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果媽年少時在課本上就記住了這位可親可敬的偉人,他可謂是國之脊梁,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他這一生,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怎麼能讓所有人都吃飽飯。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裡,搞科研的人一般會比較木訥、不善言辭,甚至"閉門"苦心搞研究,兩耳不聞窗外事;但袁隆平不是!
他的身體裡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90歲的身體,90後的心態,有趣的梗王非他莫屬
《人民日報》微評袁隆平,是這麼說的: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樂。
愛好——自由,特長——散漫,修改學生論文大倒苦水。
不愛出名有"偶像包袱"。
英語十級、排球王子、不愛肥肉、不想變胖,90後資深帥哥,拒絕加入老年隊。
畢生所求就是讓所有人都吃飽飯!"
很中肯,也很有代表性,我們一起來看看,感受一下這有趣的靈魂,洗滌一下自己的靈魂。
7年前,袁隆平有次去領獎,主持人介紹時,說他83歲高齡,袁老立馬糾正說"83歲青春",看到這裡,不禁笑出了聲,真的是太可愛了,袁老爺爺,不服輸,不服老。
當主持人問獲獎感言您會說什麼時,袁老很真誠地說"我受之有愧",但緊接著,他又補了一句"我的獎太多了,我不在乎這些東西了。"
隨便一搜,就知道,他獲的榮譽稱號和榮譽獎項,真的數不勝數,他這是實話實說,毫無吹噓之意。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袁老去北京參加共和國勳章領獎時,領獎臺上,有人問:"袁老師,你帥不帥?"
袁老師毫不猶豫"帥"。
背地裡卻笑稱"實際上不帥",這麼一甩偶像包袱,把自己樂得不行,高興得像個孩子。
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漫",袁老頻頻點頭,附和道"對對對,我就是自由散漫,不守規矩,上下班要打卡,就我不打,我是特殊的。"
金句頻出。評價自己的全英文演講,"我那是破碎的英語"。
是的,你沒看錯,他形容自己流利的英文為"破碎的英語"。
"那演講稿,您準備了多久呢?"
袁老卻自信地笑了:"老文章了,不用準備"。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得輕巧,但背後的努力也是常人所不能想的。
當被問到帶學生有什麼感受時,他說"我現在博士生都關門了,不帶了"。
記者就很好奇地問為什麼,袁老很真誠地說:
"辛苦得很,你要指導他搞試驗,要修改他的論文,這麻煩得很,死腦細胞的,還是研究水稻比較簡單。"
記者接著追問:"在這個大家庭中,您就是大家長,下面都是精英,好不好管?"
袁老一聽,"哎呀"一聲,忍不住用手搓臉撓頭,滿臉寫著太難了,比下田辛苦多了。
提到當年回老家時的場景是興師動眾,但自己不想出名,就像毛澤東說的那樣"人怕出名豬怕壯",包袱背得不自由。
"不能偷偷回去嗎?"答:不行的。
還逗趣地比劃手勢"帶上口罩、帽子、墨鏡",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確實,這麼受人尊敬的袁老,要是鄉親們知道他回家,肯定是高興能見到他,怎麼可能會這麼平靜地坐在家中,想想那場面都很熱鬧。
今年90歲高齡的袁隆平,又多次上了熱搜。
因為西南大學學子給袁老寫信,而袁老以視頻方式回信,他說了這麼一段話。
"有人問我,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我沒有什麼秘訣,我有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機遇寵愛有心人……"
以此勉勵青年,對青年寄予厚望。
最後,他說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今時今日,還有這種謙虛的態度,太敬佩了,完全就是長輩對晚輩的那種慈祥和諄諄教誨。
在這之前,他也說過對年輕人的寄語,他說現在有個不好的傾向,就是向錢看,但他想說:"年輕人要為理想而奮鬥,而不是金錢。"
袁隆平對自己也是這麼要求的,他自稱"就是個種了一輩子稻的農民",90歲還下田搞研究,"原來只想搞到八十歲就告老還鄉,現在我要奮鬥終身,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的。"
這種生生不息的堅持,值得敬佩。
前段時間,袁隆平90大壽,網友們又紛紛轉發祝福。雖然袁老90歲,但身體看起來依舊健康,還挺精神。
而這跟他往日的鍛鍊和飲食是分不開的。
他告誡大家少吃肥肉,不然會變成一個胖子。
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愛好。
袁老愛好遊泳和打排球,60歲以前,冬夏不斷每天都遊泳,70歲以前除了冬天不遊之外,其他時間都遊,快90歲時,身體原因,就沒再遊泳和打球了。
他說有些幹部,退休了之後沒事幹,什麼興趣愛好都沒有,比如打牌、下棋、唱歌、跳舞、打球等等,什麼都不幹,結果變成了老年痴呆,而自己每天都堅持打排球,因為做研究的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
他真的就做到了,體魄趕超了很多同齡人,所以,當記者問袁老,為什麼您90歲了還會願意出來,擔任第三代雜交水稻公司的董事長?
袁老笑著霸氣說道:"歲數不是問題,我腦瓜子還沒糊,還沒痴呆!"
他的保養秘訣,就是多運動、樂觀一點、生活規律一點。
這點,現在很多人都還做不到,趕緊向袁老學習,哈哈哈哈。
袁老的心態真的超年輕,隨時隨地都能給人帶來歡樂,就在最近,民警得知袁隆平身份證毀壞後,鑑於袁老日常工作太過繁忙,所以特地登門為他辦理身份證。
在採集指紋時,袁老開心地"炫耀":我有10個螺紋。
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無比放鬆。
都說"十螺滿堂紅",袁老卻說"十螺中狀元"。
笑容時常掛在臉上,袁老給人的感覺就是平易近人,非常好說話。雖然名利豐厚,但生活卻非常接地氣。
去路邊不起眼的小店理髮16年,每次都是趁沒人的時候去,因為怕影響店家生意。
理髮師曹女士稱,袁老自己設計髮型,剪完會俏皮地說"哈,我又年輕了",還會經常關心自己孩子的成績,詢問店裡生意好不好,很和藹可親。
合影中,他身上常穿的一件T恤是48塊錢,很簡樸。
採訪中,記者問"在您心裡對水稻產量有沒有一個目標?什麼時候是個頭"
"我們追求高產,更高產,超高產,是永恆的主題。"
記者追問:"是什麼推動著你往前走,突破極限?"
"內在動力,永遠不滿足,我這就貪產量。"
記者又追問:"您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對自己沒有要求,就是有這個要求,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覆蓋全球夢"。
這分明就是最大難度的自我要求呀。
"您讓雜交水稻技術世界共享,這是為什麼呢?"
袁老說:"這是個好事情。"
除了袁老偉大的胸懷之外,更重要的是整個研發團隊的自信、不斷突破自我、力求創新和永恆追求高產的決心,根本就不懼怕被別人超越,更何況,在袁老的帶領下,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遙遙領先他國。
提到雜交水稻,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連說了4個奇蹟!
鹽鹼地畝產800公斤是奇蹟;
東營平均產量過了600公斤是奇蹟;
台州遇到颱風產量還有670公斤,這是奇蹟;
雜交稻8年全國推廣1億畝,可以養活1億人,這是奇蹟!
他曾親眼見過,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鬧饑荒,大家都吃不飽飯,餓死人,那種場景太震撼。
正如袁隆平所言:「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袁隆平為國家擔負的責任。
推廣發展雜交水稻,是造福世界人民的最大善舉,更是袁老畢生的追求。
當記者問他是否害怕擔心饑荒場景再次出現時,袁老肯定地連聲說「不可能了」,沉默片刻後長舒了一口氣……
果媽寄語
袁隆平院士,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果媽還是想強調一下袁老的豐功偉績:
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北京奧運會001號火炬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各種獎項;
他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世紀,腳踏實地的為我們華夏民族謀福祉,為解決人民糧食問題作出卓越貢獻。
他是國之脊梁,是國人的"衣食父母",是最可愛的人,是寶藏"90後",幽默耿直,為人低調,有一顆超級有趣的靈魂。
這才是我們的"超級大明星"!他才是我們最該追的星!讓我們一起點讚轉發,祝福袁老!祝福袁老,身體健康!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