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茵」(農因)之名傣語意為妹妹,「小龍茵」即小妹妹。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12月18日至20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屆時,小龍茵刺繡傳習館將帶著原汁原味的民族服裝,和融入設計師理念的時尚與傳統相結合的新繡品亮相時裝周。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以前,玉溪民族刺繡和大部分的非遺產品一樣,生存境況並不好,在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中漸漸被遺忘。談到此處,作為「小龍茵」的創始人錢曉麗,開始和記者訴說起了這段為理想而傾盡所有的「繡夢」過往。
出身裁縫世家的錢曉麗,兒時的「繡夢」一直揮之不去。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浪潮裡,錢曉麗把「繡夢」實實在在地落了地。她從零開始,帶領著「小龍茵」團隊挨家挨戶尋找繡娘、培訓、對接訂單。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為了收集最原汁原味的刺繡圖案,錢曉麗會專門為了一幅圖案跑很多地方,再把原作保存起來,用來當作日後設計創作的參考。同時,她還帶領全國各地的設計師和消費者走進山村,體驗「繡夢之旅」,讓許多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村寨開始漸漸恢復生機,錢曉麗也在其中加深了對民族刺繡的了解。
隨著對民族刺繡了解的深入,她愈加執著於傳承民族刺繡這份信仰。「也許是目睹了老一輩民族工藝人的刺繡技術,所以我更願意傾盡所有,重拾祖輩技藝,也想讓繡娘和她們的手藝走出大山。」
「小龍茵」以「繡娘、繡品、繡藝」作為品牌理念,為了更好融入新時代的審美,就得提高繡娘的審美能力和文藝素養。2018年,錢曉麗創立了玉溪小龍茵繡娘基地、玉溪小龍茵刺繡傳習館,請行業內優秀設計師和學者來給繡娘們講解繡品的圖案設計、內容創新和色彩搭配等技巧。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隨著「小龍茵」一步步成長起來,錢曉麗心裡也是倍感自豪與欣慰。她說,「小龍茵」於她,不僅僅是事業,已經是子女一般的存在,讓「小龍茵」健康良性的成長,已然成為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小龍茵」屬玉溪本土民族企業,採用「公司+基地+繡娘」的運營模式實現刺繡作品的商業化。截止2020年12月,已建立小龍茵繡娘基地6個(小龍茵刺繡傳習館6個),擁有刺繡非遺傳承人12位,在冊繡娘600餘人,培訓繡娘達4000人次。
其產品屬於非遺手工刺繡產品,主要以彝族刺繡文化為主,傣族、苗族等玉溪8個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為輔。在傳承玉溪老祖輩手工藝的基礎上,外加了新的理念和元素。在造型和繡法方面,充分體現了玉溪刺繡的特點。 產品種類有衣帽鞋包、家居用品、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一步步成長至今,「小龍茵」已經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如今已經成為了省級繡花大師級企業。而作為全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該如何在傳承中推廣民族文化,解決民族手工藝品經濟效益慢的缺點,是這些年來錢曉麗一直在尋求的答案。
為此,錢曉麗主編了《玉溪民族刺繡》一書,書中以介紹玉溪少數民族文化為主,目前已在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同時,「小龍茵」參加了雲南省電視臺《穿在身上的藝術》第二季的節目錄製。接下來,還將尋求跨界合作,與其他手工藝品合作,上市一些聯名產品。這條路,錢曉麗一直在不斷探索中。
最後,說起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活動,錢曉麗說,「小龍茵」今年已不是第一次參加。「一直以來,從公司到基地再到繡娘,『小龍茵』藉助省內外展覽會、非遺會等平臺,展現刺繡技藝,傳播刺繡文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玉溪少數民族文化,同時也將雲南的少數民族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
錢曉麗表示,此後小龍茵繡娘基地將繼續傳承文化基因,創造出古典與現代相融、傳統與時尚結合的文化價值,讓承載著厚重人文歷史的刺繡放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 實習生 楊柳
責任編輯: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