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知識百題
1. 什麼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2.我國民族識別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答:民族特徵和民族意願。
3.我國有多少個民族?除漢族外,為什麼把其他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
答:我國有56個民族,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全國總人口的91.59%,所以習慣上把其它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
4.我國的少數民族有哪些特點?
答:(1)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2)各民族分布大雜居、小聚居;(3)各民族歷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4)宗教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比較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5.個人的民族成份是怎麼確定的?
答:個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和母的民族成分確定。
6.目前,全國共有多少個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旗)?我國最早成立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分別是哪個?哪個自治區的地域面積最大?
答:目前,全國共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最早成立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域面積最大。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於哪年?
答: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施行。
8.我國省級建制的五個自治區是以哪五個民族命名的?
答:蒙古族、回族、藏族、壯族、維吾爾族。
9.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一般特點是什麼?
答:
(1)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小。
(2)多數位於邊疆地區或靠近邊疆地區。在中國漫長的2.2萬公裡的陸地邊境線上,幾乎都居住著少數民族。
(3)由於歷史上多層次的民族遷徙、屯田、移民戌邊、朝代更迭等原因,各少數民族地區都有相當數量的漢族居住。
(4)地大物博。民族地區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森林資源佔全國的51%;草原面積佔全國的94%;水能蘊藏量佔全國的52.5%;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蘊藏量較大,有許多種居全國之首;經濟作物,品種豐富,如橡膠、胡椒、咖啡、甘蔗、劍麻、香蕉、長絨棉、甜菜、菸草、茶葉、油菜籽等,都是民族地區的優勢產品。此外,我國的珍禽異獸,名貴藥材也大都產於民族地區。
10.我國有多少個民族有語言文字?
答:在55個少數民族中,回族、滿族同漢族使用統一的漢語,有53個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有文字的民族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
11.人民幣主幣上除漢文外,使用了哪幾種少數民族文字?
答:4種,分別是蒙文、藏文、維吾爾文和壯文。
12.哪個民族被稱為「馬背民族」和「遊牧民族」?
答:蒙古族。
13.祭祀敖包是哪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什麼時候祭祀?
答:是蒙古族的傳統風俗習慣;一般農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舉行。
14.祭火是哪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什麼時候祭火?
答:祭火,也叫「祭灶」,是蒙古族的一種古老傳統習俗;每年臘月二十三最為隆重。
15.國家提出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是指哪七進?
答: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寺廟。
16.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是每年的幾月?
答: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是每年的9月,2020年9月是自治區第37個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
17.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歷史上中華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認同,是對56個民族同呼吸、共患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認同。
18.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是什麼?
答: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什麼?
答: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20.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是指什麼?: 2015年9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提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它集中概括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民族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民族工作領域的生動體現。
22.什麼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古以來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匯聚成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當前,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 根本上要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養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3.民族工作「兩個共同」是指: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24.民族工作「兩個重在」是指:民族工作重在平時、抓好平常,民族團結重在交心、以心換心。
25.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
26.民族工作的「三個大事」是指:是關係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係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係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
27.三個不容是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
28.三個不適應是指:是指進城的少數民族群眾對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對他們的某些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城市管理部門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機制等都不能很好適應。
29.三個不能捆綁是指:不能把某個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這個民族自治地方整體捆綁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數民族中極少數人鬧事同這個民族全體捆綁在一起,不能把發生在少數民族人員身上的事同實踐已經證明並長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綁在一起。
30.民族地區好幹部要做到「三個特別」是: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
31.民族工作四支隊伍有哪四個:少數民族幹部、民族地區幹部、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識分子、民族工作部門幹部。
32.「五個認同」是指: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33.民族地區的「六區」特徵是: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
34.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是指:即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其中,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
35.中華民族的「三和」是指: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36.中華民族的「三交」是指:交往交流交融。
37.中華民族的「六個相互」是指:各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38.「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39.「四個意識」是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40.「四個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1.「兩個維護」是指: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42.「三大攻堅戰」是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
43.「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44.黨的「三大歷史任務」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45.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月」是幾月?每年的5月月是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月」。
46.我國民族關係中的「三個離不開」是指: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47.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8.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49.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5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該法1984年5月31日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4年10月1日頒布施行。
51.我國是在哪一年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入《憲法》: 1954年。
52.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
(1)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自治;
(2)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3)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4)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
(5)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結合。
5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哪些特殊權限:
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54.《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自何時起施行:
《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已經2015年5月20日國家民委第5次委務會議審議通過,並經公安部同意,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我國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其父親或者母親的民族成份確認、登記。本辦法所稱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與繼子女有撫養教育關係的繼父母。
《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公民民族成份經確認登記後,一般不得變更。
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申請變更其民族成份一次。
(一) 父母婚姻關係發生變化,其民族成份與直接撫養的一方不同的;
(二)父母婚姻關係發生變化,其民族成份與繼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三)其民族成份與養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在其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55.我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則:
(1)堅持民族平等;
(2)維護民族團結;
(3)實施民族區域自治;
(4)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5)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6)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7)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6.憲法對少數民族的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係。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57.為什麼說黨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團結的生命線:
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依據和手段,協調民族關係的規範和準繩。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我國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係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事實證明,我們黨的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國國情,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是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根本保證。
58.黨和國家保護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16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
59.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改善村寨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重點推進民居保護與建設、加強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60.十九大明確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方向: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61.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糾紛時堅持的基本原則:
(1)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2)堅持法治的原則;
(3)堅持教育疏導的原則;
(4)堅持及時處理的原則。
62.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內涵是「八個堅持」: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堅持維護祖國統一;
(4)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5)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6)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7)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8)堅持依法治國。
63.我國民族政策的主要內容:
(1)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
(2)實施民族區域自治;
(3)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4)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5)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6)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
(7)發展少數民族教科文衛體等社會事業。
64.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根本保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維護民族團結的制度保障。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是維護民族團結的基本路徑;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
65.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66.什麼是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即各族人民基於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共同努力奮鬥。
67.民族問題具有哪些特徵:
長期性、重要性、複雜性、敏感性、國際性和普遍性。
68.民族團結政策的內容:
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69.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內涵:
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由政府主導、各民族群眾廣泛參與、創造性地推進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進步的一切社會活動。
70.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特點:
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領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廣泛的群眾性、鮮明的時代性、形式的多樣性、永恆的創新性、切實的針對性等特點。
71.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總體目標:
推進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
72.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思路:
一個核心、一個突破點、三個重點、三個創新、五個轉變,即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以爭取人心為突破點,以全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和社會成員全覆蓋為重點,創新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思路、內容與方法,實現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實效性、針對性、創新性、全面性的轉變。
73.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堅持的原則:
堅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實效、與時俱進的原則。
74.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的目的?
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新徵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75.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最重要目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重要途徑: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76.四個「人人」是指:
人人都樹立民族團結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講民族團結的話,人人都做民族團結的事。
77.我國處理民族關係的三個原則: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78.馬克思主義「五觀」:
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
79.四個偉大:
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80.五大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81.四種意識:
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82.三個不忘:
不忘黨的恩情、不忘祖國的溫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歷程。
83.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84.「中國夢」的本質內涵: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85.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86.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87.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
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88.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89.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本質特徵: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90.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進步。
91.新時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1)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逐步與全國的發展相適應。
(2)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全面進步。
(3)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活力。
(4)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必須建立和健全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規體系和監督機制,使自治法更好地發揮作用。
(5)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要高度警惕和堅決抵制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和違法犯罪活動。
92.在民族工作中,黨和國家所強調的「五個維護」:
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
93.現階段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94.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95.中華民族共同發展的重要前提:
團結穩定
96.什麼是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 民族區域自治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97.什麼是城市民族工作:
指的是以城市少數民族為主要對象的民族工作及與城市功能相聯繫的民族工作。
98.內蒙古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隨著各民族長期不斷地遷徙、同化和融合,目前內蒙古有漢、哈薩克、蒙古、回等49個民族共同聚居。
99.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是?
內蒙古自治區
100.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與蒙古國接壤,有邊境線369公裡。巴彥淖爾轄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七個旗縣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6.5平方公裡。巴彥淖爾市有常住人口168萬人。
來源:巴彥淖爾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原標題:《【民族團結】民族團結知識百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