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5日電 近日,央視最新一期《走近科學》聚焦日食三餐,探討了平日裡最簡單的「煮飯那點事兒」。「煮飯」不單單是把飯煮熟,如何方便地煮出安全健康又好吃的米飯,單從電飯煲的選擇上,就大有學問。
1.鍋膽要耐磨
眾所周知,在清洗電飯煲內膽時,需要避免使用鋼絲球等尖銳物體以免塗層脫落。儘管如此,卻依然會有磨損脫落的情況發生,從而導致粘鍋,煮出的飯也不好吃。《走近科學》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如今市面上的電飯煲大都採用特氟龍塗層作為不粘鍋材質,而塗層較易脫落的問題,主要與其加工工藝有關。
工藝不同會有怎樣的差距呢?《走近科學》選擇了一款九陽鐵釜電飯煲和其他品牌的電飯煲進行了一組「耐磨性對比試驗」。
圖右這種較老的機械式飯煲,加工工藝較為簡單,僅為單塗層;左邊的鐵釜電飯煲,不僅外部強度越來越高、分量越來越重,隨著工藝的改進,內部塗料也向多層發展,附著力以 及內膽的不粘性有了明顯提升。
試驗模擬日常生活中人們清洗鍋底的場景,將一小塊百潔布安裝在儀器一端,通過增加相當於6千克的配重,來回摩擦1萬次以上,從而驗證三年期限內內膽的耐磨效果。
結果十分明顯,鐵釜電飯煲在經過上萬次的摩擦之後,依然保持膽壁的光滑,且無一點損壞。試驗人員介紹,鐵釜電飯煲耐磨度設計的壽命在五年以上,除人為刻意損壞之外,不會出現塗層脫落的情況。
2.蒸煮要安全
同樣是關於內膽,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出這樣的擔憂:不粘鍋塗層,尤其是特氟龍塗層,在高溫下會分解出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同樣具有不沾效果內膽的電飯煲,一下也被推到了輿論的頂點。
其實,這裡存在一個認知上的盲點。所謂的「高溫」是指溫度高達350℃。當溫度到達這個數值時,特氟龍塗層才會揮發出兩種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氣體。一般情況下,電飯煲溫度是很難達到這麼高的,所以不必盲目恐慌。
一些消費者還有這樣的擔心:要是不小心溢鍋,把水灑到加熱底板上,會有漏電觸電的安全隱患麼?
針對如此顧慮,《走近科學》也同樣用對比方式,通過「漏電試驗」來直觀呈現兩種電飯煲的差異。
在淋水狀態下,電飯煲分別通電工作,如此模擬溢鍋情況。
試驗結果顯示,機械式的電飯煲在溢鍋情況下,以自動斷電來防止觸電、漏電的危險發生。而電磁加熱技術的鐵釜電飯煲卻毫髮無損正常工作。
而在接下來的極端測試中,實驗員更是將內膽拿走,在通電情況下,將水直接倒在電飯煲的加熱底板上。
試驗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水一倒進機械電飯煲底板,旁邊用以監測通電情況的燈泡瞬間熄滅。採用電磁加熱技術的鐵釜電飯煲則巧妙地利用漏水結構設計把水引流出來,保證了電飯煲的正常運轉,繼續烹煮米飯。
3.口感更美味
在保證煮好飯之後,更要追求煮「好」飯。細心的觀眾已經發現,在實驗中出現的鐵釜電飯煲出自九陽品牌。其立體式的加熱,保證米飯口感。而這樣煮出一鍋好飯,卻並不複雜費神。不擅廚藝也沒關係,通過觸控面板選擇你想要的口感、方式,就能輕鬆完成一餐美味了。
其實,在電飯煲的選擇上,消費者常常有「中國製造的飯煲不如日本」的誤區。早在去年,九陽就攜鐵釜電飯煲到日本進行盲測,用實力為中國製造正名。而這只是為了中國人餐桌上那一碗最簡單的米飯。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日食三餐常常因為忙碌而變得隨意而馬虎了。但每一鍋好飯,每一粒香米,都是那不可替代而又極其珍貴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