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肖琴學,有著30多年的收藏經歷,藏品多達1.5萬餘件,件件都與武漢歷史文化相關。從藏家變成行家,他有著多重身份:中國古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收藏家協會文獻分會會長,但人們更喜歡叫他——「收藏老武漢第一人」。2009年,央視以肖琴學的藏品為基礎,拍攝了3集90分鐘的文獻紀錄片《城市的記憶與重生》。
此前,肖琴學帶著他的藏品,在中山艦博物館等多個地方舉辦過「武漢抗戰」主題的展覽,但這種臨時、短期的展覽,在他看來遠遠不夠。受降堂打造長期性的《抗日戰爭勝利第六戰區受降史跡展》,找到肖琴學希望他能提供一些老物件豐富展品,他欣然應允,一下子拿出了包括「1945年英文原版日本投降書」在內的十餘件藏品,「能為受降堂補充展品,豐富展覽的內容,也是這些藏品去到了更能發揮價值的地方」。
今年暑期熱映的電影《八佰》,講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軍人故事。據肖琴學考證,八百壯士大部分來自湖北,他們會聚在武漢,從大智路火車站出發去上海,補充進淞滬會戰。臨行前,各方人士曾在中山公園為這些壯士舉行聲勢浩大的送行大會。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公園也是重要的納捐點之一。
受降堂過去就有各色抗戰相關的展品數十件,加上這次《抗日戰爭勝利第六戰區受降史跡展》從肖琴學等收藏家手中採購而來的數十件展品,受降堂的實物展品多達近百件。在拿出自身藏品的同時,肖琴學也講述了受降堂其中十件展品的故事與價值。
抗戰武力值
漢陽步槍刺刀、彈頭——戰爭史上的「傳奇武器」
刺刀屬於漢陽步槍的一部分,但完整的漢陽造步槍留存得比較少。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後主持創辦的軍工製造企業,漢陽步槍是在德國88式步槍基礎上、根據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改造的。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第一槍用的是漢陽步槍,抗日戰爭時期,漢陽步槍大量生產,中國軍隊最廣泛使用的就是它,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時期,漢陽步槍還在使用。
抗戰時期國共軍隊規範使用的仿德式24型長柄手榴彈(木柄為復刻)——門檻簡單的作戰利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身上都會掛幾個手榴彈,仿德式24型長柄手榴彈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武器之一。有數據記錄,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使用了約3000萬枚各式各樣的手榴彈,炸死炸傷十幾萬敵軍。
抗戰時期共產黨邊區造馬尾手雷——凝聚古法智慧
這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武器之一,並且主要是紅色兵工廠生產,共產黨軍隊使用。馬尾手雷的優點,在於帶著尾巴能甩得更遠,擴大作戰半徑,也更利於保護自己。仿德式24型長柄手榴彈、馬尾手雷帶有很多本土特色,凝聚了流星錘這樣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古法智慧。
各界精神風貌
1938年武大學子臨別贈言冊——青年憂國憂民
抗戰初期,隨著武漢形勢日趨嚴峻,中方進行戰略撤退,武漢大學的相關人員、物資要一同遷到四川去。這個臨別贈言冊,就是在撤離前夕,武大學生們寫下的互相勉勵的話,「救國救民,強族強種」。
1938年《全民抗戰》雜誌——知識分子奔走疾呼
1937年8月19日,《抗戰》雜誌在上海創辦,由中國近代傳奇報人鄒韜奮擔任主編。上海淪陷後,很多進步文人匯集到武漢,《抗戰》也移至武漢。當時的武漢,有過上百種宣傳抗戰的進步刊物,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沈鈞儒、李公樸、柳湜在武漢創辦的《全民周刊》。1938年7月7日,《抗戰》與《全民周刊》合併為《全民抗戰》,鄒韜奮、柳湜共同擔任主編,發行量最高達到了30萬份。
湖北省圖書館購買救國公債清單、館長報告一組——公務人員解囊相助
武漢會戰是敵我雙方投入很大的一場戰役,大量人力物力傾盡其中。那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當時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於公務人員,除了自願捐贈,還直接根據工資比例來劃扣購買救國公債,用以支援抗戰。
戰爭殘酷瞬間
1938年武漢「四·二九」空戰中被打落的日機在中山公園陳列(摘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一書)——定格重要歷史瞬間
「四·二九」空戰是武漢抗戰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戰鬥。4月29日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為了向天皇獻禮,日軍出動數十家戰鬥機、轟炸機向當時的「戰時首都」武漢猛撲。中國軍人和蘇聯空軍志願隊英勇應戰,擊落了21架日軍飛機,贏得勝利,湧現了陳懷民等愛國空軍烈士。空戰被打落的其中一架日機,不久後在中山公園陳列展出,這幅照片拍於1938年,正是記錄當時場景的老物件。
1938年日軍拆毀的公園龍橋龍身殘片——摧毀圖騰和意志
中山公園的龍橋建於1933年,武漢淪陷後,日軍在1938年進駐武漢並佔領中山公園,當時搗毀了大量花壇和景觀。龍橋的特別之處,在於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搗毀中國龍,也仿佛是在意志上摧毀了中國人。這幾塊龍身殘片,正屬於1933年的那座龍橋,在2001年中山公園改造時挖掘出來的。
重要文獻資料
1945年英文版日本投降書——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海軍「密蘇裡」號戰列艦上舉行。這份投降書是當時的原件影印版,原件只有一份,但當時限定數量影印了一批,發放到世界各地,這是當時的物件,投降書上有日軍代表以及同盟國各方代表的籤名,中國軍隊的代表是徐永昌將軍。
事實上,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天皇詔書只是宣布停戰,沒有「投降」一詞,直到1945年9月2日的日本投降籤字儀式,才真正在書面上出現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1946年版《聯合國憲章》——聯合國基本大法出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影響之一,就是催生了聯合國,而《聯合國憲章》是聯合國的基本大法,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聯合國憲章》1945年6月26日在舊金山會議籤署,10月24日開始生效,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受降堂的這個展品不是後來復刻的,就是當時出版的原件。
本版撰文/記者黃亞婷 通訊員劉思佳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