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花唄發布數據顯示,自我投資型消費中,醫美增幅高達547%。極快的增長速度,顯示出了老百姓對醫美的剛性需求。記者從台州各大醫院整形美容科了解到,今年暑期醫美熱潮如期而至,並未受疫情影響,相反還有小幅提升。
醫療美容不再小眾化
靜靜(化名)是一名準大學生,最近剛做完雙眼皮手術。
「高考完我就去做了雙眼皮手術,之前做了很多準備功課,選擇了較權威的公立醫院。這類手術風險相對小,提升顏值後,可以更有自信地迎接大學生活。」她表示,趁著暑假時間長,便於恢復,心理壓力會比較小。
台州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曹衛紅告訴記者:「7月是接診量最多的一個月,以學生為主。疫情後的就診情況基本上已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特別是七八月份較去年還略有增加。台州百姓近幾年對醫美的需求量有上升趨勢,尤其是微整形方面,割雙眼皮、隆鼻、皮膚美容等。為此,醫療機構在設備方面也不斷加大投入,如增添射頻類、雷射類等儀器。一次微整形費用,一般在4000元到30000元不等。」
「以前演藝行業的人士比較熱衷於整形,現在為了在入學、求職、工作、婚姻、社交等方面獲得優勢,不論女性還是男性都有來諮詢醫美項目。女性依舊是主力消費群體,而爭當『小鮮肉』的男性也有增加趨勢。」曹衛紅說
台州市中心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陶革方也表示:「近七八年,台州醫療美容事業發展迅速。我們科室在2月底複診後,3月份就診率環比增長8%,4月份增至36%,7月就診率和往年持平,接近滿負荷狀態。」
陶革方介紹,10年前,台州醫美市場以30多歲的女性為主,現在市場正往兩端輻射,年齡跨度從18歲到70多歲。與70後和80後熱衷於物理護膚不同,90和00後更願意選擇嘗試醫學抗衰。醫療美容正從小眾的整形市場「出圈」,走進大眾消費群體的視野中。
求美者要有風險意識
目前,不少人已逐步接受通過手術的方式讓自己顏值提升。但由於認知比較膚淺,加上商家宣傳的套路眾多,消費者很容易被「忽悠」,而做醫美項目失敗後維權是非常困難的。
娜娜(化名)想通過隆鼻改善容貌,經朋友推薦選擇了一家民營整形機構,商家拍胸脯表示「萬無一失 」。結果手術恢復期過後,不但沒有預期效果,還出現了鼻子歪斜問題,該機構在為其進行二次手術後,仍沒成功修復,娜娜只能求助律師維權。進行交涉後,機構雖一時同意退回手術費用,但後期又有各種推諉,娜娜最後並未拿到手術費。
娜娜的遭遇並非個例。台州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辦公室主任方志德表示,現在消費者對這方面的認知和維護意識大有提升,但因整形失敗的維權糾紛事件卻並未因此而下降。
「醫療糾紛存在取證難、維權難的問題,因為個體審美差異的特殊性,使得維權難度更大。比如,有個女士隆胸後,存在大小胸的問題,來我們這裡做鑑定。在醫美訴訟方面,類似這樣的案列維權是很難成功的。醫療美容毫無疑問是醫療行為,但是它又和所有醫療行為的結果都不一樣,因其結果沒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可言。」方志德說
方志德告訴記者,近三四年,僅椒江東海大道就分布著四五家診所,社會對整形包容度越來越高。因利潤頗豐,一些整形中介為達成交易,往往會誇大手術成功率,對手術風險閉口不談。「對接的這些醫生、醫療機構的行醫資質堪憂,所以一定要選擇正規醫院諮詢、手術。只要正規合法的醫療機構,均可在國家權威官方網站查到其相關資質。」
雖然目前台州醫療美容行業發展迅速,但行業不規範已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群眾對醫療資源的需求,與社會供給的矛盾仍然比較凸顯。對此,專家呼籲:求美者,要有風險意識,切不可衝動決策,需科學求美,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