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
這句話簡直就是為非遺項目——刻瓷量身打造的
在易碎的磁碟上用錘子 刻刀雕琢
使其觸有手感 觀有筆墨
這就是非遺項目——刻瓷的魅力
本期《安舒在現場》帶大家
走近刻瓷代表性傳承人劉漢恩
看他如何在瓷釉上用鐵筆刻畫丹青
劉漢恩,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刻瓷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陶瓷協會刻瓷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北京現代典藏美術館刻瓷藝術高級畫師。濟寧任城區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任城區優秀民間藝術家。他的刻瓷作品多次榮獲國內大獎。說起與刻瓷結緣,源於一篇文章。
1997年,正在上學的劉漢恩偶然間看到一篇文章《馬林刻瓷藝術》,文章中老藝人用合金刀具和錘子在易碎的瓷器上雕刻,一些國外元首的肖像作品還作為國禮送給外賓,這樣劉漢恩對刻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憑著對刻瓷的嚮往,繪畫專業的劉漢恩開始自學刻瓷,但當他拿起刻刀在磁碟上作畫時,才發現與他平時用畫筆在紙張上作畫大不一樣。刻瓷,是集繪畫、書法、刻鏤於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的傳統藝術。用特製刀具在易碎的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鐫鑿出各種形象和圖案,因此也被稱為「瓷器上的刺繡」。
刻瓷最講究力道,多一分瓷盤碎裂,少一分沒有效果。而且刻瓷沒有更改的餘地,講究刀刀見痕,不偏不斜,因此對技藝要求很高,剛開始刻瓷,劉漢恩掌握不好手上的力度,一下就把盤子敲碎了。為了控制自己手上的力度,劉漢恩苦練刀工技法。
畢業後,劉漢恩更是全身心投入研究刻瓷藝術,三年沒有出門,每天從早到晚研究刻瓷,很多鄰居都說他得了神經病。完全沉浸在刻瓷世界裡的劉漢恩,並不理會這些外界的閒言碎語,父母也給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2007年,劉漢恩去淄博拜了當地刻瓷大師王瑋先生為師。有了領路人之後的劉漢恩更加精益求精,對技藝和美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劉漢恩在曲阜孔府旁開了一間工作室,可他的創業之路走得並不順暢。很多人不了解刻瓷,認為他在造假古董。劉漢恩的老師建議他在孔子文化節時辦個個人作品展,向大眾介紹展示刻瓷這項傳統藝術。劉漢恩又馬上投入到籌備展品中。4個月的時間裡,劉漢恩刻了50副作品,手都累得得了腱鞘炎,稍一活動就鼓起一個大包。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9月,劉漢恩在他的工作室舉辦了個人刻瓷藝術作品展。共展出孔子系列作品50餘幅。此次作品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與好評,很多作品被個人收藏。其中經典《釉雕孔子肖像》作品被曲阜市檔案局永久珍藏。
2014年1月,劉漢恩被北京現代典藏美術館聘為刻瓷藝術高級畫師。2016年12月,劉漢恩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他的作品《盼》在首屆中國刻瓷藝術大賽上榮獲銅獎,作品《母親的雙手》在第四十二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金獎,作品《愛缺一角》在2017年第9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作品《紅色經典》獲得第十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幾年間,劉漢恩拿回了從市級到國家的幾十個獎項。
「人像」作品,是刻瓷裡邊最難的一種,難在「像」上,但這卻是劉漢恩最拿手的刻瓷作品。他的人像作品裡,人物的面部線條、肌肉紋理、眼神都惟妙惟肖。很難想像這樣傳神的作品都是劉漢恩用一把刻刀,一柄鐵錘呈現出來的。
一幅刻瓷作品,要敲擊少則幾萬下,多則幾百萬下,精神要高度集中,單調枯燥的動作不斷地重複,一幅複雜的作品往往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20多年間,劉漢恩至少刻壞了5千把刻刀,一柄鐵錘也被敲出了兩個凹面。而他的刻瓷技術也在日復一日的磨練中愈發精湛。他以瓷為紙,以刀代筆,在素麵瓷器上刻劃出各種圖形、圖案,達到了「觸有手感,觀有筆墨」的藝術效果。
刻瓷雖美,劉漢恩卻深感「後繼乏人」。這些年他也教了不少人,但最終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
劉漢恩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刻瓷、喜愛刻瓷、傳承刻瓷,讓這項傳統藝術能夠繼續發揚下去。他也在不斷學習和創新,希望能讓刻瓷工藝與時代特色結合起來,迸發出新的活力。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傳統文化中來,以年輕的思維讓古來的手藝煥發新的生命。
《安舒在現場》播出時間
濟寧新聞綜合頻道
首播: 每周一、三 20:28
重播: 每周二、四 12: 40
濟寧教育頻道
重播: 每周一、三 21: 30
每周二、四 13:55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