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是電腦、手機等相關產品上最常見的接口了,從1998年第一次與消費者見面,至今一直統領著各類設備之間的有線接駁,USB的形態也分為很多種,常見的有USB-A(U盤、數據線大頭)、MiniUSB(早期手機、MP3)、MicroUSB(早期安卓機、相機),以及當下最普及的USB-C,但與此同時也有著USB 4、雷電4這樣的概念,那它們都具體代表什麼意思呢,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雷電,雷電是英特爾公司和蘋果公司合作開發的的接口協議,在Mac電腦上是標配了,而Windows PC上只有少部分產品配備,雷電因為商標原因,國內準確的官方說法應該叫「Thunderbolt」,包括蘋果中國官網上也稱其「雷靂」,Thunderbolt 3接口看上去和USB-C一模一樣,是因為雷電3協議是基於USB-C接口而開發的,USB-C是接口的物理形態,而雷電3是物理接口所支持的虛擬層面協議規範。Mac用戶對於雷電接口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它可以外接顯卡塢、更快的移動SSD、以及有100W的功率傳輸,可以給顯示器供電等等。
今年年初英特爾宣布了雷電4,在雷電3的基礎上,做了小幅的更新,將最低PC視頻規格和最低PC數據規格的要求提高一倍,即將PCIe數據傳輸速度的認證起點升級為了32Gbps,相當於PCIe3.0x4的速度,基本可以滿足部分中高端顯卡的外接需求了、另外還升級到支持兩個4K顯示屏或一個8K顯示屏、支持具有多達4個雷電4埠的塢站等,不過雷電4最早也要等到11代酷睿處理器上市之後才會出現,最先搭載的應該也是蘋果的Mac系列電腦產品了。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USB版本,這個大多數人也都略知一二,比如電腦上的USB接口是黑色的,那就是USB 2.0,如果是藍色的就代表USB 3.0,包括U盤、移動硬碟的數據線上也都會以藍黑色來作為區分,USB 2.0和USB 3.0在過去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共存的狀態,所以很多人也都體會過手機/U盤/移動硬碟等插在兩個不同口上的速度區別,當然是版本越高速度越快了。
USB 4則是最新一代的USB標準,它使用的也是USB-C物理形態,不過USB 4是基於雷電3打造而來的,所以它們之間是相互兼容的,雷電3的理論速度就是40Gbps,英特爾也確認了,USB 4接口其實有兩個版本,一是全速的「USB4 40」,帶寬40Gb/s,二是半速的「USB4 20」,帶寬僅為20Gb/s,換句話說,全速的USB 4基本等同於雷電3,實際上雷電3接口在前兩年確實比較超前了,直到去年英特爾才開始宣布將雷電3協議免費開放,這才改頭換面冒出個USB 4來引導Windows PC廠商去升級,也算是換著法子催PC廠商向Mac跟進了,就目前看來,USB 4會和雷電3一樣,可以在一根線上同時傳輸PCIe和顯示數據,外加傳統USB功能、100W PD供電。毫無疑問USB 4會讓PC在多個方面會有更強表現,至於什麼時候會普及,則要看廠商們的跟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