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一、老莊的憤世嫉俗與茶人的退隱勵志
老莊思想在自然觀方面無疑是相當積極的,不信「天命」,而要與天地同在。老莊思想是主張避世的,這種表面消極的政治態度後面,又有憤世嫉俗、對舊制度猛烈押擊的一面。
他的退隱思想,是表示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一則避免「中於機闢,死於網罟」;二則表明自己不能苟同於世俗的價值觀,把自己從功名利祿中抽出身來,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和獨立人格。所以,與其說是厭世,不如說是憤世嫉俗。
中國著名的茶人,許多退隱思想濃重,並不是逃避責任,而是表明不苟同世俗的人格。這一點,接受道家思想很明顯。白居易早期參與政治,其詩歌中諷喻作品很多,筆鋒直刺權貴。但自貶官之後,傷感和閒適的內容漸增,也開始以茶自適。但走上這條路並非出於自願,而是不得不隱退,不得不從茶中去尋找自我。
歷史上很多文人隱士並不是真的歸隱,是得不到朝廷賞識的無奈之舉。由此可見茶人的退隱,既是為社會所迫,也是自己找尋的在艱難中生存和磨礪志向的辦法。元、明都以「苦節君」、苦節君行省」等比喻茶具,其心中的苦水可知矣。所以,茶人多以清苦自適來要求自己,這種精神,造成中國不少文人的氣節。
二、莊子的價值轉換論與茶人的孤傲自重
老子和莊子,對世俗的價值觀念都持鄙視態度。世人說聖人好,他說天下糊塗人太多了,才有所謂聖人,世人說富人好,他說錢太多了就有人偷你!中國的茶人們真學了莊子的脾氣,很愛與世俗唱對臺戲。
陸羽的性情人們就覺得怪。一般人看不起伶人,他偏去做戲子;朝廷請他做官不去,偏要研究茶;別人多顧個人安危,他為朋友不避虎狼。許多茶人即使做官,也經常因直諫被貶。
王安石也好茶,而且很懂水品,好不容易做了宰相,卻偏要變法,連小說家都叫他「拗相公」。 老舍先生學問很大,偏要寫北京的市民生活,不是祥子、虎妞,便是《茶館》裡的三教九流。在茶人們看來,所謂榮華富貴薄如白開水,倒不如做個自在的茶仙為好。
大多數茶人有一身窮骨氣。即便富的茶人也大多不苟同世俗,很懂得雅潔自愛,又總愛發表些怪論。即使不敢公然指責權貴,也總是明譏暗諷地對抗幾下子。茶人的這種精神,培養了許多知識分子忠耿清廉的性格,對封建世俗觀念常常唱反調。
如果說儒家茶文化更適合士大夫的胃口,而道家茶文化則更接近普通文人寒士和平民的思想。它以避世的消極面目出現,反映了與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處於不同的境地,因此決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