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2020-12-17 騰訊網

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一、老莊的憤世嫉俗與茶人的退隱勵志

老莊思想在自然觀方面無疑是相當積極的,不信「天命」,而要與天地同在。老莊思想是主張避世的,這種表面消極的政治態度後面,又有憤世嫉俗、對舊制度猛烈押擊的一面。

他的退隱思想,是表示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一則避免「中於機闢,死於網罟」;二則表明自己不能苟同於世俗的價值觀,把自己從功名利祿中抽出身來,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和獨立人格。所以,與其說是厭世,不如說是憤世嫉俗

中國著名的茶人,許多退隱思想濃重,並不是逃避責任,而是表明不苟同世俗的人格。這一點,接受道家思想很明顯。白居易早期參與政治,其詩歌中諷喻作品很多,筆鋒直刺權貴。但自貶官之後,傷感和閒適的內容漸增,也開始以茶自適。但走上這條路並非出於自願,而是不得不隱退,不得不從茶中去尋找自我。

歷史上很多文人隱士並不是真的歸隱,是得不到朝廷賞識的無奈之舉。由此可見茶人的退隱,既是為社會所迫,也是自己找尋的在艱難中生存和磨礪志向的辦法。元、明都以「苦節君」、苦節君行省」等比喻茶具,其心中的苦水可知矣。所以,茶人多以清苦自適來要求自己,這種精神,造成中國不少文人的氣節。

二、莊子的價值轉換論與茶人的孤傲自重

老子和莊子,對世俗的價值觀念都持鄙視態度。世人說聖人好,他說天下糊塗人太多了,才有所謂聖人,世人說富人好,他說錢太多了就有人偷你!中國的茶人們真學了莊子的脾氣,很愛與世俗唱對臺戲。

陸羽的性情人們就覺得怪。一般人看不起伶人,他偏去做戲子;朝廷請他做官不去,偏要研究茶;別人多顧個人安危,他為朋友不避虎狼。許多茶人即使做官,也經常因直諫被貶。

王安石也好茶,而且很懂水品,好不容易做了宰相,卻偏要變法,連小說家都叫他「拗相公」。 老舍先生學問很大,偏要寫北京的市民生活,不是祥子、虎妞,便是《茶館》裡的三教九流。在茶人們看來,所謂榮華富貴薄如白開水,倒不如做個自在的茶仙為好。

大多數茶人有一身窮骨氣。即便富的茶人也大多不苟同世俗,很懂得雅潔自愛,又總愛發表些怪論。即使不敢公然指責權貴,也總是明譏暗諷地對抗幾下子。茶人的這種精神,培養了許多知識分子忠耿清廉的性格,對封建世俗觀念常常唱反調。

如果說儒家茶文化更適合士大夫的胃口,而道家茶文化則更接近普通文人寒士和平民的思想。它以避世的消極面目出現,反映了與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處於不同的境地,因此決不可忽視。

相關焦點

  • 老莊精神與魏晉文學:你給我土壤,我給你營養,猶如一對連體嬰
    這正是崇尚老莊思想的一種表現,標誌著經學思潮向玄學思潮的過渡。曹丕的「慕通達」、「尚黃老」是人所熟知的,他的重文學以及不拘禮俗、自由放達的性格,都帶有「新時代」的信息。而他那表現了新的文學價值觀和新的人生價值觀的《典論·論文》,更足以顯示出新思潮的作用和影響。
  • 憤世嫉俗汙泥不染——清高的人生哲學
    但對憤世嫉俗者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第一要看是什麼世道。舊制度、舊社會、舊意識形態,當然要持「憤」之態度,憤世嫉俗,針砭假惡醜,做反動勢力的敲鐘人、掘墓者這些人大多富有先知先覺性,在世道渾濁之時,能「為天下先」,喚醒沉睡和麻木的人們,以改變現狀;在世道清明之時對現實中不盡人意之處,常常能敏銳地體察到,並給執政者以某些忠告和勸誡。但憤世嫉俗者在思想方法上往往比較過激。
  • 道法自然、返樸歸純:淺談老莊樸素審美思想下西漢服飾風格的改變
    西漢的服飾制度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服飾審美風格始終以禮儀哲學思想為主線貫穿其中,歷經多次變化發展。最終受到道家「道法自然、返樸歸純」的老莊樸素審美思想的薰陶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西漢服飾風格。《左傳》曰:「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 憤世嫉俗是幼稚的表現 成熟的人面對現實
    憤世嫉俗的人從不進行深入的思考。如果說掙錢是俗氣的,不掙錢就是高雅的,那麼高雅的人怎麼生活呢?沒有金錢,我們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如果連生存都做不到,還談什麼俗氣或是高雅?社會有它不公平的一面,是事實,不過社會也在不斷的進步。
  • 憤世嫉俗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憤時嫉俗、避世絕俗,反義詞有:安貧樂道,憤世嫉俗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憎恨世俗。憤世嫉俗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成語釋義:憤:憎惡;不滿;世、俗:指當時的社會現狀;嫉:仇恨。
  • 文學專家:憤世嫉俗又奉行烏龜哲學的人
    《誅仙》二、陶教授認為網絡小說的讀者是「憤世嫉俗但又奉行烏龜哲學的人」那麼,這種裝神弄鬼的文學為什麼能廣受歡迎呢?陶教授還進一步指出,莊子是中國玄幻的開派祖師,而莊子思想的本質是犬儒主義。我們知道,犬儒主義本來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流派,但現代的犬儒主義主要指的是沒有信仰、沒有責任擔當、行動侏儒化的一類人。陶教授為何認為莊子是犬儒主義者呢?陶教授是這樣解釋的: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覆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處」。
  • 茶人服
    你的膚色,是選擇茶人服顏色的最好標尺。一般來說,顏色的搭配有同類色、類似色和反色(對比色)。穿與膚色相同的顏色的茶人服,不是不好看,而是非常誘人。穿與膚色類似的顏色,盡顯中規中矩,不失端正大雅之意。短髮的女子有點特殊,在這冒犯地說幾句,短髮的就別穿茶人服了,不是不能穿,是接受不了,試問古時哪家女子是短髮的,最多也是盤起來了的。所以,這裡討論的髮型是長發和盤發。頭髮的表現,需要樸素、高雅、大方,所以,短髮這麼「前衛」的,不適合;非主流式的如爆炸頭、冬菇蘑菇頭的,也不適合。什麼時候披一頭長髮,什麼時候盤一璇黑髮?
  • 愛茶人如何知水
    愛茶人如何知水作者:蔡榮章愛茶人要能靠嘴巴知水,準備兩杯水,一杯是軟水,一杯是硬水,喝喝看有什麼不同。買一隻攜帶型導電筆,因為水的硬度是可以用水的通電能力表示的。通電能力強就表示水中的礦物質含量高,導電筆顯示的ppm值若低於100,那是軟水,適合於泡茶,如果高於200,那水就有一點硬了,不適宜泡茶。
  • 莊子的思想主張,在現代社會還適用嗎?
    莊子無疑是中國古代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是繼老子、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哲學大師,與老子合稱老莊,可見莊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而有所發展。儘管道家思想以清靜無為為主要主張,提倡出世與超然於物外,但莊子的部分思想,依然可以為現代人提供精神食糧,答疑解惑,提升精神層面的生活質量。我們試著從莊子思想的可用之處、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處兩個層面,去做一個小小的分析。
  • 茶人這4個品德,是裝不出來的
    以上的這些,都比較偏技術,「茶人」則是加上了思想、道德、生活習慣等因素,偏生活化的稱呼。茶人如果泛泛而談的話,茶農、制茶師傅、茶藝師、喝茶多年且對茶有深刻理解的茶友,都能叫茶人。但實際上,還是要嚴肅一點看待。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何必總是憤世嫉俗?
    對此,我想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能不能多一些尊重與包容,何必總是上綱上線、憤世嫉俗?2003年,中國遊戲產業方興未艾之時,電子競技就已經被國家體育總局宣告為第99個體育項目(後被重新定義為第78號體育運動)。然而由於諸多原因,電子競技還是被冠以「電子海洛因」的名號,家長們見之畏如猛虎,生怕一個不小心,就叫它把自家孩子叼了去。
  • 莊子的書裡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學思想乾貨是什麼?
    莊子的哲學思想要展開講的話,真是多少字也講不完。我們就簡要回答一下問題。 作為道家宗師人物,與老子並列,共稱「老莊」,並且成為道教的「南華真人」,《莊子》也稱為道教經典《南華真經》,莊子的哲學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
  • 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最重要的影響表現在其「無法」的創作方法上
    作者:鄒建雄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創作最重要的影響還表現在其「無法」的創作方法上。基於對唐書森嚴之「法」的反叛與突破,宋書標舉「尚意」。這「尚意」書風與其代表人物蘇軾的高標力舉是分不開的。蘇軾又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析:曇秀來海上,見東坡,出黔安居士草書之一軸,問此書如何?坡云:「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吾於黔安亦云。他日黔安當捧腹軒渠也。」這是蘇軾借南朝草書大家張融的一句話對黃庭堅一草書所作的評論。
  • 中國與日本茶藝美學的表現特點!
    中國與日本的茶道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關於「茶藝美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與日本的表現特點,日本的茶道美學主要有七點,「不均其美」,日本茶道認為「不均起」才是茶藝的最好形式,這樣不僅讓人們有很多的想像空間,而且可以隨意發揮,很有情趣。
  • 做茶多年,各種茶人對茶的態度
    茶人對待茶的態度怎樣才是正確的?日本很多茶人認為茶道中最不重要的就是茶了。一般人最開始學茶的時候,往往是第1種心態,對茶珍重,人也居於禮法,動作嚴謹,端莊肅穆。畢卡索說過這樣一段話,在她14歲的時候,就能畫得像當時著名畫家拉斐爾一樣好,但他卻花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孩子一樣畫。
  • 鄙夷著,接受著,改變著……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苦衷,如何在辛苦的生活中活出滋味,是情商所決定的。任何人、任何專業都可以找到工作,只不過工作地方不同,待遇不同而已。但都依然可以活的精彩。也許親近的人們常常希望我們儘量選擇好一些的城市工作。
  • 飲酒經驗與絕對境界:劉伶《酒德頌》之老莊學淵源
    〈酒德頌〉之立意祖述老莊,蓋當時「儒教盡矣」,「始盛玄論」而然也。其本傳謂其「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又謂其「嘗為建威參軍。泰始初對策,盛言無為之化。」則其思想非出於老莊乎?敘其「初不以家產有無介意。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非老莊思想之體現乎?
  • 這話用道家思想解讀更經典
    文|顏小二述哲文儒家《論語》裡面記錄了許多孔子的思想,並給後世帶來無盡啟發,而《論語》一書裡面,也記錄了諸多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君子」在孔子看來是理想人格,亦是後世無數遵從儒家思想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目標。對於君子,孔子曾說「君子不器」。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道教承襲了黃老道家思想,以「道」作為核心信仰。在數千年的封建時代,道教與儒、釋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道教文化包羅萬象,不僅有道教的教規戒律、齋醮科儀、修煉之術等等,同時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醫藥學等多個方面。道教在修行和處世時,有著不同的基本教義。
  • 夜讀 | 《老莊記憶》之一:《平常日子》
    題引:老莊現在不在那裡了。老莊的物語人事,是從記憶裡翻檢出來的。莊子裡各個人家從夢裡醒轉過來。東家西家的公雞「吭吭喲——」「吭吭喲——」嚷了半晨。各個人家的門就呲哐哐拉開了。男人在婦人孩子和雞豬狗們動蕩的間隙,已喝足了罐罐茶,用老掃帚粗枝大葉刷了驢牛身上夜裡睡覺時沾的草屑糞土,開始套牲口了。只是套好了擁脖。套繩臭弓之類的,先一應隨便纏搭在驢牛的背上,這就扛了犁,提了鞭子趕牲口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