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
直到今天,柏林還有很多蘇軍紀念碑,紀念為了戰爭勝利而犧牲的蘇軍士兵。其中最重要的是柏林特雷普託公園的蘇維埃戰爭紀念碑、蒂爾加藤公園的蘇軍紀念碑和舍恩豪森的蘇軍紀念碑。對於蘇聯來說,特雷普託公園的紀念碑也是戰勝法西斯的重要標誌,這在不少郵票上都有體現。
盟軍戰勝納粹德國,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納粹統治的結束。盟軍將德國被從納粹法西斯的統治中解放出來。30年前,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就曾說過:「5月8日是一個解放日。」他說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講出的話:對於那些從集中營、從監獄出來的人來說,納粹德國戰敗是解放,對那些沒有進集中營的人來說,無疑也是一種解放。
二戰後德國被分割,蘇聯參與了這個過程。很多德國人,特別是西德人,不願承認蘇聯士兵也是解放者。回望歷史,我們可以容易地判斷,恰恰是蘇聯紅軍幫助我們結束了法西斯統治,解放了德國,為此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如今德國學術界持這種觀點的人,比魏茨澤克說那番話時又多了很多。
1945年5月8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的結束。當時是在一所德軍軍官學院的食堂大廳籤署的投降書,這座見證歷史的建築戰後被蘇軍使用。上世紀90年代蘇軍撤出後,德蘇兩國達成協議,共同在這個地方紀念這段戰爭和納粹統治結束的歷史。戰爭給兩國帶來的傷痛促成了博物館的建立,當年的作戰雙方共同銘記這次戰爭。博物館於1995年戰爭結束50年後開館。如今,這裡每年的參觀者有4萬多人。我們這項工作的目的,首先是保護這個歷史遺蹟,其次是通過博物館,向人們介紹德國對蘇聯發動的「殲滅戰」。肩負教育的使命,我們希望有更多人來博物館接受這段教育。
二戰、猶太人大屠殺、殲滅戰,雖然已過去了70年,但這段歷史並未被湮滅。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我們既希望這些大屠殺、殲滅戰不會再次重演,也不希望看到新納粹和極右主義出現——很可惜,這些在德國還是存在的。戰爭和獨裁統治,距離今天的青年一代已經比較久遠,但我們要向他們講述這段歷史。通過學習歷史,讓他們認識到今天極右思想的錯誤。這是我們非常緊迫的任務。
(作者為柏林卡爾斯霍斯特德俄博物館館長,本報記者鄭紅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5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