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娛樂圈最後的輝煌——四大天王,緬懷90年代的香港娛樂圈

2020-12-21 跳跳的大千世界

說到香港四大天王,大家都知道是指20世紀90年代香港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明星,他們分別是: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排名不分先後)。

四大天王是1992年被命名,此後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影響力迅速波及整個華人地區和亞洲,並風靡至今。四大天王作為香港娛樂圈代表,參加過許多官方重要的活動,包括1993年中國人民大會堂的義演,1997年香港回歸人民大會堂的晚會,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晚會等,多次受到國家中央領導人接見。

四大天王代表著華語娛樂圈追星族現象的巔峰。四大天王完全壟斷了香港90年代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一共舉辦超過1600場個人演唱會,所有唱片正版銷量破一億張。在影視方面,四大天王一共取得5座金馬獎影帝,4座金像獎影帝的獎項。

命名過程

1990年代初的香港,隨著譚張爭霸結束,譚詠麟宣布不再拿獎淡出香港樂壇,張國榮宣布全面退出樂壇,香港的樂壇出現了真空期,以張學友、劉德華為代表的新人開始在樂壇斬露頭角,香港樂壇迎來了譚張後的新時代。

1990年,黎明的火速竄紅,將同屬寶麗金公司的李克勤的聲勢壓下,後取而代之。而香港樂壇的樂隊勢力也開始被偶像派取代。當時因為黎明和劉德華均屬偶像派明星,兩人成為最大競爭對手,曾被封為雙子星。 而唱將實力派的張學友亦保持聲勢和前兩者一起被合稱樂壇「三劍客」。1991年郭富城爆紅的旋風從臺灣吹回香港,加上《東方日報》一篇打油詩的效果,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有另一說法是方逸華)將這四位當時最受歡迎的男流行歌手稱為「四大天王」,並得到廣泛接受,從而一直沿用至今。四人都是多棲發展,但互相競爭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四人幾乎壟斷了1990年代香港樂壇所有的音樂獎項。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四人獎項競爭激烈、各自的歌迷更是口水橫飛。

1999年底,張學友和黎明宣布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不再拿任何音樂獎項,宣告著「四大天王」音樂時代的終結。新世紀後四人發展路徑各不相同。黎明主要圍繞商業和幕後製作,並培養新人;張學友則是舉辦世界巡演和音樂劇;郭富城將工作重心放在影壇和舞臺上;劉德華注重電影和扶植新一代導演。四人在各自的領域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傑出的成就。

二十餘年來,娛樂圈無論如何鼓吹「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這四人的地位依舊恆久不變。一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所謂的接班人卻仍未出現,在「四大天王」最巔峰的年代,他們四個幾乎就代表著整個香港娛樂圈。

時代影響

1990年代「四大天王」火爆並不僅局限於香港,四人的影響力迅速傳播到了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及整個東南亞華人地區。香港娛樂圈成熟的包裝宣傳機制,獨特的造星方式,發達的娛樂媒體,讓所有人都拜倒在四人的魅力之下。四大天王這個炒作概念的成功,使得原本各自為陣的香港娛樂勢力在大方向下團結成為一體,極大增強香港娛樂產業的競爭力、影響力,以難以想像的速度迅速佔領市場。對內地群眾而言,影視歌全方位藝人和講求形象的香港娛樂包裝實在是太過完美,內地的粉絲從來沒有想過明星可以如此定位和製作,而他們的作品準確的瞄準了受眾群體,他們的班底又集結了香港娛樂圈所有的人才,沒人能夠抵擋他們的魅力。

因為四大天王的出現,中國內地誕生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追星族,歌迷們為偶像做出許許多多狂熱的舉動。各式各樣的明星周邊產品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並銷量火爆,四大天王的唱片、磁帶、海報、貼紙、卡片等均被搶購,而四人的穿著、髮型、聲線等被無數人學習模仿,內地群眾第一次感受到了香港流行文化對生活造成的強大衝擊。那是最好的但也是最壞的時代。四大天王創造了香港娛樂圈史上最輝煌的成績,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從負面的角度看,「四大天王」的出現造成了香港歌壇的被壟斷局面,也一定程度制約了香港娛樂界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發展。但從現在看來香港娛樂圈衰落是必然的,四大天王這種壟斷正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徵,「四大天王」將香港娛樂業推向了史上最高峰。

四大天王各自的平價

「我們大家各忙各的,很久沒有聚在一起,大家都聊得很開心,談了現在各自的生活,以前媒體都亂寫我們四人怎麼不和,其實我們的感情還是蠻好的,我們四人重聚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我們所屬的公司不一樣,集合四人開演唱會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比較的困難,不過我們還是會因為慈善或者大型節日聚在一起。」 (張學友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晚會後評)

「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一樣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可認可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學習,我們四人的關係非常真誠,不會在一起開商業性質演唱會,我們都有自己的公司,操作起來比較不方便,要「老」有所為,不會刻意讓賢。「(劉德華評)

「做明星就像跑馬拉松,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評價,自己堅持跑下去就好了。我們四人從樂壇成長到今天,現在大家都有唱歌和拍戲,有不同發展空間,我腳踏實地工作了這麼多年,紅不紅都是這麼做的,最重要是看你有沒有誠意去做,如果是新人就會去計較紅還是不紅,我已經過了十年了,現在是在講實力不實力,因為潮流是與時代一起並進的。」(郭富城評)

「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它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的,別人叫我黎明的時候我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現在又是什麼小天王小天后,這是沒什麼用的,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號不止對於我們四個人,也對於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一些不太好的後果,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後面的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黎明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香港四大天王之後,娛樂圈再也沒有「三棲巨星」?
    2、四大天王的前輩和後輩,都是同樣的造星模式我們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全方位造星運動最成功的典範。其實在四大天王之前,早就有同樣的明星。香港娛樂圈第一個算得上影視歌全面發展的明星,應該是許冠傑。然後譚詠麟、張國榮歌壇爭霸,是香港80年代流行歌曲的旗幟,也是四大天王之前香港歌壇的天王。張國榮就不用說了,他在拍戲方面的成就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金像獎影帝也拿過,華語電影史上最偉大電影之一《霸王別姬》是他主演。至於譚詠麟,在拍戲方面天賦可能不太夠,所以現在的觀眾不太熟悉。
  • 80年代譚張爭霸到90年代四大天王,哪個時期是香港樂壇最巔峰
    (一)1970年代初香港無線電視節目《雙星報喜》好評如潮,主持節目的許冠文和許冠傑兩兄弟因而名利雙收。之後他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觸發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許氏兩兄弟思鄉之情,回港後許冠文寫了《鐵塔凌雲》的歌詞,由許冠傑主唱,1972年4月14日許冠傑在《雙星報喜》中首唱此歌曲,這也標緻著第一首粵語流行歌曲的誕生。結果反應空前理想而大受歡迎,帶動了香港當代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從此粵語歌便迎來他們長達三十多年是哪的輝煌。
  • 香港娛樂圈興衰史,從許冠傑到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再到後繼無人
    隨著娛樂圈市場的發展,大批大批音樂人開始唱粵語歌曲,香港流行樂壇開始一步步走向繁榮。時間走向了80年代,香港娛樂圈來到了眾神打架時代,一個個天王天后都開始嶄露頭角:比如梅豔芳、林子祥、葉倩文、譚詠麟、張國榮等等。
  • 娛樂圈的星辰大海,少不了一個劉德華,為何說能排四大天王首位?
    一、【港臺娛樂圈的神話】港臺娛樂圈是一個神話,特別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娛樂圈,在近半個世紀以來,香港電影,香港歌曲,香港明星,影響著我們幾代人的成長,更增加了我們對藝術這個行業的認知程度。在那個年代,以個人身份發展後的許冠傑以一首《鐵塔凌雲》開啟了他的粵語歌神時代,香港從此迎來了一個真正的娛樂圈。
  • 90年代的四大天王為什麼那麼紅,僅僅是因為帥嗎
    四大天王分別有劉德華、黎明、張學友、郭富城,他們代表了香港的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成為了大多數大陸人們心中對於那個時代的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我們就先透過劉德華來觀察一下那個時代吧。劉德華早年也是香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和兄弟姐妹們學著打理家中的店鋪生意。
  • 香港娛樂圈三十年「浮沉錄」
    1967年,邵逸夫、利孝和與祁德尊聯合創辦TVB,開創香港娛樂圈發展的先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香港娛樂圈進入發展的輝煌時期,很多港星都是在這時火起來的。進入新千禧年,由於資本萎縮,內地發展日新月異,香港娛樂圈的往日輝煌不再。
  • 香港四大天王中誰才是王中之王?
    在這個極速更新換代的娛樂圈,曾出現過難以數計的明星,有些明星如流星般轉瞬即逝;而有少數明星則歷經三四十年還仍然人氣不減,毋庸置疑,香港四大天王就屬於後者。在華人娛樂圈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幾個黃金時代,但毫不誇張地說,由四大天王引領的90年代,其輝煌程度是任何時代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但90年代的輝煌版圖中,也並不光只有這四位,他們只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我們不能否認還有其他更多優秀的藝人,真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知道什麼叫神仙打架,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今天我們只說四大天王。
  • 香港歌壇四大天王的由來!
    香港四大天王是指香港流行文化的其中一個現象,代表人物為九十年代香港最受歡迎的四名男歌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按年齡由大至小順序排列,排名不分先後),四人於八十年代先後加入娛樂圈成為歌手及演員,在九十年代初期各自冒起,並於1992年同時被傳媒稱為「
  • 香港四大天王的現狀:混得最體面的最窮,混的最差的卻最富
    其實現在還有很多人對以前那個香港娛樂圈念念不忘,誰說起香港娛樂圈也都是男神女神。一 四大天王的出現對於香港娛樂圈,我們很多人還是在懷念著以前那個七八十年代,那時候,有很多厲害的人,像是哥哥張國榮,梅豔芳,其實那時候的香港歌壇,常被人說是神仙打架的年代,當然了,還有大家很熟悉的四大天王 那你知道四大天王分別是誰嗎?他們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
  • 淺談香港四大天王的歷史地位排行
    少了劉德華,娛樂圈有很長一段時間少了 一個重頭戲。 郭富城雖說成名較晚,在四大天王中的地位、名氣也明顯落後於前二者,國語歌太少,傳唱度不夠,但是有舞蹈這項頂尖硬貨,可謂相當炸裂,華語圈獨樹一幟,無人出其右,演唱會的殺傷力把其他選手打得滿地找牙
  • 90年代的香港女神,對比現在娛樂圈的女神,你喜歡換哪一種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古代的四大美女,到現在的女神,哪一個不讓無數的男人為之神魂顛倒。古代裡有些好色的君主被人唾棄,但是在這天下,又有多少男子能抵擋的住呢?就連那些正人君子,也還有不少的文人,進過青樓喜歡過那些青樓女子呢。
  • 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還記得香港四大天王的傳奇嗎?
    四大天王是指20世紀90年代中國香港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歌手,分別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於1992年命名,影響力波及整個大中華地區和亞洲,壟斷中國香港90年代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他們代表著一個時代,相信80後,90後的影迷,歌迷對他們不陌生。
  • 香港四大天王的身價:張學友40億,郭富城一年一億,但都不及他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劉德華是1961年出生的,他是中國的香港人,也是非常著名的演員歌手,電影人、製片人等等等等,現在的劉德華已經有60歲了,不過他在娛樂圈依然非常的活躍,收入也特別的高,並且他有特別多的粉絲,有人為了能夠請劉德華說幾句廣告,可以說是重金聘請了,大家也都非常的喜歡劉德華
  • 這個拿剪刀的男明星,一刀剪碎了香港娛樂圈的「遮羞布」
    香港娛樂圈的最大癥結,從來不只在於資金,而是從始至終的創作模式和明星藝人管理模式。想要重現港圈的輝煌,必須要剪碎它的「遮羞布」。就好比電影《使徒行者》中說的那樣:「摧毀一切,才可以重建新秩序!」6月25日,58歲香港男明星鄭敬基用剪刀一刀剪碎了其在TVB的工作證,並將其曬在了社交媒體了。
  • 90年代樂壇,四大天王成為神話,為何說王傑是比肩他們的歌手?
    然後司儀鄭丹瑞給他們拍了一張歷史性的合影,從此四大天王也算是正式獲封了。雖然不是一個組合,但他們的名氣也因四大天王稱號而變得越來越大。四大天王成為香港樂壇一個神話的奇蹟,他們代表著香港娛樂圈積極向上,奮鬥努力健康發展的精神。
  • 香港「四大天王」如今現狀,現在最窮卻最活躍,最差的卻享受生活
    說到香港四位國王,相信沒人不會不知道誰吧。當年在娛樂圈裡他們可是叱吒風雲,樂壇和影視圈他們都是拿獎無數。毫不誇張地說,當年「四大天王」時期也是香港娛樂業最輝煌的時期。劉德華當年年輕時真的非帥氣,雖然唱歌不是專業出身,但唱歌也和不錯。
  • 華語娛樂圈,香港有電影,臺灣有偶像劇,而大陸也有一大優勢
    現如今當我們談及華語娛樂圈時,用「兩岸三地」這樣一個詞彙就可以全部包括,當然兩岸指的就是大陸和臺灣,而三地指的就是大陸、香港、澳門了,不過相比大陸、香港、臺灣娛樂圈,澳門娛樂圈就顯得有些相形見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主要是因為澳門娛樂圈在華語娛樂圈的影響力非常有限。
  • 被高估的歌壇巨星,曾放言四大天王不行,最後自己卻銷聲匿跡
    在八十年代末期,王傑就是歌壇最紅的男歌手,畢竟他是主唱國語歌的,比起香港歌手有著更多的傳播優勢,當年真的可以說是無人能敵。王傑的人氣在達到了巔峰之後,歌迷們一度以為他能夠在90年代繼續紅下去的,但是從1991年開始,王傑的人氣就開始不斷下滑,縱然他不斷的發新歌和出專輯,依然無法挽回頹勢。
  • 1966年12月11日,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出生!
    香港"四大天王"是每一個70、80後都抹不去的回憶。直到現在,他們四人仍然活躍在娛樂圈。雖然作品數量逐漸減少,但是在娛樂圈的地位還是無可撼動。他是歌手,是演員,是商人,是瀟灑俊朗的文藝青年,是溫潤如水的翩翩公子,是感性謙遜的香港樂壇天王。1985年,黎明獲得碧泉新星大賽冠軍,並由此進入演藝圈。1986年,參加新秀歌唱大賽獲季軍。1990年,發行首張專輯《相逢在雨中》。同年,憑藉電視劇《人在邊緣》而走紅。90年代初,位列四大天王之一。1996年至1998年,連續三年獲得金曲金獎。
  • 香港娛樂圈排名前五的大佬,林小明排在最後,向華強排不上名次
    香港娛樂圈排名前五的大佬,林小明排在最後,向華強排不上名次現在看內地的娛樂圈,很多人可能覺得明星都是大佬,實際上很多明星還要看別人的臉色,比如香港娛樂圈的成龍、四大天王等,已經算是我們想像的大佬,實際上只能算是比較成功的藝人,真正的大佬是幕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