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雖一致,鸞凰終校勝蛇蟲。
冷眼看世情,心中有熱血。在喧囂的塵世中生存,特別是如今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極其容易迷失了自我,而當走入迷茫的時候,不妨讀一讀莊子,莊子的作品能夠解除人心的困憊,超脫而且瀟灑,讓現實生活中的牽絆歸於虛無,讀這讀著,便會心思純淨,而且身心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看事做事更加通透。
莊子揚棄一切傳統的形式,而且更不會執著於信仰的羈絆。"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特別是其影子思想,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互相牽制,相互糾纏的各種棘手事情,就在其輕飄飄的影子反省思想中,讓心靈虛靜,無論是內視還是洞察外觀皆會更加的透徹,而人也逐漸走向輕鬆自在的狀態。
一、《莊子雜篇漁父》
含沙射影這個成語我們都不陌生,而這個成語來源於《山海經》,傳說有一種水生怪物蜮,這種怪物有一種特別的攻擊能力,可以在水中向人的影子噴射沙子,從而使人生病,被噴中的人不僅發熱、頭痛而且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可見人的影子,與人的肉體是同一體。
而在古代人的心中,大家都把影子看得極為神聖,覺得影子上也是有人的靈魂在的,而且影子和身體同時出現,雖然影子不具備實際的肉體,但是會"如影隨形",所以在水中的怪物含沙射影攻擊時,人才會受到影響。而且莊子也是對影子有著獨到的見解。
在《莊子雜篇漁父》中可以看到,莊子也喜歡講影子的故事。但是相對於神話傳說,莊子對影子的認知可能會更加理性一些。在故事中,他沒有誇大影子神秘感和力量感,而是把生活的智慧,哲學的思維通過影子來展現,表達處世的哲學和人生的觀點。
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和隱者漁父,隱者漁父在孔子的弟子面前大肆批評孔子,孔子覺得臉面上過不去,便態度謙卑的來找漁父求教,在討教的過程中,孔子非常委屈,他聲情並茂地講述了自己如何辛苦的周遊列國講學,在路上爬山涉水,吃盡苦頭,只為了心中的道義,和對於百姓的責任感。
而隱者漁父,絲毫不為所動,反而極其不耐煩的看著他哭訴,並且冷冷地說了一句,你覺得你自己的所作所為在拯救蒼生,那麼的行為有收穫了嗎?這個世界和人你拯救得了嗎?既然拯救不了,你還在做些無謂掙扎,給誰看呢?這就是沒事找事,自尋苦惱,自找苦吃。
聽完漁父的一番言論,孔子喟然長嘆,覺得自己確實是目光太短淺了,只看到了眼前所做到的事情。但是自己的努力和做過的事不被認可,也是數不勝數的,比如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圍於陳蔡,明明沒有任何的錯誤,卻要遭詆毀和懲罰,著其中的緣由真是叫人看不清楚了。
而隱者漁父,面對孔子的痛苦和隱忍,依然覺得孔子是執迷不悟。他便講了一則影子的故事給孔子聽,用影子做隱喻,來啟發孔子。影子的存在是因為有光,在黑暗的地方是看不到影子的。想要通過快速的奔跑、即使用盡力氣,也擺脫不了影子的追隨,而且還會被形影不離。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解決事情沒有找對方法,一切都是徒勞。當你害怕自己的身影、厭惡自己的足跡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自己停下來,將自己隱匿在黑暗中,處於靜止狀態下,就不會產生足跡,而在沒有光的黑暗中,自然就看不到影子,不能被影子所累。
漁父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但是卻將生活的真諦參悟得非常透徹。要想在這個世界讓心安靜下來,活的寧靜不受俗世幹擾,那就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安靜下來就好。不想被影子所累,躲在沒有光亮的地方就好。而孔子欲望很多,物質追求更多,就仿佛被影子嚇到的人,想要做個真人,拋掉欲望,解開束縛就好。
《莊子雜篇寓言》影子問影
影子的故事在莊子的書中,不止一次地被講起。在《莊子雜篇寓言》中,有一個影子問影子問題的故事,用兩個虛無的存在,來比擬現實的社會中的不同角色,這樣的故事不僅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新奇,而且更容易被接納和理解。在這個故事中,莊子更深刻地闡述了自己的哲學思想。
影子的影子問影子很多對立的問題,比如,為什麼你以前是束髮的,但是現在你又披散著頭髮;你以前是低著頭走路的,現在你怎麼又仰起頭走路;你以前是站著的,那麼現在你又為什麼開始行走了呢?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叫人難以回答。然而看似不是什麼問題的問題,卻常常把人難住。
影子說我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了,我想把頭髮梳起來就梳起來,今天我不高興了想把頭髮放下來就放下來;我想站一會就站一會,我想隨意的走動,我就走一走,這看起來不是什麼可問的問題。因為,我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是固定模式化的,我都不知道下一步我會有什麼動作和行為,自然而為之。
打個比方說,蛇會蛻下皮,寒蟬也會蛻下來殼,而蛻下的皮和殼跟本體相似,但又不是本體,並不是實體,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而已。就像我憑藉著火與陽光,在看清楚我自己;我憑藉著陰暗和黑夜,來隱藏我自己。但是這些東西,都並不是我賴以生存的憑藉啊。
在莊子看來,有形的東西都不一定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憑藉,更何況那些沒有形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呢?有形的東西可能會隨著我的主體的到來而到來,而也會隨著我的離去而離去,也就是說我是隨著有形的物體而動的,而變化的物體,誰又能說得清楚它的變化呢?它如何變也是沒有規律可言的。
莊子人生哲學
從莊子用影子講故事,就可以看出莊子的人生哲學。莊子認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按照假設,每個人后羿的射程範圍之內,只要他想我們就逃不脫,即使暫時沒有被射中,而也躲不開被射中的命運。實際上,該發生的事,誰也逃不掉,而不該發生的事,我們悽悽惶惶也是毫無用處,不如清靜無為人生逍遙。
影子的寓言意味深長,而莊子藉助影子的話,說出了他想說的,任何的萬事萬物,都不能脫離世界而單獨存在,簡單的說就是"有所待",而這也是無法更改的事實,看起來也是一個無法擺脫的悲劇。在莊子看來,"無所待"才能逍遙自在,而"有所待"就仿佛有了桎梏,就不自由了。
然而擺脫有所待但又要無所待的困境,一是心於世,二是無心於世。聽起來似乎衝突,實則不然。"遊心"是無可奈何,是不必太較真,是懂得放下,減少欲望。影子的話說,就是隨意而行。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一切效法自然,心才無掛礙。
困擾人的往往是情,而人只有無心,才能無情。做到沒有任何困擾,不被任何的世俗羈絆,就只有無情才行,當放下一切俗世的情感,放下了人世間的榮辱心、功利心、是非心,就自然而然的能夠擺脫外界的羈絆 ,實現"喜怒哀樂不入於心",達到的逍遙。
"心安之處是吾鄉"。 水中的浮萍、風中的蒲公英,看似無根無牽無掛,但是活得自在而且瀟灑,這就是莊子的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順其自然的隨著外物浮沉,無論到了什麼地方,你都不會不快樂。修養身心,保持真性情,才能不被外物所累,活的通透清明。
結語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候就十分的擰巴,而這種擰巴來源於自己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來源於我們的欲望過多,奢求太多,往往就被外物所累,而孔子通過影子的口,說出了他的人生處世哲學,在任何時候不跟自己較勁,不跟改變不了的、不確定的事情較勁,自然就活得輕鬆自在。
不快樂的源泉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即使學會了掌握取捨的分寸,調節好惡情緒的發洩,以及喜怒哀樂的節奏,也未必就能免於災禍。真正規避的辦法就是認真修養身心,秉承真性情,拋棄身外之物,沒有拘束和累贅,才能真正快樂,而不修養自身反而要求他人,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