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磅礴我的職業生涯中,看秀可謂是最頻繁的工作安排。
國內國外,大大小小的各種秀,看過的還真是不太數的清了。
但昨天磅礴還是在看秀這件事情上,有了個初體驗——
第一次穿著漢服去看秀。
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一次難得又很新鮮的體驗。而且整場秀看下來,不只是被那些精工細造的華服震撼,同時也被一件件漢服背後所蘊含著的歷史與文化所感動。
我想你已經在好奇,這究竟是一次什麼秀?
其實呢,我這樣盛裝是為了參加今年天貓雙 11 在線下舉辦的一場盛典——2020天貓雙 11 理想之城。
而磅礴去的,是位於杭州南宋御街的線下盛典。
南宋御街可是個歷史悠久的好地方,這裡名流輩出,是南宋王皇城達官貴人出行的必經之路,也是皇家專用道路。
這次天貓新文創為這條南宋老街帶來了年輕的力量,對這裡進行改造,打造古今結合的沉浸式南宋文化體驗。
讓本就素有「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之稱的御街,更是成為一條可以在行走中觀賞和學習的古今歷史博物館。
在鼓樓廣場水塘一旁,一個高 8 米的巨型天貓站在船上,從荷花三潭印月的畫裡走出來,它身著漢服,撐著油紙傘,哦,天貓今天是白娘子。
除了巨型的天貓地標外,在鼓樓廣場、沿途街道以及鼓樓南門,還精心打造了體驗展,營造傳統街區氛圍,讓人們能在尋回傳統,了解南宋文化。
滿滿的南宋街區氛圍,讓你意識到,原來不是素貞喵穿越來了2020,而是自己回到了那個繁華、熱鬧的南宋古都。
這次,天貓新文創其實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個環境的改造搭建,給人們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夢回南宋古都,身處其中的我們,所領略的不僅僅是古香古色的周遭意境,更多的還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尋回,在這個古今交纏的地點,一切都令人沉醉,不舍歸去。
當天的天貓新文創主題日活動,從取名就充滿意境。以四個篇章——宋風雅頌、宋舞春秋、宋韻新生、宋世霓裳依次進。最後完成整個盛大的 2020 天貓雙 11 理想之城活動。
打頭陣的「宋風雅頌」,其實是當天在南宋御街的快閃活動。
在街頭巷尾,行人可以時不時看到身穿漢服,搖曳生姿地縱情舞蹈,一幅仕女執花之景。
而「宋舞春秋」一章,則正式的標誌著這次「理想之城、品宋之夜」的開啟。
悠然婉轉的音樂與獨具韻味的舞蹈表演相輔相成,帶來了一次令人難忘的視聽體驗。
也將杭州濃濃的歷史文化魅力,如畫卷一樣鋪開。
隨著名為「宋韻新生」的啟動儀式正式開始後,包括杭州市副市長胡偉、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陶雪飛在內的各界領導們將青瓷瓶中的西湖之水,倒入啟動裝置中。
同時也是開啟了代表杭州新文創之城的裝置,這意味著天貓雙十一理想之城收官之城圓滿點亮。
今晚的重中之重,也隨著揭開面紗,登臺亮相。
沒錯,就是由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2014 APEC全球領導人服裝主創設計師、同時還是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的楚豔女士,打造的首場杭州高定漢服大秀——《宋世霓裳》。
楚豔作為「楚和聽香」、「楚和覺色」品牌創始人及藝術總監,此次同天貓新文創合作此次漢服大秀,也揭示著原創品牌「楚和覺色」官方新店正式登陸天貓。
天貓新文創聯合新品牌入駐,讓更多優秀的中國傳統風格服飾,走向廣大消費者。
在這場壓軸大秀上,磅礴更是感受到了不同朝代的漢服風貌,且幾乎每一件都有據可依。一曲《宋世霓裳》,帶我們重回了前人所創造的曼妙與瑰麗。
首先登場的是代表了初唐時期風貌的漢服,窄袖衫襦、高腰長裙、披帛繞肩。
原型來自新疆阿斯塔納出土的絹衣彩繪木俑服裝,從色彩到細節都還原得絲絲入扣。
在《妖貓傳》中能看出唐朝後期由於國力鼎盛,女子逐漸以豐腴為美,禮服便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領、大袖為主。
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舞,極盡美豔,就連妝容也相當鮮豔大氣。
原型西安博物院的三尊唐代女陶俑雖然在色彩上難以重現當年華麗,但通過再創作,也能讓我們窺見往昔風貌。
五代是承唐啟宋的一個重要時期,服飾既沿襲了唐代,又開創了宋代的先河。
像下面這位造型源自敦煌五代壁畫中貴族女性供養人,是當晚磅礴見到的極為奢華的漢服之一,頭戴數隻鈿釵,寬袖大髻上更是綴滿花紋,雍容華麗。
五代時期幞頭展腳形態豐富,像是敦煌榆林窟壁畫中的曹議金,圓領袍就演變成了更加寬鬆的樣式,
《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宴行樂的場景,服飾也展現出向簡澹風雅的宋韻過渡的趨勢。
其實,磅礴我當天的衣服,也正是源自這幅名作——相信眼尖的人已經發現了。
我這身衣服的穿著者原型,就是畫卷右側躺在椅子上的那位紅衣男子,晚唐進士第一名、狀元——郎粲。
紅色在古代多個朝代都是代表富貴的顏色,作為韓熙載宴席上最尊貴的客人,全圖也只有郎粲穿的是紅色。
通過畫卷,其實你還可以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那會兒還有女著男裝的現象,舞女王屋山就穿著飾有對雁紋樣的窄袖圓領袍,男女同坐一塌。
另外一位女姬則是襦裙披帛裝束,裙腰由唐代的高至胸上降到了胸下,顏色也更為素淨清雅。
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觀趨於樸實和理性,更加注重功能和實用。
像是右邊的原型,主人公韓熙載更是身著交領便服,穿得相當居家日常。
宋朝服飾是服飾發展史上的一顆明珠,以修身適體為特點。
宋代女裝從初期的盛大華麗往南宋時期的窄小纖細演變,這位女性身著宋代女性典型服裝——褙子,直領對襟,兩側從腋下起,不縫合,內著抹胸,衣長過膝,僅在領圓進行紋樣裝飾。
宋代繼承了隋唐古代的圓領郎袍,但袍身和袖子明顯肥大許多,體現了中國古代服裝所謂「寬袍大袖」的特徵,並將其發展為隆重的大袖公服,搭配展腳幞頭,成為標誌性的宋代男裝。
像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你都能看到非常典型的宋代女性窄小輕便的服飾。
不過身為皇后,龍鳳花釵冠、十二等翟衣,從隋唐到宋明這一傳承都並未發生改變,
深青色衣料飾以翟鳥花紋,鳳冠博鬢、珠翠面花,用現在的話來形容那大概就是「人間富貴花」。
這套宋代皇后的翟衣,是根據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後像》中的宋仁宗皇后像創作而成,衣襟處點綴的龍紋無疑是身份的象徵。
登場的這兩套男女服裝是明代日常的典型風貌。
男裝為青色暗紋道袍,女性身著的是白螺花鳥長裙,搭配淺色大袖長衫。
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讓明代服飾相比其他朝代有了極大的變化,中後期甚至出現了從未見過的立領和紐扣。
所以電視劇《女醫明妃傳》裡,我們看到很多有別以往的古代服裝造型,這些可不是空穴來風哦。
明代有皇帝向有功之臣及藩屬國家賞賜萬福以示恩寵的服飾,模特身著賜服蟒袍,頭戴烏紗帽,腰系革帶,足穿皂皮靴。
蟒服的階級又是四大賜服當中最高的,僅次於皇帝的龍袍,其榮譽和意義可見一斑。
下面這套華服是根據孔府舊藏裡的珍貴文物複製而成,衍聖官府舊藏的明代官服,是保存至今,清代以前,極其難得的傳世古典禮服。
展出的這件香色芝麻紗繡過肩蟒袍,豎領闊袖,在其前胸後背處,用平金繡等古代技法繡落肩蟒、花卉等紋飾,相當精緻華貴,據說是衍聖官夫人在節慶慶典場合使用的華麗服裝。
這個系列是設計師楚豔及團隊多年來對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研究成果,打破了西方時裝的美學色彩的框架,以更加多元和耳目一新的創作方式,豐富了中國時尚設計的色彩體系。
在通過對中國經典色彩進行梳理歸納,融匯傳統文化和四時公務,並結合國際流行色彩特徵與日常生活場景,發布了楚和中國十二基礎色。
在傳統服飾的加持下,薄紗的映襯中,這些中國色也平添了幾分煙雨朦朧的詩意。
安排在最後一個登場的白娘子造型,可謂是天貓埋下的一個小彩蛋。因為這套造型和背後那個高 8 米的地標素貞喵幾乎完全相同。
這套服飾款式源自宋代的對襟長衫和百迭裙,顏色取自宋代汝窯的天青色系,紋樣細膩,清新自然。
對襟領上的是宋代經典的纏枝紋,纖巧而又優美,裙子由腰至裙擺,色彩漸變,並有荷花若隱若現。
區別於我們熟悉的影視劇中的造型,這次秀場上的白娘子更是將西湖之美,通過華美精湛的服飾設計及工藝,帶到這古今結合的秀臺上。
在這場別出心裁的大秀,給每一個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應該發現了,這些年漢服逐漸在我們的視野當中活躍起來,從小眾走向了大眾。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常常見到青衣羅衫、裙袂飄飄、仙氣十足……給人一種時空交錯之感。
尤其是在各類短視頻或街拍下,漢服的存在感更是強烈。
幾個月前「中國街拍」意外在外網走紅,被國外網友討論得最多就是身穿漢服的造型。
在他們看來,這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穿搭驚豔而有趣,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文化輸出。
演員徐嬌、作詞人方文山也曾數次在社交平臺 Po 出身穿漢服的照片,前者甚至開創自己的漢服品牌,希望推動漢服的日常化。
不僅如此,社交媒體上關於漢服的討論頻率也越來越高。
微博上「漢服」話題長期佔據微博時尚美妝榜TOP 3,成了擁有 42.4 億閱讀量超級話題。
#穿漢服的女孩有多好看#、#那些令人驚豔的漢服買家秀#、#第一眼就心動的漢服#等話題輪番登上熱搜。
當然,最有力的證明還是實打實的數據。
從 2018 年開始,「漢服」關鍵詞在天貓的搜索量就已經超過「襯衫」,購買的人數相較前一年同比增長92%,其中 95 後更是購買主力。
到了去年,漢服僅在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金額就超過 1.8 億,只要你在搜索框輸入「漢服」,出現的款式無一例外月銷量都高達好幾百件。
很多人不知道,漢服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進入公眾視野還是在 2003 年。
當時一位名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自己縫製的漢服走在鄭州街頭,聲稱想要復興漢服文化。
所經之處不僅引發了路人嘲笑,甚至被有人認為穿的是日本和服。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眾缺乏對漢服的了解——漢服其實不是漢朝的服裝,而是漢人的傳統民族服裝。
前段時間許凱新劇造型就惹來質疑,被指和韓國的服飾相似,於正直接放證據證明這本就是明朝漢服。
我們如今平時最常見的漢服款式大都源自漢、唐、宋、明這四個朝代,因為鮮明的朝代服飾特徵,在市面上也會出現嚴格考據歷史的款式和帶有創新的改良款式。
漢服的復興從表面看,是出於最早那批人對「為什麼其他少數民族都有服裝,而漢族沒有」的質疑,但背後實質是一種文化認同感:
人們希望尋找到一種能夠代表中國古代漢族文化身份的服飾,並將它穿出去。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裡,它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
不管漢服以何種方式出圈走紅,人們都在越來越了解漢服,也藉此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入的認知與傳承,這無疑是「漢服復興」最讓人欣喜的地方。
不管是漢服還是雲景蘇繡這樣的傳統手工藝,這幾年都在逐漸走向大眾,被大眾所喜愛和接受。
比如成功出圈,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帶到全世界的李子柒,就曾一針一線在漢服上勾勒蜀繡。也曾從打靛、起缸、染布、做衣,還原一塊藍印花布的一生。
無一例外,這些舉動都受到大眾甚至是國外網友的追捧,評論下方直言「我也要這樣試試」的也大有人在。
她的走紅,讓年輕們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溫度、更鮮活、更富生命力地向世界表達?
當初王樂天穿自製漢服上街,引發的大多是嘲笑,如今卻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漢服早就走進大街小巷。
而這也正是天貓新文創的初衷,希望通過自身影響力,讓更多的中國人,在這個熱鬧的節日中,不僅做收貨人,更做一個愈發了解中國文化的收穫人。
事實上,國際上一些時裝大師也曾將中國漢服元素,運用到自身的設計中。
海盜爺 John Galliano 就曾說過「我對中國的文化十分著迷,現在回想起來,或許是因為東方文化對於我來說很神秘,迫使我想進一步了解它」。
在 Dior 時期,他吸取了漢服中紋樣、刺繡等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誇張、震撼、富有戲劇性的作品中,讓漢服元素以一種新的打開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其實更早,還有品牌創始人、對中國文化如痴如醉的 Christian Dior 先生。在 1951 年,他就把唐朝草書大家張旭的漢字石碑文內容,全數印在了裙子上。
另一位時裝大師 Yves Saint Laurent 同樣熱愛中國文化,1977年他推出的「女子系列」中,就處處可見漢服元素——開襟、闊袖......
在後來的 2004 年,Tom Ford也以 Rive Gauche 系列來致敬了 1977 年的那場 YSL 裡揚起的中國風。
看似,在我們還沒有開始進行「漢服復興」前,這些設計師們就先行一步,窺見了漢服的魅力。
而這些年,漢服越發從小眾文化向大眾視野邁步。人們在越來越通過了解漢服的同時,也更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這也讓一些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天貓新文創組織這些活動,更是直接在對漢服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著積極的推動。
《左傳》有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說明衣冠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符號。
大眾的積極參與,側面也提升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就像鄰國日本對和服的尊崇和喜愛那樣,我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人,會在嘗試在日常穿著漢服、了解並喜愛漢服。
並樂於參與到漢服復興之中,成為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份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所有者,文字為博主原創。
本期文字助理:Dianna、Milo、Quinn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向來不毒舌,內心充滿愛的「吉良先生」微信公眾帳號,會精選過去未來從前以後的所有時尚界、美容圈、科技業,以及旅行、美食等相關生活領域裡的有趣內容。基本是一個無節操也不靠譜的資訊平臺,甚至偶爾偷懶時會以(自認為)迷人的嗓音來跟大家插科打諢。
點擊下面的文章標題👇🏻,即可快速查看往期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