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國學,首先我們應該對國學這個概念做一個澄清。什麼是國學呢?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西方之學我們稱之為西學,東方之學我們稱之為國學,用一句話來概括,所謂的國學就是指我國固有之學問。
那麼國學都包括哪些內容呢?國學的分類方法歷來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一個是按照它的內容來分。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
所謂的經,指的是古典文獻中的經典部分,比如《易經》,《詩經》,《書經》和《孝經》。
所謂的史,指的是歷史上各種題材的歷史著述,比如《左傳》,《漢書》,《史記》和我們所熟知的陳壽的《三國志》。
所謂的子,指的是能夠成就一家思想學說的著述,比如《老子》,《孟子》,《莊子》,《韓非子》,《墨子》和《呂氏春秋》等,這些都屬於子部。
所謂的集,指的是歷史上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文集,比如代表性的總集有《昭明文選》、《全唐詩》。
這是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把國學分為經史子集。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按照它的內容來劃分。
如果按照內容來劃分,我們可以把國學分為三大部分: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
所謂的義理之學,顧名思義,指的是能夠闡釋事物道理的著述,今天我們把這部分著述稱之為:哲學。所謂的考據之學,指的是能夠追溯歷史淵源,考據時代變遷的著述,今天我們把這部分著述稱為:史學。所謂的詞章之學,指的是文學藝術,詩詞文章,今天我們把這部分著述稱之為:文學。這樣概括下來,這三部分就是我們當下所說的文史哲社會科學。這是國學的兩種分類方式。
每當談起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時候,談起五千年的文化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地用四個字來形容,或者總會想起四個字:博大精深。從國學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國學可謂是無所不包。
國學就是這樣,天文,地理,中間通人事,可謂無所不包。因為包容萬象,所以我們說國學是博大的學問;因為優秀的國學經典都是對人生、宇宙本源問題的終極追問,都是對本源問題的追問,因此國學又是精深的學問。
同時,經千年之風霜,歷朝代之更迭,我們的國學能夠綿延不絕一路的傳承至今,從來沒有斷絕,這說明國學本身一定具有它的魅力所在。我們都知道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實我們更是唯一,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絕的民族。穿越千年的風雨霜雪,不論朝代如何變遷,我們優秀的國學思想一直傳承有序,從沒斷絕,在承續中向前發展,它的魅力就在於優秀國學的思想都是直指人心、叩問人之心靈的學問,具有與時俱進與時偕行的生命力。
經過這一梳理,首先國學是博大精深的學問,同時充滿生存與發展的智慧,還具有與時同步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我們把本民族的文化給拋棄了,我們只是擁有著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一個不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是不會得到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
只有文化才是民族的,民族的一定也是世界的,我們優秀的國學經典就是這樣,現在不僅僅是中國人在學習傳統文化,其實我們周邊的國學,比如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在學習我們的優秀文化。畢竟,國家雖有國界,文化卻沒有,優秀的文化,一定具有先天的張力,值得所有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