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競爭的社會,每個人都積極爭取,生怕晚了一步,謙虛似乎早已過時。其實不然,謙,似乎來自於《易經》的謙卦。
真正懂得「謙」的人,會出現實實在在的好運勢。
1、順應規律的變化,需要謙虛。
天下萬事萬物,都順應規律的變化,春夏秋冬,暑往寒來,興盛衰退,人亦從之。
易經《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天道忌盈,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道忌滿,滿招損而謙受益。
根據自然規律的變化,任何一種人、事、物,達到「大有」的盈滿狀態,接著會因滿而漸損。
老子也說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所以說,人要謙虛,不要盈滿。謙虛的本質,是為了不盈滿,不招損,可得長久。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是好的卦,代表安樂、開心、安逸,也代表一種積極的好運勢。
一個人逐漸有實力,壯大,這是大有。大有而不驕傲,不自負,不高高在上,能至始至終保持謙虛謹慎,這樣的謙虛,必有豫,有好的運勢,這是規律。
2、真正懂得「謙」的人,會出現實實在在的好運勢。
《易經》謙卦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為人處世,一直保持一種謙虛的心態,無論是遇到什麼處境,都能夠得到吉。反之,則不順。
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人自以為高,把自己吹噓得很厲害,最後通常是惹來旁人的擠兌和損毀。
真正有實力的人,富有的人,通常保持低調,不張揚,以免惹來禍害。
盈滿者得福,謙損者受益。
這些規律,皆是《易經》中說的,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一印證。
多年以前,我在深圳工作時,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孩子的父親,是深圳一家著名公司的財務高管,家裡特別有錢。聽說,這個孩子花錢很高調,時常拿著百元大鈔去小賣部買東西,還不用找零。
錢財外露,高調花錢,引起旁人歹意。後來,這個孩子被綁架了,也許認出了綁架者,這個孩子不幸被撕票。
最後破案,是熟人幹的。
人越是富有,越要低調,保持謙虛。
人越是有才,越不能把自己當一回事。
唯有這般,才不至於「盈滿招損」。真正懂得「謙」的人,會出現實實在在的好運勢。
當一個人從低位爬上高位,人之常情,就是忍不住要炫耀一番,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炫耀,通常引來旁人的嫉妒和中傷。
謙虛,一是可保存自己的成果,二是可以得到旁人的尊重和越來越多的人脈資源。沒有人喜歡驕傲自大的人,每個人都喜歡謙謙君子。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