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剛要睡著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腿就蹬了一下,然後自己就被嚇醒了,有些人醒後還會感覺心在砰砰跳。
偽心理學說:睡覺抽搐是大腦以為身體快要死亡了,所以發送一個脈衝,叫做肌抽躍。
科學說:睡覺抽搐可能因為大腦在學習呢。
什麼是肌抽躍?
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地抽動,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雖然在情況較為嚴重時,肌抽躍症是一種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軀體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躍(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與身體健康可以說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你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踹了一下腿」這一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入睡抽動
對於「你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踹了一下腿」這一現象,學術上通常稱為「入睡抽動」(這確實是一個純潔的學術名詞,不要想歪哦……)很多人認為這種抽動是因為在長個兒,但這種說法毫無依據。難道姚明小時候踹塌過很多面牆嗎?
入睡抽動是指人在即將入睡時,突然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動。在此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並很可能導致驚醒。一般入睡抽動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致周期性肢體抽動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變身成「抽搐男」並導致失眠。
二、肌肉顫搐(muscle twitch)
事實上,除了眾所周知的「入睡抽動」,非快速眼動睡眠第二階段出現的「睡眠錠」也可能會導致「肌肉顫搐」。
睡眠錠是多見於丘腦和大腦皮質的一種特殊的腦電波,其具體表現為腦電波突然出現大幅劇烈震蕩,此時可能伴隨身體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動。
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嬰兒身上更常見。研究者認為這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一過程在沒有外界刺激幹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這倒也能說明為什麼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另有研究發現,睡眠錠的出現有助於將新信息與現有知識進行整合,這也為「抽搐睡眠學習」假設提供了一些支持。
另外,睡眠錠可以幫助我們安睡。丘腦的腦電活動頻率與保持平靜睡眠的能力有關。而產生於丘腦的睡眠錠能夠在外部突然出現聲音刺激時保護睡眠。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系的一項研究表明,腦電波中睡眠錠出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禦外界幹擾保持睡眠的能力越強,相應的睡眠質量也越好。
表面上看,「入睡抽動」和「肌肉顫搐」雖然成因不同、目的不同,但似乎都會導致肌肉突然抽搐。那麼這兩者的外在表現有什麼區別呢?萬一半夜把自己抽醒了該如何區分呢?
一方面,抽搐的模式不同。入睡抽動形成的原因尚無定論,但不管是因為網狀激活系統出現系統bug,還是大腦產生墜落的錯覺,相應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入睡抽動也常常被「邪惡」地描述為「像觸電一般全身顫抖」。
相對地,睡眠錠造成的肌肉顫搐,其目的是學習或鞏固對肌肉的控制,因而局部抽搐更為常見。就像木偶師在學習如何操縱人偶時,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另一方面,抽搐的結果不同。入睡抽動時個體並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後往往就抽醒了。當肌肉疲勞或缺乏睡眠時,抽搐情況會更加嚴重。這似乎也太不給力了!越是需要睡覺的時候,身體就越不受控制的亂抽抽!不要擔心,你只是在睡眠的第一階段被吵醒了,損失不大。只要平心靜氣繼續努力,10分鐘後,又是一尊睡神!
睡眠錠出現在睡眠過程中,同時睡眠錠本身有保護睡眠的作用。所以很可能抽了半天自己沒醒,倒把睡在旁邊的人嚇醒了……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其下場的慘烈程度取決於被吵醒的人是否具有暴力傾向……
偶爾的入睡抽動沒必要擔心,但如果你討厭那種突然抖醒,要掉下去摔死的感覺,以下措施應該有所幫助!
睡前可以伸展腓腸肌、足部肌肉,這有助於預防抽筋。伸展方式與腿抽筋時伸展腓腸肌和足部肌肉的方法一樣。
睡前補充水分對健康的好處有很多,只要保持合適的量就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大量液體有助於稀釋血液中鈉的濃度。當然不喜歡喝水也可以在家自製安眠茶。
五加紅參茶:短梗五加葉、酸棗仁各兩份,茯苓、大棗、百合各一份,紅參半份,按比例調配而成。短梗五加葉有養心、鎮靜、催眠、祛風溼的效果。可益氣健脾,補腎安神,對失眠多夢尤為有效。《神農本草經》稱:茯苓「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有健脾安神的功效,適用於中老年人脾虛、水腫及失眠等證。紅參可固本扶元,長期飲用可增強身體免疫力。棗仁主要影響慢波睡眠的深睡階段,使深睡的平均時間延長,發作頻率增加,達到治療目的。
生活規律上也要注意及時調節。白天要注意加強體育鍛鍊,晚上即使沒睡好也要按時起床,養成規律作息時間,這樣堅持數日,就會逐漸好轉。
編輯:康小妹
來源:本文綜合於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康小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