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哩
這世上真的有討厭自己孩子的母親嗎?
大部分人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春暉寸草、舐犢情深、孟母三遷……我們從小就知道,無論是在動物還是人類中,母愛是最偉大和無私的。
但真正成為母親後,很多人才發現,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母親討厭,甚至是憎惡著自己的孩子。
最近,網上有個爆火的帖子,是一位母親發表的,「我非常討厭我的孩子」,帖子發出後意外地引起了無數網友的關注,並迅速獲得2.6萬轉發和34萬點讚。
在這篇「厭惡孩子」的帖子裡,媽媽形容孩子是「垃圾的孩子」,毫不避諱地說,「為有一個渣娃而噁心」、「對孩子沒有一點感情」、「對她永遠沒有好臉色」……
沒想到的是,這則帖子引起了很多媽媽的共鳴,她們在評論裡坦白著對孩子的「厭惡」:
「恨得牙都疼,快把我逼瘋了」
「我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們把我的生活毀掉了,我已經不是上次開心是什麼時候了」
「聽見她說話就忍不住想吐,抱著馬桶一邊吐一邊哭」
……
看到這些評論的網友們,有人指責這些媽媽們不負責任,生而不養,但依然有人一針見血地戳穿了媽媽們厭惡背後的真相:
「這些故事裡,都沒有爸爸出現」
其實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沒有母親不愛自己受盡苦難生下的孩子,與其說她們討厭孩子,不如說是她們更討厭「討厭孩子的自己」。
被媽媽討厭的孩子可憐,但討厭孩子的媽媽才更可憐。
養育孩子是一個很漫長且艱難的過程,有了孩子後生活會被攪得天翻地,而大多數家庭的現狀是,孩子累了要媽媽抱,吃飯找媽媽,睡覺找媽媽,有困難都要找媽媽,而爸爸仿佛是家裡的隱形人,吃飯睡覺玩手機,孩子的一切與他無關。
媽媽們承受著,獨自照顧孩子和家庭的狼狽,慢慢失去了自我,壓力日漸積壓卻無人分擔,而自己明知生活一團亂,卻又無力改變現狀,所以將一切都歸咎於,「不該生下這個孩子」,這才是媽媽們厭惡孩子的根源。
每個怨恨孩子的母親,背後都有一位隱形丈夫。
2017年《家庭親自陪伴白皮書》顯示,父親陪伴較多的家庭佔12.6,父母陪伴一樣多的家庭佔16.5%,而母親陪伴孩子較多的家庭佔55.8%同時,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父親對孩子的陪伴的時間,遠低於母親。
央視公益廣告《取款機爸爸》真實展現了大多數家庭的生活常態,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
「爸爸給我們錢,可以去買東西了」 ,小女孩彤彤和媽媽站在取款機面前。
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不能經常回家,只是每月按時寄錢回來,「取款機」是彤彤對爸爸的所有記憶。
每次當她羨慕別人有爸爸陪著玩的時候,媽媽都會說,「爸爸工作忙,乖啊」。
所以,在彤彤的幻想中,爸爸變成了取款機,陪自己蕩鞦韆、做遊戲、看繪本……
過年的時候,彤彤滿心歡喜等著真的爸爸回家,然而爸爸又一次因為工作忙沒回來。
失望的彤彤跑到取款機前,輕輕撫摸著,小臉貼在取款機上,眼睛裡噙著淚,對著取款機說,爸爸,新年快樂……
影片的最後出現一行字,「童年只有一次,爸爸,陪陪我」,讓無數人淚目。
這位爸爸正是生活中千萬爸爸的縮影,他們忙於工作、掙錢、看手機,而忽視了孩子、妻子以及家庭對自己的需要。
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不僅是對妻子帶孩子壓力的緩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
心裡學上有一個著名理論叫「父愛缺乏症候群」,這樣的孩子害羞靦腆,情緒低落,自暴自棄,不求上進,急躁衝動,性格孤僻,甚至會出現逃課,早戀離家出走等行為。
父愛缺失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遠超出你的想像。
第一、會影響孩子對知識的認知和發展,影響孩子的性格走向
爸爸和媽媽本就是兩種性別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肯定有著很大的差別。
媽媽生性母,她們會覺得要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生怕孩子磕著碰著,過度的寵愛和溺愛,會造成孩子形成依賴型性格。
爸爸生性剛,他們會培養孩子獨立堅強勇敢的性格,做事情勇敢直行,不退縮不畏懼。擅長引導孩子動腦動手能力,培養孩子創新思維和求知慾。
第二、會影響孩子極度缺愛,導致早戀行為
從小由媽媽帶大的孩子,他們得到的都是從媽媽角度出發的愛,並沒有爸爸那種保護的愛。
特別是對於女孩子,更容易早戀。因為他們想體驗來自爸爸那種安全感,那種把她當成公主來寵的感覺,來自男性的那種帶她出去勇敢創新的思想。
第三、影響孩子良好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父愛缺失的家庭中,由於缺少父親嚴厲的批評和管教,青少年面臨犯罪的風險比較高,這部分的孩子與人交往的人際關係也有所缺失,所以會導致他們沒有正確的引領人,與人共事相處方面不懂得方式方法,由此可見,父愛真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家庭就像是一棵樹,母親是樹根,父親是主幹,孩子是枝葉,枝葉的繁茂離不開樹根和主幹的灌溉。
而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要總是以工作的藉口來搪塞孩子對愛的需求,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不長,錯過了就真的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