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題材的日劇或者相撲比賽甚至是抗日神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日本成年男子都蓄著一種怪異的髮型——月代頭,即中前部被剃除,只有兩邊或者中間留有頭髮。
月代頭雖然怪異,但卻十分實用。這種髮型始於明治時代之前,是在日本內戰漸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當時日本武士在搏殺時往往比較激烈,長發會因此散開,遮擋住視線,不利於戰鬥。於是,有的武士為了方便作戰,就將位於中前部位的頭髮剃去,如此一來,即使頭髮再散開,也只能散落到臉側或者後背,極少能夠遮擋面部,解決了戰爭中的視野問題。
其他的武士見此方法十分奏效,便紛紛效仿,於是月代頭就成了武士之間的流行髮式。而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的男子髮型與日本男子的這種髮型甚為相似,那就是清代滿族人提倡的剃髮髮式。滿族人經常需要騎射打獵、縱馬馳騁,為避免額發遮擋視線,因此將前發剃去,只留後面的頭髮以便於枕著休憩。滿人入關後,曾經下剃髮令推廣這種髮型,並在法令中稱之為「金錢鼠尾」。
其實,月代頭之前的日本男子髮型還算是挺正常的。日本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家,曾和朝鮮等小國一樣效仿中國的衣冠髮式。元代之前,日本男人也學中國在頭頂梳髮髻,而且武士們還帶著唐朝流行的兜鍪。幕府時代中的鎌倉、室町時期,民間幼兒和武士之間流行一種唐輪頭。這種髮型十分簡樸,曾被歌舞伎者用於表演,在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得到了極大的推廣。之後這種樸素髮型逐漸複雜化,演變成了一種極其容易散落的「兵髮髻」。這種髮髻由於其不實用性已經很少見了,現在只能在一些相撲運動員身上看到。
唐輪頭是怎樣被月代頭所取代呢?原來,公元十三世紀左右,鎌倉幕府與地方政權的矛盾被入侵的元兵大規模激化,於是幕府的絕對權力受到威脅,再也沒有了對地方土豪的絕對控制權,內戰就此爆發。武士們奔波於戰場,需要長久地帶著沉重的兜鍪。於是被束於頭頂的髮髻往往被壓塌,同時甚至披散下來遮擋視線、影響戰鬥,而且要承受頭頂被壓迫的痛苦,於是聰明的武士們便發明了月代頭,並且一傳十十傳百地形成了定製。一些平民發現,將頭頂的頭髮剃去還能夠防止頭頂生蝨子,於是也學著武士們梳月代頭,並且也讓自己的孩子們梳月代頭,久而久之,月代頭大規模流傳開來,成了日本的一種通用髮型。
相較於日本男人,日本女人的髮型就順眼多了。唐朝時,日本女人像中國的仕女一樣將長髮捲到頭頂,如果不分束,則稱高頂髻,如果分成兩束,則稱雙頂髻,這便是日本女人的結頂髻之風。但這種風尚一般只在貴婦人之間流行,窮苦的下層婦女們依舊是將長發從背部或者後腦處簡簡單單地紮起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下開始實行自上而下的現代化改革運動。在髮型方面,發布詔令命令男子剪髮,並穿穿洋服、吃西餐,而對於女子,便沒有那麼多的要求,所以日本女子仍可以梳髻。這時候日本女子的髮型變得更加多樣化,並且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梳不同的髮型,例如,日本姑娘在結婚時通常梳島田發。
除此之外,作為日本女子傳統服飾的和服也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至今女孩子們在成人那天都會穿上自己的和服出去狂歡。我們可以注意到,和服後面經常會跟著一個小枕頭似的布囊,看起來很不同尋常,這便是日本人口中的「帶」。「帶」最初被用來裝針線剪刀等隨身物品,由於婦女的地位低下,經常受到武士們的調戲甚至強搶,於是「帶」也變成了一种放著防身工具的自衛物品。到了豐臣秀吉時代,日本女子發現,用寬束腰帶可使和服穿在身上更加俏麗,而且顯得熨帖,所以女子們在「帶」外系上寬腰帶,再在隆起處裝飾上美麗的布匹,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小枕頭似的東西。不過,這種服飾只能在已婚婦女身上看到,未婚的姑娘們通常只在後腰處打個花節作為裝飾。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