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觀賞魚缸水質的好壞,首先必須取決於我們的物理過濾系統,所謂的物理過濾系統,就是只要能夠起到阻擋和收集魚缸雜物的作用,那麼它就算是一個好的物理過濾系統,一堆瓦片和小石子行不行?也不是不行,但是這其中還會牽扯到濾槽的高度問題,以及如何去反覆清洗或者更換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的物理過濾,不一定非要去使用到過濾棉,但是目前來講,過濾棉仍然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僅此而已,有些魚友問到了,我就不想去使用過濾棉難道不可以嗎?其實也可以,但看我們如何去利用了。
今天我們就說說如何選擇魚缸的過濾棉,如何能夠提高濾棉的有效性和吸附性?
如何選擇魚缸中的過濾棉
按理說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都是有手有眼的大活人,是可以選擇用手摸和用眼觀的,未必非要去選擇什麼大品牌的過濾棉,很多普通的過濾棉都可以使用的很好。
養魚老道只想說說,我去購買過濾棉的時候,一些主要的選擇標準:
其實無外乎一個厚度、硬度、細密度和鬆散度罷了。
也就是說拿起一塊濾棉來,我們首先大致看一下它的厚度,除非是我們的濾槽或者乾濕分離盒太淺,放置不下去兩三塊,那麼我們就要選擇相對薄一點點的濾棉,比如說下圖中的這種綠色的,否則的話,當然是越厚越好。
但是即使濾棉比較薄,它也未必不耐壓、不細密,我們可以用手扯一下看看其細密度,只要是能夠成型、不鬆軟,不是一扯濾棉的中間就透亮了,那就很好了。
這裡我們一般選擇的就是普通的過濾棉,比如說白棉、綠棉之類的,而不是指的什麼魔毯、魔袋之類的細密度很大的東西。
對於比較厚的濾棉,我們也是一樣的挑選方式,就是既要看厚度、細密度、成型度,又要耐壓、耐扯,這樣的濾棉過濾效果才好,也會非常的耐洗。
如圖所示的三種濾棉,最好的一定是第一種,第二種次之,第三種就太軟、太鬆散了。
為什麼說開缸初期的過濾棉不會有吸附性?
這是我們今天要談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開缸初期的過濾棉,它不會有太強的吸附性?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在開缸初期,魚缸裡的各種細微雜物和沉澱的物理雜質比較多,要麼是直接沉澱在缸底,根本水泵抽取不上來,要麼是異養菌之類的物質爆發或者很輕微的一些白色微粒,這些東西即使被水泵抽取上來,也會穿過濾棉一掠而過,因為它們太小,而又沒有粘性。
那麼,什麼東西具有粘性?
那就是觀賞魚的糞便或者融化掉的魚飼料,這些有機物才會具有一定的粘性成分,只有它們逐漸的依附在濾棉上,形成一定的粘度之後,其他那些不能被濾棉有效濾除掉的小顆粒,才會依次再粘附到濾棉之上,這樣的濾棉才會逐漸的提高自己的粘度。
換句話說,其實很多魚缸裡的很多所謂雜物,就是說我們看起來在魚缸裡那些白濁的湯湯水水,具體使用肉眼去看,也根本看不到有什麼大顆粒,那麼這些東西如果想要有效被濾棉濾除的話。
其實並不是靠著過濾的作用,因為濾棉的網眼大小,尚不足以阻擋或者過濾掉它們,它們全部是依靠著濾棉上不斷堆積的有機物所產生的粘性才能被粘住,這樣魚缸的水質才能夠越來越清晰,直至達到了空氣缸的效果。
與濾棉的吸附性相對應的就是濾棉的有效性和我們的性急
雖然魚缸裡的很多細微雜物,要靠著濾棉的粘附性來把它們阻擋住,但是我們第一點要去做的,還要考慮到濾棉的有效性,這個有效性指的就是濾棉能夠完全的包裹住魚缸的水流,而且水流不易過大,否則的話,那就不叫過濾了,那叫什麼?那叫在不斷地洗棉。
很多魚友一直在問養魚老道的魚缸水泵到底是多大的,我也早就會回答過,80釐米的魚缸,15瓦的水泵,而且功率其實開到了最低,也就是說可能也就是個十八瓦的算是最大了,這有什麼好稀奇的嗎?不必稀奇,我們看水質的好壞就知道了。
我們回過頭來再講,如果是進入到濾棉上的水流不大,那麼每一顆殘渣都會粘附到濾棉上,濾棉的粘附力就會越來越高,然後隨著水流下部位置的濾棉開始出現堵塞,濾棉的雜質部位就會慢慢的擴散,直至擴散到整個濾棉,使得濾棉過髒,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洗或者更換濾棉了。
這其中還會牽扯到鋪設幾層,需不需要生化棉、生化濾材,以及只去清洗最上層濾棉的問題,這些以前我都講過,在此不再囉嗦了。
那麼如果我們的水流過大,濾棉如果太薄的話,就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
就是水流直接不斷衝刷著濾棉的上部或者中層,繼而把雜物衝的到處都是,要麼整個濾棉很快就會過髒,大大降低了濾棉的使用效率和粘附性。
要麼就是最上層的濾棉幾乎都是擺設,和在那裡整天洗棉沒有什麼兩樣,所有的雜物都跑到了下層濾棉上了。
所以就會出現一個什麼情況?我們怎麼看這個最上層的濾棉它也不髒,而下層的濾棉我們從來也不洗,有些雜物其實已經進到了生化棉或者生化濾材裡,然後的問題我就不多說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性急,即使是魚缸的水流比較適合,濾棉的粘附力本來馬上就要形成了,我們就把它拿下來再去洗一洗或者直接更換掉,因為魚缸的水質不好啊,所以要洗棉啊,或者進行大換水,大換水之後,濾棉的粘附性又回到了原點,因為水中又沒有了可以提高濾棉粘附性的有機物,這其中還會牽扯到一些有益菌、腐生菌的問題,只是沒有人去做研究罷了,因此,我們越洗棉,越大幅度換水,水質就會越完蛋。
難道說濾棉就不洗了,突然更換不是水質更完蛋?怎麼提高濾棉的吸附性?
很多魚友非常天真的以為,魚缸的硝化細菌理論就是天下第一,所以我們要開缸啊,要放闖缸魚和什麼死魚死蝦啊,或者魚飼料等等,事實上這些物質所能夠起到的第一個作用,並不是培菌,而是全部在增加濾棉的粘附性罷了,培菌只是個捎帶完成的問題。
即使是我們添加淨水劑或者劣質的硝化細菌,也都是在增加濾棉的粘附性罷了,但是,就怕我們過猶不及,玩大發了,魚缸裡的絮狀物太多了,濾棉處理不過來了,從沒有粘附性,直接到了粘附性飽和,所以我們加了淨水劑就要洗棉,而加了含有淨水劑的硝化細菌,那就看其中淨水劑的多少了。
所以說,如果是開缸初期,我們看到魚缸裡水質白濁了,濾棉上反而很乾淨,在觀賞魚入缸三天以後,我們可以投餵啊,為什麼不喂?越不去投喂,濾棉的粘附力就會越差,但是如何投餵水質才不會敗壞,具體的投餵量是多少,那就要靠我們自己的掌握了,這個問題我也介紹過很多次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餵好了水質永遠不會白濁,魚兒的狀態照樣很好,濾棉的粘附力每天都會提高,水質絕對會一清見底,這樣的水體環境下,什麼硝化細菌不來駐紮?良禽還會擇佳木而棲呢,非要我們人為的天天往裡面加一些連自己或者生產商都不知道成分的劣質東西?你的魚缸水質敗壞又去怪誰呢?就是如此簡單的道理。
那麼,既然如此,是不是說,我們的濾棉就永遠不要清洗或者更換了呢?不是說又要有粘附性,又有一定的有益菌嗎?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當濾棉溢流過重,整塊濾棉已經過髒,那它還會有什麼粘附力?它的吸附能力已經達到飽和了,這個時候就會起到了反作用。
即使是上面的有益菌也未必活得下來,這個時候主要的參考問題,就是我們整個水體的菌群平衡和濾棉下方的承接物、生化濾材,這些東西中的有益菌的多少了。
一塊濾棉在這些東西中的含菌量比重,它也根本不會有太多,所以我們就可以把濾棉清洗或者直接更換掉。
但是,為什麼有些魚友一撤掉最上層濾棉,水質就開始白濁呢?很簡單,生化濾材少了,硝化系統不健全,觀賞魚的飼養密度大了,或者是魚缸水養的時間太短了,更換濾棉同時大換水了,或者之前大量投餵了,都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我的蝴蝶鯉魚缸,只有兩塊濾棉,撤掉其中一塊換上新的,為什麼水質紋絲不動?我飼養的密度低啊,我一個多月才把它撤下來啊,我是根據我自己的魚缸狀況來的,如果這裡面飼養了12條蝴蝶鯉,我也不敢一個月更換一次的,都是些顯而易見的道理。
但是有些魚友根本不去考慮這些,人家告訴你七天一換水,我不管自己的魚缸水體有多大,飼養多少魚,投餵量是多少,我就去七天一換水,三天一洗棉,到頭來水質還是調理不好,還把自己累的夠嗆,整天罵爹叫娘的觀賞魚難養,水質難以調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我也不知道。
連一兩塊濾棉的問題,我們都擺不平,是養不好觀賞魚的,至少是永遠調理不好魚缸的水質。
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