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例行發布會,圍繞《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介紹近年來我國醫療質量水平和醫療技術能力提升有關情況。該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連續5年編寫發布《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從地域、機構、專業、病種、技術等多個維度對我國醫療質量安全水平進行客觀、量化的分析和描述,這些指標可以與國際對標對表,同時也可以比較區域間、醫療機構間的質量水平和差異,為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提高醫療質量明確方向和目標,同時也向社會傳遞我國醫療質量安全取得的成效。
據介紹,我國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取得的主要成績包括4個方面:
一是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在機構方面,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數已經超過了100萬家,其中醫院3.4萬家;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8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診療人次達到2.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在部分專業層面,像兒科、產科等薄弱專業的力量明顯增強。2019年每千名兒童醫院的床位數2.2張,比2015年增加0.17張。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產科床位使用率從2016年的98.2%下降至2018年的83.7%,所以產科床位緊張的狀況有所緩解。在重症領域,重症醫學科床位佔醫院床位的比例從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幅16.4%。在人力資源層面,2019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386.7萬人,比2014年增加33.7%;全國註冊護士總數2019年達到445萬人,比2014年增長了近50%。
二是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效率不斷提高。2016年至2018年,反映醫療服務廣度的DRGs組數,全國三級醫院由535組提升至563組;反映醫療服務能力的病例組合指數(CMI值),三級醫院由0.95上升至0.97。同時,2019年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為9.2天,比2014年下降1.5天,實現5年連續下降。
三是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2018年,三級公立的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為0.60%,二級公立綜合醫院總死亡率為0.47%,這兩個指標均實現3年連續下降。
四是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高。以抗菌藥物為例,2011年至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61.4%下降到40.4%;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從61.8DDD下降到43.7DDD。
解讀:我國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有哪些變化?
10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2019年我國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有關情況舉行例行發布會。來自發布會的信息顯示,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持續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好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跟以前比: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性持續提升
「十二五」「十三五」以來,國家財政累計投入近75億元,支持1500餘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並設置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不斷擴充優質醫療資源總量。此外,通過對口支援、「組團式」援疆援藏、遠程醫療等工作提高中西部地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水平。同時,強化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從制度體系方面,頒布實施醫療質量管理辦法、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明確工作機制;在組織體系方面,在國家層面建立了40餘個國家級質控中心,以及1400餘個省級質控中心,構成了組織管理體系;在規範體系方面,制定發布一系列臨床診療指南、規範、標準、臨床路徑;在指標體系方面,從專業、病種、技術等層面制定質控指標,擴大質量監測範圍。這些方面的工作已經涵蓋了心血管、腫瘤、呼吸等主要臨床專業以及麻醉、重症、護理等平臺專業。由此——
我國心血管病的質量指標在持續地改善,住院死亡率這個指標是反應住院患者診療質量的核心指標,從2013年的1.7%下降到2018年的0.9%,下降了47%。
我國不斷完善國家、省、市腫瘤三級質控體系,28個省份成立了省級腫瘤相關質控中心。全國已建立起1413個放射治療中心,約86.2%的中心可以提供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約67.4%的中心可以提供調強放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新的靶向藥物、免疫藥物以及新型治療模式不斷湧現,進一步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
截至2020年9月底,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已經協助全國31個省(區、市)的2700餘家醫院成功建立了卒中中心,同時還建立了以這些卒中中心為核心的「一小時急救圈」,覆蓋範圍已超過全國60%的居民區。
過去十年,全國設置重症醫學科的醫院數量由1000多家增加到4000多家,全國ICU醫生的執業人數增加到6萬多人,ICU執業護士的人數增加到10萬多人。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報告數據顯示,重症醫學抽樣醫院數是3000多家,總的重症醫學科收治病人數達到211萬人,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較前些年有穩步下降。
國家護理質量數據平臺對全國1800家醫院所收集的數據分析發現,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這些反映患者安全的質量指標的中位數和變異度在逐年縮小,反映出醫院護理質量向好改善,醫療機構之間差異性在縮小,比如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的中位數從2017年4.19‰下降到2019年的3.53‰。
跟國外比:部分領域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發達水平
「就生存率來講,我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明顯提高。從10年前的30.9%,提升到現在目前的40.5%,將近10個百分點。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83%,這和國際發達國家的診療水平是相近的。而我國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已經高於發達國家。」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這些都表明,我國腫瘤規範化診療及新術式、新理念和新研究的應用,是有明顯成效的。
赫捷介紹,隨著我國臨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國內越來越多的腫瘤研究成果被國際權威腫瘤診療標準制定機構採納,用於制定國際臨床診療標準,提升了我國臨床科研的國際地位,同時腫瘤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藥物在臨床也被推廣和應用。
趕上甚至超過國外先進水平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疾病治療領域。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主任王擁軍表示,相較「十二五」末期,國家質控中心的系統工作使我國卒中急救溶栓治療率提升了126%,院內急救延誤時間縮短42%,住院死亡率降低66.7%(從1.2%降至0.4%),醫療服務質量關鍵指標整體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從整體上來看,心血管疾病的重點疾病和一些重點手術,診療結局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在逐步地縮小,從單個醫療機構的層面有的已達到甚至超過了國外水平。」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樊靜舉例,比如說像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2018年的院內手術死亡率它的中位數在1.7%,同期美國胸外科醫師學會資料庫公布的數據是1.8%,「說明從整體上看,我們跟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
國家重症醫學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邱海波指出,重症醫學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救治的核心專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馳援湖北的4.26萬醫護人員中1.9萬為重症專業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的重症醫學醫務人員佔到全國重症醫務人員十分之一。在疫情早期,重症醫學專家組提出早期預警,早期識別高危患者,阻止輕症轉為重症;重症治療關口前移,按照早期呼吸支持治療、早插管(應插盡插)、清醒俯臥位(應趴盡趴)、及時應用體外膜氧合(ECMO)技術等原則規範治療。一線的救治經驗已進一步形成了中國經驗,成為中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和國際救治指南的重要內容。
跟人民群眾的需求比:溫度背後是完善組織管理體系
儘管成效顯著,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提示,我國也存在醫療資源發展不充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醫療質量安全仍有薄弱環節等問題。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以問題為導向,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加快醫療資源區域間的合理布局,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醫療衛生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
「我國卒中救治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院內急救延誤時間有了顯著縮短,但院前延誤也就是患者從發病到到達醫院的時間這10年來沒有顯著改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於卒中這一急症,許多患者沒有正確認識它的嚴重危害,沒有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王擁軍說,研究數據發現,我國僅有12.5%的卒中患者通過急救車前往醫院,而這部分通過急救車到醫院的患者與不通過急救車到醫院的患者相比,他們接受溶栓治療的比例要顯著提高70%。「所以呼籲廣大群眾如果有疑似卒中症狀,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及時呼叫急救車並儘快到達醫院。」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人的增加,民眾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多元,甚至標準會更高,提供高質量的具有人文的護理,既是社會民眾對護理的一種呼喚或者需求,也是護理改革發展的一個出發點。」國家護理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麼莉強調,護理或者整個醫療工作是帶有溫度的,這個溫度背後是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制定標準確保病人得到安全、有質量的照顧。
「我們也在加強重症的質控體系建設,因為重症醫學的質控體系原來主要是在三級醫院,近兩年也在加強二級醫院、縣醫院的重症醫學質控體系的建立,因為這樣能夠使得縣級醫院、二級醫院的ICU醫療質量水平夠跟三級醫院有同樣的標準,也促進他們整體治療水平的提高。」邱海波說。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葉龍傑
原標題:《這些年,我們的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發生了哪些改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