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周開幕 大咖齊聚共論亞洲雕塑發展

2020-12-21 廣州日報

12月15日,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承辦的「2020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學術周」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900人報告廳開幕。本次學術周活動從12月14日持續至12月18日,為期5天,包括學術論壇、講座和專題展覽等活動。

來自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開幕式上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學術周活動,探討中國乃至亞洲的雕塑教育如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探尋出二十一世紀東方雕塑教育的重要線索。

開幕論壇:探討亞洲現代雕塑教育如何「漸化西風」

在開幕當日舉行的「2020廣州雕塑與公共藝術論壇」上,圍繞「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主題,來自美國、韓國、日本及國內雕塑藝術創作、理論、教育界的專家,通過雲視頻網絡媒體,以主題演講和對談的形式,共同探討亞洲現代雕塑的源流與走向。

「漸化西風」是亞洲地區現代雕塑發生與發展的共同路徑,整個進程從「西化」到「去西方化」,東方與西方的二元關係始終是不斷面對與探討的主流問題。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系的教授Atreyee Gupta做了《傳統與革新之間的印度現代雕塑》的主題演講,對印度較有啟發性的雕塑教學做了實例分析。她表示,印度的雕塑和雕塑教學法在不斷地海納百川,雕塑變得比它本身更重要,成為一種生活的實踐,雕塑教學法同樣也在面向生活。這其中,值得思考和借鑑。

來自韓國弘益大學的李樹泓教授則在主題演講中,對《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做了闡釋。他強調,「目前韓國的雕塑教育進行得非常多樣化,尤其是對個性化針對性教育的提倡,這個過程中,美術現場是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培養創作者良好的創作態度和學習心境。」日本廣島市立大學的伊東敏光教授則立足於日本現代雕塑教育的變遷史,提出了自己對於雕塑教學的思考和看法。

韓國弘益大學李樹泓教授發言

四場分論壇+中韓雕塑展,學術周精彩紛呈

此外,本屆學術周」將舉辦四場「2020·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研究生特邀論壇」, 結合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研究生教學實際及學科發展規劃,從「全球化」的大視野出發,落腳於「本土化、個性化」的具體學術問題的探究,邀請全國雕塑家、美術史論家通過主講和對談的方式,開展高質量的學術論壇,以呈現專家學者們開拓的藝術視野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並注重學術交流和互動研討,形成校外專家和我校師生們進行學術交鋒、思維碰撞的頭腦風暴。

學術周開幕當天,「遐·覽——第12屆中韓雕塑交流展(2020)」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雕塑分館同期舉行。展覽由中國雕塑學會、韓國雕刻家協會主辦,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承辦,匯集了來自中韓兩國百餘藝術家的154件雕塑作品,通過網絡共享平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呈現,展覽將持續至12月22日。

主辦方表示, 「中韓雕塑交流展」已在中韓兩國連續成功舉辦了11屆,有著成熟模式與豐厚積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學界影響力,是中韓雕塑界學術交流的重要紐帶。

線下展覽現場

據悉,「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周」已成功舉辦兩屆,本屆學術周旨在搭建雕塑藝術教育的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以期對本地域的現代雕塑藝術源流有更為宏觀、清晰、理性的判定,在回望中更堅定地前行。本屆學術周在釐清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的背景下,回顧了廣州美術學院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學術周也從本地域雕塑藝術教育的現狀出發,在國際化的多元對話中,探索中國當代雕塑創作與教育的未來走向與發展路徑。

廣州全媒體文字記者 李巧蓉

廣州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巧蓉

廣州全媒體視頻記者 李巧蓉

部分圖片來源:主辦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當遊戲文化遇上雕塑藝術 DNF聯手廣美學生塑卡恩
    這個「大BOSS」全身總高4.5米,是附近雕塑作品大小的2到3倍,他矗立在廣美雕塑館門口,向廣美師生展示什麼叫可以摸得到的遊戲藝術。《使徒卡恩》讓很多廣美人驚嘆,原來遊戲藝術與傳統藝術的CROSSOVER可以如此的震撼有趣。
  • 名家大咖雲集,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活動開幕
    名家大咖雲集,首屆中國北海國際戶外動態雕塑展活動開幕11月14日,由北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北海市旅遊文體局、北海市銀海區人民政府、北海銀灘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中國雕塑學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國際動態藝術組織共同支持,北海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及北海中信國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主題為
  • 翁劍青|城市社會與雕塑文化——談「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的異同
    重在藝術引發的公共性關切和互動性對話以及當下社會生活內涵與公眾意向的藝術性交流。這樣可有利於雕塑和景觀藝術在城市社會中的文化作用以及自身發展的現代性探索;也更有益於不同城市和地區豐富多樣的社群文化的呈現與互動。應該說,文化形態的地域性和社會公眾的參與性,是作為當代公共藝術呈現方式之一的城市雕塑理應認真面對的問題。
  • 展覽預告|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本次展覽開幕前,在批評家孫振華教授的主持下,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教師,將以「中國當代學院雕塑的教學、創作與交流」為主題,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與國際交流」和「教師與藝術家雙重身份下的雕塑創作」兩個議題進行發言,探討學院雕塑教育與創作的最新動態。此次展覽日期為10月30日至12月6日。
  • 「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12月8日,「東西南北中:學院雕塑邀請展」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這次學院雕塑展以「東西南北中」為主題,展出來自五所美術學院35位教師創作的50餘件雕塑作品,是東西南北中雕塑藝術風格的一次交流與融合。
  • 雕塑精品 逐夢時代 「2018江蘇雕塑月」在寧開幕
    12月19日上午,「2018江蘇雕塑月」系列展覽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近200件作品。吳為山擔任活動學術藝術總主持。徐寧、水家躍、王建、周京新、傅康生、胡明保、賴永海共同為開幕式剪彩。劉旭東主持開幕式。吳為山在致辭中說,「江蘇雕塑月」連續舉辦四年,影響逐漸擴大,雕塑月實際上也成為了文化月,成為了藝術家傾訴情懷,表現藝術,向人民匯報的一次盛會。
  • 潤物無聲——師者自選雕塑作品展開幕
    11月28日,在一年新舊交替的時節,由中國雕塑學會、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浙江省雕塑家協會承辦,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杭州市雕塑院協辦的「潤物無聲——師者自選雕塑作品集」在杭州市雕塑院品空間開幕。浙江雕塑界的前輩、老先生、中國美院雕塑專業的四代人濟濟一堂,聚首論藝。
  • 讓雕塑藝術走近人民群眾
    來源:人民周刊網讓雕塑藝術走近人民群眾——江蘇「小康大象」雕塑展在連雲港市民主文化街舉辦12月2日上午,「小康大象」江蘇雕塑精品展開幕儀式在連雲港市民主路文化街舉行本次活動由江蘇省文聯、江蘇省雕塑家協會、市文聯主辦,海州區文聯協辦,市工藝美術學會、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海州區商業街區發展中心承辦。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旭東出席了開幕式並講話,連雲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滕雯宣布「小康大象」雕塑精品展開幕。
  • 他創造了「雕塑」一詞,改變了中國人對雕塑藝術的偏見
    至今已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然而這部著作依然是學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其學術及文獻價值與時俱升。大村西崖是明治、大正時代的美術評論家、美術史家。他一生著述超身,其中最重要最能體現其學術水平的當數《中國雕塑史》(1915)、《密教發達志》(1918)和《東洋美術史》(1925)三種,分別代表西崖在雕塑史、佛教史和美術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 鳳凰藝術 預熱 | 「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邀你走近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公共藝術
    「藝術引領城市創新」——首屆海絲公共藝術論壇作為此次「『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的重要版塊之一也將同期舉行。我們藉此營造契機,以公共藝術展覽和論壇的形式,讓公眾更真切瞭然地看待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作用,將公共藝術視為城市發展的共生體,聯結著一個攸關人文地貌、生態構建和城市發展的整體命脈,最終將公共藝術的價值最大化。也希望通過國內外優秀公共藝術案例,為廈門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帶來啟發,激活傳統文化新生命力,同時讓當地市民體驗公共藝術所帶來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享受。
  • 150餘件中外優秀雕塑作品亮相廣西 促中國—東協藝術交流合作
    廣西藝術學院供圖當天,中國—東協國際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活動周在廣西南寧舉辦,活動期間展出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家的藝術家創作的150餘件優秀雕塑作品。圖為雕塑作品《礦工》。
  • 保定首屆雕塑作品展18日開幕
    為弘揚保定雕塑文化,進一步推動雕塑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讓雕塑藝術走進生活,與城市融合。「庚子——2020保定首屆雕塑作品展」即將於12月18日在保定市雕塑學會藝術館開幕,展期14天。本次展會由保定市雕塑學會主辦,策展歷時半年,集合了10餘家雕塑企業和40餘名雕塑藝術家的作品參展,展會主題為:雕塑與城市、雕塑與生活、雕塑與歷史文化。展覽活動定位地域、放眼全國,力求以高端的藝術品質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城市文化藝術品牌,以藝術激活保定的當代城市活力與文化風尚,讓藝術走進生活,與城市融合。
  • 第四屆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精英賽頒獎典禮...
    通過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作品的徵集、舉辦國際性盛典進行頒獎,邀請國際及國內知名藝術界大咖舉辦論壇講座,有助於擦亮深圳文化品牌,提高深圳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深圳城市藝術品位以及城市影響力及美譽度。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吸引國內外藝術家精英的積極參與,促進公共藝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並激勵藝術創作,從而更加豐富和發展現代城市的公共精神。受全球疫情影響,今年「琵鷺杯」舉行「雲頒獎」及「雲研討」,打破物理空間限制,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參與其中。
  • 宗教雕塑、陵墓雕塑、裝飾雕塑,雕塑藝術在唐代是如何發展的?
    唐代的雕塑藝術,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可以說是達到了輝煌燦爛的時期。不管是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還是裝飾雕塑,同之前的朝代比起來都有了極大的發展,並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那麼,這些雕塑藝術的繁榮,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 徵集12個國家969件作品,第四屆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精英賽獎項...
    通過深圳「琵鷺杯」公共藝術作品的徵集、舉辦國際性盛典進行頒獎,邀請國際及國內知名藝術界大咖舉辦論壇講座,有助於擦亮深圳文化品牌,提高深圳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深圳城市藝術品位以及城市影響力及美譽度。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吸引國內外藝術家精英的積極參與,促進公共藝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並激勵藝術創作,從而更加豐富和發展現代城市的公共精神。
  • 【雕塑藝術】如何評價布朗庫西的雕塑?
    布朗庫西是羅馬尼亞的雕塑家,也是本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從一開始,布朗庫西就表現出他是一位對傳統雕塑語言不感興趣的藝術家,當1907年羅丹邀請他做助手的時候,布朗庫西拒絕了。他說:大樹底下不長草。他似乎秉承著造物主的使命,要塑造屬於另一個宇宙的形體和人物。從創造卵形的人物頭像開始,布朗庫西開始創作形體單純,結構精煉的雕塑作品。
  • 【活動】廈門「海上共明月」公共藝術節正式開幕——讓你度過不一樣的國慶節,「公共藝術論壇、展覽、藝外之趣 肆意派對」等你來
    為響應這一倡議,9月30日,鳳凰衛視攜手中央美術學院於廈門舉辦「海上共明月」廈門首屆公共藝術節暨藝術引領城市創新-公共藝術論壇,並從公共藝術視角為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和人類共同命運的構建探索新可能。▲ 「海上共明月」廈門首屆公共藝術節暨藝術引領城市創新-公共藝術論壇開幕與會嘉賓合影留念2018年9月30日下午由福建省文化廳、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指導,由
  • (韓)李樹泓: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
    > 系列報導 12月15日上午,「2020廣州 雕塑與公共藝術論壇」在大學城校區學術報告廳召開。本次論壇的學術主題為「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漸化西風」可以說是亞洲多數地區現代雕塑發生與發展的共同路徑。而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整體進程中,「西方化」與「去西方化」的觀念纏繞,「東方」與「西方」的二元關係或許將是我們需要長期面對與檢討的命題,此次論壇為大家提供了觀看和進入的視角,展開更細緻、深入的共同討論與研究。
  • 講座丨作為社會雕塑的藝術
    這裡,種下了他社會雕塑論的種子。不過,當他用非常的方法佔領多塞爾多夫美術學院教務處,以換取所有報考學生的錄取資格,結果導致自己被開除後,他才真正提出這一理論。社會雕塑博伊斯認為「社會雕塑」是一種「發展社會性的藝術觀念」,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小眾的精英藝術而言,他的藝術是面向大眾的,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
  • 『雕塑頭條』2020第五屆中國青年雕塑展正在展出
    早在2012年,當蘇州園區遇上雕塑,當金雞湖遇上吳為山,金雞湖雙年展的文化基因和藝術密碼便深深烙下了雕塑的印記。因此,近十年來,在金雞湖雙年展的展覽中,雕塑藝術均是以主角面世。本屆雙年展更是如此,作為核心的兩大主題展分別是「中國青年雕塑藝術展」「來自塞納河的聲音——中國美術館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雕塑院士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