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廣州美術學院主辦、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承辦的「2020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學術周」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900人報告廳開幕。本次學術周活動從12月14日持續至12月18日,為期5天,包括學術論壇、講座和專題展覽等活動。
來自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等多所藝術院校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開幕式上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學術周活動,探討中國乃至亞洲的雕塑教育如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探尋出二十一世紀東方雕塑教育的重要線索。
開幕論壇:探討亞洲現代雕塑教育如何「漸化西風」
在開幕當日舉行的「2020廣州雕塑與公共藝術論壇」上,圍繞「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主題,來自美國、韓國、日本及國內雕塑藝術創作、理論、教育界的專家,通過雲視頻網絡媒體,以主題演講和對談的形式,共同探討亞洲現代雕塑的源流與走向。
「漸化西風」是亞洲地區現代雕塑發生與發展的共同路徑,整個進程從「西化」到「去西方化」,東方與西方的二元關係始終是不斷面對與探討的主流問題。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系的教授Atreyee Gupta做了《傳統與革新之間的印度現代雕塑》的主題演講,對印度較有啟發性的雕塑教學做了實例分析。她表示,印度的雕塑和雕塑教學法在不斷地海納百川,雕塑變得比它本身更重要,成為一種生活的實踐,雕塑教學法同樣也在面向生活。這其中,值得思考和借鑑。
來自韓國弘益大學的李樹泓教授則在主題演講中,對《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做了闡釋。他強調,「目前韓國的雕塑教育進行得非常多樣化,尤其是對個性化針對性教育的提倡,這個過程中,美術現場是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培養創作者良好的創作態度和學習心境。」日本廣島市立大學的伊東敏光教授則立足於日本現代雕塑教育的變遷史,提出了自己對於雕塑教學的思考和看法。
韓國弘益大學李樹泓教授發言
四場分論壇+中韓雕塑展,學術周精彩紛呈
此外,本屆學術周」將舉辦四場「2020·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研究生特邀論壇」, 結合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研究生教學實際及學科發展規劃,從「全球化」的大視野出發,落腳於「本土化、個性化」的具體學術問題的探究,邀請全國雕塑家、美術史論家通過主講和對談的方式,開展高質量的學術論壇,以呈現專家學者們開拓的藝術視野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並注重學術交流和互動研討,形成校外專家和我校師生們進行學術交鋒、思維碰撞的頭腦風暴。
學術周開幕當天,「遐·覽——第12屆中韓雕塑交流展(2020)」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雕塑分館同期舉行。展覽由中國雕塑學會、韓國雕刻家協會主辦,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承辦,匯集了來自中韓兩國百餘藝術家的154件雕塑作品,通過網絡共享平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呈現,展覽將持續至12月22日。
主辦方表示, 「中韓雕塑交流展」已在中韓兩國連續成功舉辦了11屆,有著成熟模式與豐厚積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學界影響力,是中韓雕塑界學術交流的重要紐帶。
線下展覽現場
據悉,「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術周」已成功舉辦兩屆,本屆學術周旨在搭建雕塑藝術教育的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以期對本地域的現代雕塑藝術源流有更為宏觀、清晰、理性的判定,在回望中更堅定地前行。本屆學術周在釐清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的背景下,回顧了廣州美術學院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學術周也從本地域雕塑藝術教育的現狀出發,在國際化的多元對話中,探索中國當代雕塑創作與教育的未來走向與發展路徑。
廣州全媒體文字記者 李巧蓉
廣州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巧蓉
廣州全媒體視頻記者 李巧蓉
部分圖片來源:主辦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