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突然很火的新詞——自殺式單身,引發熱議,很多人都表示被擊中。
那麼,什麼是自殺式單身呢?就是指長期處於單身狀態,由於自己的社交圈子過小,不願意走出自己的圈子,卻又渴望擁有愛情,只能幻想愛情的行為。
這樣的人每天都過著設定好的生活,遊走在自己習慣的日常中,相信愛情,卻又不會主動追逐,相信自己會被愛情抓住。但實際上,只能是萬年單身狗,永遠雙十一的光棍節都可以過。
很多人在微博上看了定義後,紛紛吐槽:「這不就是本人嗎?」想愛卻又不敢愛,只有在原地等待。
是什麼讓當代年輕人走上了單身道路?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長期單身的緣由。
戀愛成本
其實,大部分長期單身的人,都是因為自身的被動性太強,總抱怨自己工作太忙、事情太多,騰不出時間去談戀愛。
他們往往會覺得,認識一個人需要從相識再到相知,最後走上戀愛之路,花耗太多時間與精力,這也就是親密關係(Intimacy)中所講的戀愛成本。
我們總希望付出和收穫成正比,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開始於新奇和幻想,終於幻想的破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投入了很多情感的愛情,最終沒有得到好的結果,還不如單身來得痛快。
所以,他們更願意待在屬於自己的小圈子,認為不主動就不會受傷害。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Self defense mechanism)。
自我防禦機制會在人們面對挫折和焦慮時啟動,它主要通過對現實的歪曲來維持我們內心的平衡。
例如,我們長時期不談戀愛,會更傾向於把不談戀愛這種行為合理化,給自己找各種不談戀愛的好處。比如,談戀愛費錢,不談戀愛省錢;不談戀愛自由,可以想幹什麼幹什麼。
除此之外,自殺式單身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心的自卑(Inferiority),他們不敢主動,害怕被拒絕,覺得自己要求很高,但自己又配不上要求。
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可又喜歡優秀的人,往往自我評價偏低,懷疑自己不夠可愛,是不值得被愛的。所以,即使當愛情真正來臨時,太過度的自卑也會阻礙愛情。
原生家庭(Original family)帶給我們的家庭體驗,也影響著我們對愛情的態度。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溫馨的家庭中成長,父母也極其恩愛的話,孩子會對愛情充滿希望,因為他們嘗到過家庭帶來的甜頭;
但是,如果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母老是爭吵,孩子在破裂關係下長大,便會對戀愛或者婚姻充滿不信任和害怕。
很多自殺式單身的朋友都是受了父母的影響,或者是身邊失敗的戀情太多,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那麼相信愛情了。
那麼,如果正處於上述狀態的朋友,是否就沒辦法吃到愛情的甜頭了呢?
是什麼讓我們單身至今?
找準單身的原因,才能更好解決問題。如果是太安於現狀卻又想擁有愛情,那麼,請踏出小圈子去找尋自己的社交圈。主動才會有故事,被動等來的都是遺憾和錯過。
如果是因為自卑,首先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種修煉。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可愛的一面,應該去挖掘自己的閃光點,找到專屬自己的自信。別總是陷入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狀態。
最後,如果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便需要明白愛情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爭執、不滿也是愛情的一部分,不要只看到美好的部分,我們應該正視愛情。
當然,也不乏有滿足自己當前生活的單身優秀青年,這樣的單身生活對他們來說很美好,不急於改變自己。
但是,對於那些真正想脫單卻被限制住的人,請好好看待自己,主動出擊,爭取早日嘗到愛情所帶來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