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是想著補充春梅狐狸那邊鹿圈圈的「傣泰民族的筒裙」系列。那個系列沒有講印度這半截有些可惜,因為最「作妖」的筒裙變體恰恰誕生在這裡。不過主角曼尼普爾(Manipur)的主體民族梅泰人(Meitei)並非傣泰民族,語言也並非侗臺語系(中文文獻往往不把它算作一個語系而算漢藏語系下的一個語族)而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不能看到中文翻譯裡兩個「泰」字一樣就往一起聯想——所以這次就當我是碰瓷吧。狐狸大大幾個月都沒有發稿,大概是因為我的畫風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太難編輯和修改吧。那我還是放在自己這邊,用兩篇講完東北七邦。
印度的東北七邦主要的女性服飾與中南半島和雲南很類似,除了阿薩姆平原的兩片式紗麗Mekhla Chadhor是個案之外,普遍也是個筒,但奇特的是真·傣泰民族散布的那邊很多的傳統紡織品不是筒裙,而是low配版的「一圈半」的布——印度做地理認證(GI,Geographic Indication)的時候作為Shawl,他們自己說英文的時候算skirt,反而並非傣泰的曼尼普爾學筒裙學得最原教旨。除此之外,東北各民族或部落傳統服飾的上身是背心或者中長袖的上裝,但多是對襟不是斜襟,也有的是直接把筒裙拉到腋下;有的多加一片披帛/披肩,有的沒有。
「東北七姐妹」是阿薩姆、阿魯納恰爾(此邦不全等於藏南,有一個縣在傣泰的區域,與藏南從史上就無關,現在舉的例就是那個縣其中一個民族的)、梅加拉亞、米佐蘭、曼尼普爾、那迦蘭、特裡普拉。第一個是不穿兩片式紗麗的某阿薩姆少數民族,其他邦主體民族的筒裙或「一圈半」片裙的形態依次見圖。
東北七邦由於靠「紗麗區」近,也靠穆斯林人口較多的孟加拉國比較近,還被英國「啟蒙」過,所以畫風經常會跑偏。而曼尼普爾是以一種更加奇怪的姿勢跑偏的。曼尼普爾壩子是印度去往東南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孟加拉人、泰米爾人、梅泰人、緬甸人、暹羅人在此匯聚,形成了一個很特別的,自己特有的文化,例如它的傳統舞蹈、「在湖上畫圈圈」的漁業方式等等。
上圖是傣泰筒裙系列中的傣泰分布圖。但它的民族分布與印度通往緬甸最主要的那條貿易通道並不重合,與蜀身毒道也並不重合。最上面細黃圈那裡就是不是藏南的那部分阿魯納恰爾。這張地圖自己也是把藏南劃在中國的。粗黑線是用得最多的通道,那迦蘭和阿魯納恰爾還各有一個交通更不便(山路太長,中段沒有城鎮)的山口,用細線畫出來了。
普通筒裙,文藝筒裙
這一回同一個東西的不同稱呼比較多,但其實只要記住筒裙(Phanek)、「桶裙」(Potloi)和披肩(Wangkhei phee)三個基本詞就行了。不知道學名叫什麼的時候,簡單粗暴用這三個之一總不會錯的。
日常筒裙是這樣的,穿法與傣泰系列一樣。但風格不一樣的點在於裝飾放在底邊上,不會留出一段「怕弄髒」的布頭來。(圖片來源/gaylaxymag.com)
節日或聚會用的「走心」款Mayek Naibi是這樣的,裝飾的邊是繡上去的。(圖片來源/Giskaa)
一些常見紋樣,沒有裙頭和裙尾差別的現代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兩頭穿。如果是古老些的設計,一頭是紋樣,另一頭是窄一些的單色。他們很喜歡這種四分圓形的紋樣,但到了最大的禮服「桶裙」,則變成了圓形的七瓣花,不知道與同樣是7個花瓣但是是側顏的忍冬蓮紋樣有什麼關係不。之後會看到細節
妹子們開趴的時候這樣穿。最右的妹子在穿的時候把盡端折了一下是這邊的傳統。也可以像傣泰那樣很規整地把整個收頭全部疊在腰間。PS可以看到之前說的「裙頭是窄一點的單色」是什麼意思了吧。(圖片來源/ rootsandleisure.com)
現在也有「一個長筒」的穿法。那條妝花紗的披肩叫Wangkhei Phee/Phi,是曼尼普爾的一個GI織物。但筒裙不是GI。(圖片來源/Giskaa.com)
也有Wangkhei Phee與筒裙搭配好之後賣的。
如果想要更「印度」一些,還可以把Wangkhei Phee當成「半紗麗」(Half Saree)穿。其實這更類似於壩子裡另一個民族Bishnupriya Manipuri人的穿法,之後會詳細說。(圖片來源/ Giskaa.com)
當然,最原教旨的應該是這樣穿的。頭飾「太南印」不要管,這是舞蹈。
梅泰民族服飾展或者傳統部落民舞蹈等活動是這樣的。(圖片來源/ Quora)
撕出圈的和碰出瓷的
曼尼普爾除了說藏緬語族語言的梅泰人之外,還有說孟加拉語系列的Bishnupriya Manipuri人(第一個詞就是「藍胖子的愛」,BV不分而已)。這兩撥人還互相看不上,因為Bishnupriya Manipuri人都是主拜黑天拉妲的印度教Gaudiya Vaishnavism一支(Gauda是孟加拉的古稱,以下簡稱Gaudiya系),覺得自己是《摩訶婆羅多》裡阿周那的後代,信仰堅定,而梅泰人可能是印度教也可能順著商人的影響改成了伊斯蘭教(極少),「不乾淨」,而且「用特權壓制自己」。然後說梅泰人「既然是藏緬語族那就顯然是中國人」,Mei和Tei的中文是「people of this country,i.e., Chinese territory」,還從他們民族起源裡的一個詞Khalachais「推論」說它在中文裡是啥啥啥意思,所以他們是從中國跑路來的,我們懂中文的笑笑就好。不過這裡「從中國來的」沒有貶義,阿薩姆有個著名的大王朝Ahom就是傣(見鹿圈圈留言勘誤和爆料)建立的,也可能孟加拉人一看到東亞臉就刻板印象認為一定是中國人(指漢族),忘記傣泰這茬了。
Ahom與莫臥兒在時間上有交集,但都還與曼尼普爾有一定距離,沒有實際佔領。(圖片來源/ Slideshare)
唉呢喂,梅泰和Bishnupriya Manipuri的口水仗還打到了Quora上,然後被中國的自媒體內銷就成為「為何印度的曼尼普爾渴望回歸中國」,還造成了國際糾紛……竟然破圈了!
驚!真把這篇文打開才發現,原來作者還停留在「夢回漢唐」的級別。中國的印度黑粉們檔次都太低,明明有大片黑料,愣是不知道,看著都替他們捉急。PS,不是說離緬甸近曼尼普爾人就也會在臉上畫亂七八糟的「防曬霜」,他們撐死了用檀香膏畫個Gaudiya系的Tilak,從前額延伸到鼻子,而且合十禮也不是這樣只合指尖的佛教pose,這一看就是緬族。(圖片來源/澎湃)
Bishnupriya Manipuri的日常行頭與梅泰人完全不一樣,女裝的下半身也是筒裙,行頭的重點在那片半紗麗和上下的撞色上。之前我以為下面與阿薩姆的「兩片式」下片是一樣的,是紗麗,後來有的長得像紗麗,有的明顯是筒裙——可能混著穿?(圖片來源/ languagesofindia.com)
總而言之,曼尼普爾無論梅泰穿法還是Bishnupriya Manipuri的穿法,都屬於一看就與東南亞有著緊密聯繫的「三件套」:筒裙/下片紗麗、上裝、披肩/上片紗麗。就演化比較明顯的梅泰式而言,披肩原本是不蓋頭的,後來受到山下穆斯林的影響,有的是再拿出一片布作為頭巾,下面披肩穿得更「印度」一些,有的是直接披肩蓋頭,然後在胸前做成對襟或者交叉的狀態。
「更印度教的」和「更穆斯林」的穿法。「更穆斯林」的女裝莫名有種歐洲中世紀早期的感覺……PS,Bishnupriya Manipuri的傳統男裝「更穆斯林」,梅泰人只有跳舞表演的時候才會用到「更印度教」(其實比這款更原住民)的男裝,平日比如結婚或者其他正式活動中裡也是「更穆斯林」的。
2B筒裙
穆斯林來了還沒完,終極添亂的還得說是英國人。英治時代歐洲的裙子都有裙撐,現在成了「文明」的象徵——這裡不是說英國人逼印度人加裙撐,是本地人自主地「碰瓷」的結果。對於楞哈區和紗麗區來說,下半身加裙撐不是什麼特別難的事情。楞哈的下裝本來就是裙子,而紗麗則可以參考邁索爾的兩片式(就是原教旨的Half Saree,原來是給已有月經但沒結婚的少女穿的),下面也是裙子,加撐,上面那片該怎麼圍還怎麼圍。
現在禮服楞哈或者半紗麗加的裙撐也很常見,一般都是鐘形,其實要加成喬治時期的「板磚」mantua也不是不可以。圖片來源見水印。
——那筒裙怎麼加裙撐啊?!
——等等,難道問題不該是筒裙為什麼要加裙撐嗎?!
……以下高能預警……
曼尼普爾舞(Manipuri Dance)是印度的非遺,說是大天和帕子教的,結果一般都是跳黑天與牧女的Rasa Lila。他的服化道就是之前說的「更印度教」的穿法變來的。(圖片來源/ gosahin.com)
跳起來的時候就看到長得像蜜獾一樣的黑天(因為腦袋後面有白穗穗的裝飾)身邊一堆蓋著白紗的桶轉啊轉,有種莫名的喜感……
很好玩的是他們的音樂還是傣泰味而不是印度味的,閉著眼睛聽還以為是東南亞人搞羅摩衍那,睜眼一看,怎麼是黑天拉妲談戀愛……PS,黑天都是女生演的,而他們據說也有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舞,不過都沒Rasa Lila常見,畢竟這個教派是主拜黑天拉妲的。(圖片來源/holidify.com)
當然了,他們還有一些比較原住民風格,穿真·筒裙的舞種,不過位列「印度七大舞種」或者「十大舞種」之一的還是上面這個「桶裙舞」。
這張會有點Kuchpudi舞的味,但明顯能看到鹿圈圈在她的系列裡說的筒裙放量大,實際上放量能多大了。(圖片來源/ e-pao.net)
這種就「眼見拉妲的桶裙的前身是原住民的筒裙」了吧?基本結構都是一模一樣的,就差帽子不是蓋頭了。(圖片來源/ readtiger.com)
加了裙撐的筒裙叫Potloi。一些網站上會說Potloi起源於「1700s」,實際上他們想說的是起源於18世紀,而不是18世紀的頭十年(我遇上過好幾起類似事件了)。印度人會英語和他們用得準英語是兩回事,他們只是膽子大,敢用。看多了就會發現沒想像中那麼厲害了。
舞蹈服裝各部分的學名,只有choli名字沒變。連Potloi都叫Kumin了,但一般人還是叫它Potloi。PS頭上那個尖Koktombi如果理解為是䯼髻太over的話(應該是無關的),理解為一種三角形外套「假殼」(《金瓶梅》裡的話)的傳統椎髻由傣泰民族傳過來也行。Koktombi的意思確實是帽子(cap)而不是髮髻(hair bun)。(圖片來源/slideshare)
寮國的「假殼」如左圖,但離得更近的緬甸的「假殼」就太不像了(右圖),而且周邊幾個邦的原住民是低髮髻,更不像了,在這裡成了孤例。
正反面再都放大一下。(圖片來源/ fancycostumedress.com)
如果說跳舞表演的行頭太過誇張,不足以為憑的話,那也可以看看人家婚紗的穿法。與舞蹈相比,新娘的行頭「更印度」,金屬的簪花圍、眉心墜和髮際線鏈一個不少,項鍊和手鐲也是「印度土豪式」的。這時候Potloi還叫Potloi。
三件套——Wangkhei Phee(這時候叫Inaphi,一般都是「白紗配刺繡邊」,妝花較少,反而沒有原始版豪華)、上衣、筒裙,正面和背面。(圖片來源/e-pao.org)
如果把筒裙單拿出來,可以看到是這個樣子。上半截是軟的方便活動,下半截是硬的一個筒——還不是只有兩個圈,裡面整個是硬的,材質不詳,感覺用的是竹蓆或葦席,這兩樣曼尼普爾和隔壁邦都不缺。(圖片來源/e-pao.net)
還沒有彎成筒縫在一起的時候。這張怎麼看起來裡面是硬紙殼啊……(圖片來源/e-pao.net)
Potloi下面硬的部分是單色綢,而而上面「軟的」那部分,就可能是織出來的紋樣,也有可能是繡的。「硬的」那裡主要分成兩部分,條帶狀的底邊,和散點花紋的上部。(圖片來源/e-pao.net)
一套婚紗的零件「拆解」下來是這樣的。(圖片來源/e-pao.org)
而結婚的儀式也確實需要套著這個「桶裙」活動的。PS,孟加拉和南四邦都有不行吠陀禮的印度教重要派系,Gaudiya系傳到曼尼普爾自然也不會加入吠陀禮的部分,所以看不到新郎新娘「繞著火堆轉圈圈」。
套「桶裙」的前兩天娘家活動時還是正常的筒裙,Inaphi也不蓋到頭頂。(圖片來源/e-pao.net)
新郎要來迎親的時候,伴娘們齊刷刷的Wangkhei Phee配筒裙,新娘是Inaphi配Potloi。(圖片來源/manipuriweddings.in)
迎親。
交換花環。可以看到Inaphi是拎起一個角,繞著胳膊轉個圈固定,然後短邊再放在胸前固定成對襟的狀態,不是說Wangkhei phee基本穿法「套頭」一下就行。
新娘是「坐在桶裡」的,不知道是跪著還是給了個小板凳。PS可以看到「桶」的接縫吧?
其實舞蹈中也是「撲通」紮下去的。圖片來源見水印
但梅泰人不止生活於曼尼普爾。緬甸也有,同樣信印度教的Gaudiya系,他們的婚禮就不是這樣的,「桶裙」出了壩子就不存在,只剩下筒裙了。
到了緬甸就「正常」了,而新娘和其他嘉賓的筒裙比曼尼普爾的節日款(Mayek Naibi)紋樣更多更細膩。(圖片來源/ kanglaonline.com)
奇怪的框機,奇怪的配件
說完了「奇怪的筒裙」,下面講一下奇怪的織機。傳統的梅泰筒裙是用腰機織的。
這樣的大腰機。
但孟加拉人和泰米爾人(這邊古代有走陸路的泰米爾商人,所以可以看到Tamil Siddhanta一支的廟)織紗麗用的是框機。他們把框機也傳上了山,可曼尼普爾的用法吧,有點怪怪的……
機器還是那個機器,孟加拉紗麗寬度1.06米左右,泰米爾的Kanjeevaram紗麗1米2,但梅泰人只用他們自己筒裙或者Wangkhei Phee的那個寬度……其實他們也產紗麗,妝花紗的紗麗(Moirang Phee Saree)還是GI,不過自己不穿。
上了大機器,依然只用中間一段。(圖片來源/ thenortheastaffairs.com)
Wangkhei Phee的妝花也是就著這個寬度。妝花是孟加拉傳上來的,手法基本一樣,與孟加拉風格相比看起來更小清新,更「漢族」一些。
高配款Moirang Phee妝花的風格是左邊這樣的,右邊就是孟加拉UNESCO級的非遺,更「肥」一些的達卡妝花紗(Dhakai Jamdani)了。(圖片來源/madeinmanipur.in)
一片Inaphi不繞胳膊,再加一片Rani phee(妝花特別多的Wangkhei Phee)可以當婚紗。圖片來源見水印
普通款穿的時候用一個胸針固定,不過左邊大姐的穿法就更像中國的文藝女老年了……(圖片來源/manipuriweddings.in)
因為Wangkhei Phee是GI而筒裙不是,前者的分量在現在的時裝設計中就變得格外重,結果……
這個應該就是用的網紗繡花,主要表現「時尚感」而不是妝花技術。(圖片來源/e-pao.net)
串味了吧,其實它的紋樣更像孟加拉傳統妝花(Dhakai Jamdani)的一個流派——阿薩姆部落風(Assamese tribal motif)。(圖片來源/manipuriweddings.in)
為什麼不像傣泰筒裙了不能問,問了就是「為什麼曼尼普爾渴望回歸中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