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雪是永遠的主題。那些荒蕪般的草樹都是枯黃,只有雪來了,這一片光禿禿的大地又變美了。
中國的雪至少在明代,即使是江南地區還是可以經常有大雪紛飛的。那高原地區不用多說,那沒雪也不叫高原了。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只是古代交通的不便利加上人煙稀少,很少往西南高原跑,所以西南高原的詩也幾乎少。
悠悠歲月,雪還在下,只是當代那些恢宏的雪景越發少了。小時的記憶,冬天雪是很常見的。這幾年卻是越發的少了,零星地下一會就沒了。
恢宏的雪景也只能到新疆、內蒙、東北、西南高原這些地方去欣賞了。
雪還是原來的雪,山還是原來的山,只是人卻不是原來的人了。歲月有情也無情啊!
01如最有名的幾首邊塞大雪詩,都是同邊關有關:
很多雪詩是集中於北部邊塞,中國幾千年歷史,也是伴隨北方邊塞同遊牧民族的幾千年拉鋸戰。很多王朝都在這些拉鋸戰中消耗盡了國庫。所以很多雪詩都是寫得邊塞,雪大天冷那些戍邊的將士也要去徵戰,也要去守衛。邊疆將士歷朝歷代都值得歌頌。
最有名的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有壯麗的雪景,也有將士的戍邊苦。
02古代的文人也偏愛雪,有雪自然有梅。
那最有名的自然就是宋代盧鉞的《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寫雪後梅花的千古絕唱啊!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代: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製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0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雪天,也有人野外踏行,稱為痴人不為過:
除卻「獨釣寒江雪」,還有雪中漫步的,也有雪後出去遊玩。
比如這位,人家船家都稱他痴: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 一作:餘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張岱《湖心亭看雪》
不只是古人喜歡這樣,我有時也喜歡小雪不打傘,「裝痴」的體驗下雨中漫步。下雪我也喜歡雪中行走著,但是雪下得少,這種體驗變得可遇不可得了。
這位還好,起碼挺安全,但是這位更痴,下雪路滑啊,他居然騎馬去玩。
那位蘇大詞人就在《雪後到乾明寺遂宿》這樣寫道:
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風花誤入長春苑,雲月長臨不夜城。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簷瀉竹聲。
04雪後的風光更是無限
飄雪視線受限,大風嗖嗖的刮,看不清虛實。但是雪後卻不一樣了。
賈島不知道是老了還是雪太大怕滑倒,倚杖觀雪:
《雪晴晚望》
倚杖望晴雪,溪雲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鍾。
雪
終南望餘雪 / 終南望殘雪 祖詠〔唐代〕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05雖然文人雪中寫詩,但是你不能否認,普通人也喜歡雪中溫酒飲酒作樂吧?
只是詩人們喜歡把一些事寫下來,那些古代的普通人在寒冷的雪天,溫杯酒,酒下肚自然是驅寒的最佳方式。
問劉十九 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據小時聽鄰居二大爺講:他在東北看到過白酒中下辣椒麵來飲酒的,這也是另類的喝酒方式,估計都認為都是驅寒生熱的然後就發明了這種另類的飲酒方式。
那個俄羅斯人喜歡飲烈性酒,最多是因為那常年冰雪天地,喝酒會驅寒的,東北也是如此。
06雪後院中遠眺也是美景一片:
羨慕院中能看到遠山,能看到天際線的古人們啊。
推窗遠眺或者站院中極目遠望,不出家門賞景,這在當代屬於土豪的生活了!
霽雪 / 韓舍人書窗殘雪戎昱 〔唐代〕風卷寒雲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簷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
春雪韓愈 〔唐代〕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冬季的雪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