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即將啟動的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
施行20多年的職工醫保制度即將迎來重大變革。國家醫療保障局日前就健全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個人帳戶,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此次改革的徵求意見稿,提出了3項核心舉措:增強門診共濟保障功能、改進個人帳戶計入辦法、規範個人帳戶使用範圍。這些措施要實現的目標就是:增強職工醫保的門診保障能力、減輕門診費用負擔。怎麼做到?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宗凡概括為:一調一擴,一建立一提高。
門診共濟:調整個人帳戶計入政策
「一調」指的是調整職工醫保個人帳戶計入政策。根據徵求意見稿,改革後的在職職工個人帳戶的計入標準原則上控制在本人參保繳費基數的2%以內;退休人員個人帳戶劃入額度按所在地區改革當時基本養老金2%左右測算。
改革前,職工醫保個人帳戶是由個人繳費(按個人繳費基數2%繳費)的全部和單位繳費(按工資總額的6%左右繳費)的一小部分構成的。改革後,原本由單位繳費劃入個人帳戶的那一部分用作門診共濟。它帶來最直觀的好處就是「一提高」——普通門診的保障力度提高了。
根據徵求意見稿,普通門診統籌擬覆蓋全體職工醫保參保人員,支付比例從50%起步,隨著基金承受能力增強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待遇支付可適當向退休人員傾斜。
50%應如何理解?王宗凡說,50%的報銷比例是基本醫保對百姓的起點承諾,將來這一比例還會逐步提高。
家庭共濟:回歸醫保互助共濟本質
醫保管的是百姓的「救命錢」,其制度設計的核心就是互助共濟。但是,現行職工醫保個人帳戶在功能上更多還是個人報銷,甚至一個家庭之間成員也不能共享。
「改革就是要回歸醫保互助共濟的本質,實現個人帳戶新舊使命的轉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仇雨臨說。
因此,此次調整堅持平穩過渡、合理轉換等原則,對已有的個人帳戶功能予以保留並作出擴充:除本人外,還可用於支付配偶、父母和子女的門診費用,及藥店買藥、買醫用耗材等,並探索用於配偶、父母、子女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等個人繳費。
專家指出,職工醫保參保人數約3.29億人,一旦個人帳戶實現家庭共濟使用,惠及人群將更廣,發揮的作用也更大,未來還可延伸到更多與醫保相關的領域。
擴大病種:實現既保大病也保小病
當前,我國基本醫保制度主要以住院等「大病」保障為主,各地建立的門診保障也集中在重、大、特、慢病等按病種付費保障,按人頭付費的普通門診保障遠遠不足。
對此,改革也有部署:「一建立」指的是建立以費用為基礎的普通門診統籌,從高血壓、糖尿病等群眾負擔較重的門診慢性病入手,逐步將多發病、常見病的普通門診醫療費納入統籌基金支付範圍,以促進門診「小病」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減少大病、重病及住院的發生;「一擴」指的就是逐步擴大職工醫保門診慢特病的病種範圍,探索將部分治療周期長、對健康損害大、經濟負擔重的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醫療費納入統籌基金支付範圍。
王宗凡說,為應對疾病譜變化、人口老齡化等新挑戰,職工醫保制度應當從重點保大病、保住院向保小病、保門診延伸,最終實現既保大也保小,住院和門診保障相均衡。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