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近期種族暴亂事件,我又重讀了《渺小的偉大》這本書,這本書講種族歧視的書有42萬字,可讀起來沒有沉重感,充滿了感動。她常常將人物放在讓人陷入兩難的困境裡,直擊人心,拷問靈魂,看真實的人性。
美國的種族歧視有多深?6月8日,美國前警察德雷克·肖萬出席了首個法庭聽證會,他涉嫌跪殺非洲裔男子,但是肖萬並未認罪;近期,美國75歲白人老人被警察強推倒地,後腦勺血流一地,當兩名涉事警察被停職後,57名警察為表達抗議,也宣布辭職。
隨後全美開展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遊行運動,可白人警察依然不認罪。白人至上在美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包括歐巴馬在位的8年裡,也沒有解決歧視問題,而且歐巴馬本人也是黑人。
作者是朱迪皮考特,她的十五部作品全是暢銷小說。自從《姐姐的守護者》有了中譯本後,朱迪的名字才為中國讀者所知。《渺小的偉大》一經發表就是暢銷書榜第一名,被譽為「21世紀的《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傑作」。
本書主要內容,種族主義者誤以為黑人護士殺死了他的嬰兒,將她告上法庭,一位辯護律師為黑人護士發聲,最後無罪釋放,本書帶領每一位讀者深入思考種族與種族、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種族、性別、家庭出身等等,這些你都無法選擇,從歷史的長河來說,每個人的一生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不論我們有多少的能耐,都難逃結束,如何度過短暫的一生?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從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會是。可歷史是由無數個普普通通的人創造的,本書雖然講的是種族歧視,但是在不可抗拒的命運挫折下,我們也擁有一點點改變世界的力量。本文將從主題(小說帶來的啟發)、內涵(面對挑戰如何選擇)以及表達意義(跨越種族的救贖)這三個方面來淺析主要人物所面臨的倫理困境,看他們為擺脫這些困境和實現自我救贖所做出的掙扎和努力。
一 絕望中的希望:面對無法改寫的命運,該如何面對?
「也許不能成就偉業,但能以偉大的方式做好每件小事。」——本書書名取自馬丁路德金的語錄:「If I cannot do great things, I can do small things in a great way!」
1、在冰冷的種族主義下,小說會有哪些啟發?
美國寫種族衝突、奴隸制度的很多,前面的書評有莫裡森的《寵兒》,有懷特黑德的《地下鐵道》,這一篇白人作家寫的種族主義題材小說有何不同呢?
相同的是,都是根據身邊的經歷獲得寫作靈感,也就是小說取材於現實。莫裡森寫《寵兒》的時候,還在報紙當編輯,聽到了一個黑人母親不忍生活的重負,親手殺死女兒的故事。莫裡森改編之後,借屍還魂讓女兒復生來人間索取母親的愛。而懷特黑德更是思考了近20年,他說一定要撕去奴隸制暴力上面的那層面紗,不要再讓那些白人心安理得地過日子,讓他們知道這種疼是怎麼回事。
朱迪皮考特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道,寫作的靈感來源於一篇新聞,講的是一個在密西根州弗林特的非裔美國人護士。她作為產科護士工作了20多年,一個白人種族優越主義者要求她不能碰自己的孩子。一群非裔美國人以歧視的罪名起訴並且獲勝。
我們不能只消費歷史的痛苦;另一方面把痛苦在某個瞬間呈現之後,要迅速地用大量奇幻的或者是歷史疊加的東西變得那麼冰冷。《寵兒》是充滿了魔幻色彩,《地下鐵道》是有大量的歷史素材,而這本書則是溫暖的,充滿了人性色彩的曖昧性,一改奴隸制度、種族主義的冰冷。
2、白人作家是如何構思種族主義題材小說?
作為一名白人作家,朱迪皮考特做了四年的時間調查和訪談,力爭細節更準確。她見了大量的、各類的人,比如光頭黨、律師、白人聯盟,提供了很多白人至上角色的素材,也開始和黑人女士見面。
通過這些渠道了解她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想自殺的人、被虐待的妻子、強姦受害者。有兩個原因激勵她寫出這部小說:內心的怒火,還有代表這些人發聲的願望。
朱迪皮考特說:
「我不知道作為一個黑人在這個國家長大是什麼感受,而且我很難創造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角色。我都沒有體驗過他們的生活,我自己又有什麼資格去寫呢?」
有關黑人身份問題,追根溯源,最著名論斷莫過於杜波依斯提出的雙重意識(double consciousness )。在《黑人的靈魂》一書中,杜波依斯指出:
「黑人的這種雙重意識是非常奇特的。它使一個人老感到自己的存在是雙重的嗎,一個是美國人,又是一個黑人,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彼此不能調和的鬥爭;兩種並存與一個黑色身軀的敵對意識…」
無獨有偶,雖然生在殷實家庭,但父母從小就告誡懷特黑德該如何應對警察:
「在美國,任何一個黑人和白人警察之間,如果發生這樣的遭遇,或者說這樣的衝突,處理不好可能會致命。」
這些作者的親身遭遇,更揭示出了作者對黑人群體所受不公的關切。當世界充滿迷惑、艱辛、歧路和災難時,這些小說的價值就是讓人從滿是災厄的現實中,獲得不可企及的意義,給迷茫的人們帶給予共鳴。
3、第一人稱敘述:看個體生活的痛苦與掙扎
以第一人稱寫小說的很多,這本書很特別,分別以三個人的第一人稱來講述同一個事件。小說描繪了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種族的生活畫面,讓讀者在多維度的社會關係網中感受生活的多面性。
《渺小的偉大》從被告、原告和公共辯護律師三個視角,按照時間的順序講述了每一個人的不同成長經歷,現在的生活。黑人護士魯斯因為一起醫療事故成了被告,她就從小飽受黑人膚色帶來的困擾;白人至上主義者特克痛恨黑人,將失去孩子的痛苦全部釋放在魯斯身上;白人公共辯護律師甘迺迪在工作多年後,依然堅信自己是毫無偏見的。
幼年時代的經歷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個孩子在面對生產時候,不同的思考方式,也導致了成年後不同的生活狀態。在面對困境下,也會有耐人尋味的複雜心理。
在小說中,朱迪皮考特採用多線網狀多重敘事的方式來鋪陳講述。我們能夠通過第一視角看到魯斯在成長中所受到的各種有意無意的歧視,了解她的姐姐的境遇遭遇,以此建立起對魯斯的同情和支持。
當視角轉向種族主義者特克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家庭對他的影響,他的哥哥意外死亡,與之相關的被他母親視為兇手的黑人卻被無罪釋放。他的家庭仇視有色人種,也將這種仇視留給了他。
這本小說描繪的生活不是簡單地塑造英雄人物,弘揚真善美,而是表現出個體生活的痛苦與掙扎,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對於真善美的追尋和假醜惡的批判不再停留在懲惡揚善的表面,更多地關注日常生活的苦難與困境,關注個體命運,反思生存困境,彰顯人文關懷。
二 渺小的偉大:面對道德困境,忽視還是抗爭?
當面對熊熊大火時,我們有兩種選擇:我們可以轉身忽視,也可以與之抗爭。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進退兩難的局面,「媽媽和女朋友同時落水,你會救誰?」這正是一種道德困境的描繪,本文的核心衝突有兩個,面對停止呼吸的嬰兒,救還是不救?面對司法系統,是否遵循自己的內心!
本文將所有人的道德困惑給讀者看,在熱烈而不失冷靜的追問中,在接踵而至的重重矛盾中,將一個個個性鮮明、陷入道德漩渦的主人公的焦灼、糾結、崩潰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的主人公,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化身,他們遇到的道德難題是我們曾遇到或者未來會遇到,可以感同身受,仿佛身臨其境經歷一場道德倫理的洗禮。
1、每個人都是渺小的個體:嬰兒救還是不救?
如果你是一名護士,因為膚色遭到白人的呵斥,不準碰他們的嬰兒,可嬰兒突然出現呼吸障礙,本能又驅使你立刻施救,那麼此時,你救還是不救?
小說剛剛開始,朱迪皮考特就將我們推入了兩難之地。就像黑格爾所說的,真正的悲劇不是在善惡之間,而是在兩難之間。
作為黑人成長的魯斯,一路拼盡全力讀私立中學、獲得耶魯大學的研究生學位,從事受人尊敬的護理工作,獨立撫養出品行兼優的兒子……她認為這些甚至連大多數白人都無法取得的傲人成就,可以成為她區別於其他黑人、被白人接納的證明。
可禁令讓魯斯束手束腳,看到嬰兒逐漸沒有了呼吸,她忘記了種族之間的仇恨,第一時間選擇了急救,擔心違背禁令會引來醫院的責難,偽裝成並未接觸嬰兒的樣子。嬰兒還是不幸去世了,魯斯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後,文章繞著魯斯和嬰兒出現的每一個人展開。文章裡的「小」,在於裡面的情節就像是你日常的生活,每一個人物就像是你身邊的人,但是總在不經意間,心靈會被震撼到。
黑人護士魯斯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從事神聖的職業—嬰兒護士。兢兢業業在醫院幹了20年,其中只有一次提拔的機會。可是命運卻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善良,而對她有特殊的照顧,身為非裔美國人,在這個國家一直受到種族歧視的困擾,即使是這麼神聖的職業也是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這本書讓讀者明白認真生活的人並非都過上了童話中幸福美滿的生活,善良簡樸的人虔誠盲目地奉獻愛心卻反受其苦,這種愛顯得愚蠢而非真摯。
2、每個渺小的個體又都很偉大:遵從內心還是違背良心?
鍵盤鍵只有黑白兩色,但是可以在腦海中奏響七彩的旋律。——克裡斯蒂娜米娜
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你的律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扭轉局勢,並且99%確定陪審團會裁決你無罪,你只需保持沉默即可被無罪釋放,那麼此刻,你會冒著滿盤皆輸的風險,說出所有真相嗎?
就是因為遵從內心,魯斯選擇去救嬰兒,但是沒有救活,陷入深深的自責中。警方的調查和隨後的取證,魯斯都說按照醫院的要求,沒有碰嬰兒。眼看在法庭要取得勝利,可以無罪釋放了,魯斯在最後一次出庭,卻推翻了之前的口供。
即便面臨牢獄之災,她也選擇聽從內心的想法。連她的律師都萬分不解:如果說出你心中所想,會讓你入獄,那這樣做還值得嗎?
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階梯式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就是說,你做什麼樣的決定,要看你有什麼樣的需要。假如你只是安全需要,那你可以選擇說謊話求自保,而你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話,就要聽從內心真實的想法。
魯斯最終選擇了抗爭。班傑明·富蘭克林說:「只有當那些旁觀者像受害者一樣憤怒之時, 正義才能得以伸張。」因為旁觀者難以體會當事人的真實感受。
如果每個人都保持沉默,可能會有更多人被「熊熊大火」燒得一無所有。即使冒著會被終身監禁的風險,魯斯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代表千千萬萬個同膚色、同種族的人發聲。
三 高貴的卑微:充滿勇氣,雖然你我皆渺小,但這個世界也有被改變的可能
一定要教人以恨,如果人能學會恨,便也能學會愛。——曼德拉《漫漫自由路》
道德選擇是否離我們很遠?有人認為只要遵守法規、本分生活就可以了,但實際生活中關於道德的爭論隨處可見。比如未婚先孕的女性是否可以選擇墮胎?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
這本書按照嬰兒出生的順序來開展章節,分娩前期,分娩活躍期,轉變,臨盆,新生。其實也是反映了一個人不斷覺醒,不斷重生的過程。擁有不同道德信仰的人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道德抉擇,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觀念也在改變,種族之間也會相互救贖。
1、歧視無處不在
「這世上很多的罪惡,都來源於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力。」從小,魯斯就知道,她和別人不一樣。她的皮膚是黑色的,媽媽給白人家庭做保姆,供養姐妹倆讀書。
魯斯從小就知道,她和別人不一樣。甚至她認為媽媽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伺候人。她和白人家的孩子克裡斯蒂娜之間有著天塹。
「每個嬰兒生來都是美麗的。唯一醜陋的是我們看待他們時帶有偏見的目光。」
作為耶魯大學護理學院畢業生,露絲在梅西-西黑文醫院裡極其優秀,但卻一直未能得到升職,她的白人護士上司甚至比她還年輕。不僅對露絲在醫院受到的歧視著墨較多,還描寫了諸多黑人群體遭受歧視的現象。小說中提到黑人結婚穿著禮服,卻在酒店被當成了服務員來使喚,這樣的事例甚至曾經也發生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身上。
我們感受到了魯斯在成長中所受到各種有意無意的歧視,當視角轉向種族主義者特克時,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家庭對他的影響,特克的哥哥早年因為車禍身亡,法院判處黑人肇事者無罪,也更加重了他對黑人的仇視。
特克給自己的孩子起名戴維斯,因為這是南方聯邦最後一任總統的名字。他的家庭仇視有色人種,也將這種仇視留給了他。站在特克的角度上,白人已經成為了少數派,甚至生活在危險中,所以他要豎起鎧甲,保護自己和親人。
特克和白人激進分子們認為自己不僅僅是在反對黑人,更是在保護自己的白人種族不受有色人種侵害。種族歧視存在,甚至於嬰兒死亡的悲劇就是與種族歧視密不可分,但是在案件陳述與申辯時,如果想要贏得訴訟的勝利,種族歧視是不能被碰觸的話題。
魯斯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體面而穩定的工作,屬於社會中的中上層人士。在他們的身上,歧視從不曾如此赤裸直接,也為魯斯在法庭上的爆發留下了伏筆。在法庭上,魯斯也承認了她對種族主義者特克的惡意,承認了她的猶豫,她不再只為自保而隱藏真相,她用怒吼喊出了她一直以來承受的不公,也喊出了對每一個人的有關於種族歧視的質問。
在小說的結尾,特克發現自己死去的嬰兒,他的祖母竟然是一名黑人!所有的歧視、仇恨顯得何等荒謬,用黑色幽默為為種族歧視打上了大大問號。
2、自我覺醒的回歸之路
因為如果連希望都失去了,我們會變得更不知所措,只能到處遊蕩,被打倒,被徵服,我們會成為他們認為的那種樣子。
這是魯斯自我覺醒的過程,其實在10歲的時候,魯斯就開始反抗了:「也許你覺得這沒什麼,但我不想再當麥娜太太的奴隸了!」
在法庭上的辯論是整篇文章的重頭戲,因為「種族主義」是禁區,是冒犯。法官不愛聽這四個字,陪審團不愛聽這四個字,公眾不愛聽這四個字。可怕的從來不是人類已知的邪惡,而是那些被命名為「潛規則」東西。
因為它隱藏於社會慣習之中,即使卑劣、不堪,仍難以被人察覺,能夠一代又一代地荼毒新加入到社會中的人。世俗的力量是那樣的強大,強大到讓身處其中之人完全生不出勇氣去改變它。
甘迺迪律師在法庭上為露絲所作的慷慨的辯護詞,不妨可以看作是為受到種族歧視壓迫的黑人群體所發出的集體吶喊:
「主動的種族歧視和被動的種族歧視有所不同。主動的種族歧視就是告訴護士主管非裔美國人不能觸碰你的孩子,被動的種族歧視?就是你的辦公室只有一個有色人種,而你不去問老闆為什麼;就是在你孩子的四年級課程表上看見唯—門黑人歷史課只講奴隸制,而不去質疑為什麼;就是在法庭為一個因為種族而直接遭到起訴的黑人女性…」
這一段慷慨陳詞,是整個小說的升華,代表著白人群體對黑人群體的最終理解。甘迺迪在魯斯的強烈堅持和感動下,也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被動種族主義。
特克在多年以後也改變了自己的白人至上主義,消除了對黑人的仇恨和敵意,雖然這是一本小說,種族主義還是存在的,但是它讓我們看到了大家正在為自己的公平和自由作出努力和奮鬥。
文章最後,特克帶著女兒卡莉斯來到露絲的診所,此時特克已經改換面貌,不僅移去了南方聯邦旗幟的紋身,他更選擇相信露絲,並對露絲表示感激。
而通過特克的眼光,我們得知,露絲自己開辦了診所,兒子如願進入耶魯大學求學並已經畢業,露絲本人也已再婚,有著幸福的生活。小說的矛盾從醫院開始,也在診所中伴隨著愛意結束,可以看做是黑人和白人群體種族融合的一個象徵性體現。
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地方,但是歧視無處不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公平的世界,但那又怎樣呢。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們每個平凡之輩以信心和勇氣,只要堅持一點點的正義,這個世界就有被改變的可能。
再回顧一遍馬丁·路德·金的那句話:「我也許不能成就偉業,但我能以偉大的方式做好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