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精緻露營」,卻不是喜歡露營本身,而是在露營中所創設的場景,以及在場景中浸潤的情感、格調,所投射的人格和品味給人帶來的儀式感、存在感以及認同感。
歸根究底,露營已不再只是單純的針對戶外運動的住宿承載體,它開始被「硬核戶外群體」之外的人群發現、接受、模仿,並且再創造。這類人群往往對生活方式有更高的需求和探索,對品味和格調有更深的理解和研究。
但,這類人群畢竟只是少數,這多少讓精緻露營顯得有點不接地氣。
顛覆認知的精緻露營
要不是在一個月前參加了那次露營活動,章超慧(三夫賽事CEO)不會知道「露營」還可以如此「誇張且複雜」。
20年的戶外從業經驗,讓她對戶外擁有了可以稱得上專業的認知,諸如野外露營要追求輕量化、功能性、辨識度等。但她沒有想到有一批年輕人所推崇的露營方式,幾乎顛覆了她的認知。
當章超慧看到了那種全新的露營方式時,她在驚詫之餘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他們的帳篷看上去就很重很重,沒有拖車幾乎寸步難行,他們在帳篷裡擺滿了主人的喜好,竟然有梳妝檯和檯燈還有一張雙人大充氣床墊和一張狗皮褥子(簡直像是影視劇裡酋長的新房)。
「他們的營地有各種有趣的玩意和市集,他們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下各自裝扮著自己和自家的寵物,那些在我們眼裡打死也不會帶出來戶外的玩意(聖誕裝飾燈,紅酒杯,餐墊和餐巾,各種拼著討好主人的舒適躺椅,冰箱,投影,洗衣機,音響),在這裡卻成為各種美好,感覺這麼來一趟不住個十天半個月絕對不能走。」
「瘋了!他們幾乎把整個廚房都搬到了野外。」林陽(國內咖啡品牌cup/one CEO)也發出了同樣的驚嘆。
有別於傳統露營,這種露營方式被稱為「Glamping」,縮寫自「Glamorous Camping」(優雅的露營),國人把它譯作輕奢露營、野奢露營、豪華露營、高端露營,或者是精緻露營(以下稱為「精緻露營」)。
圖片來源:章超慧
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梭羅在《瓦爾登湖》描寫的人對於融入或回歸自然的期待,像是出於本能。當「苦行式」的露營方式無法滿足人們對於兼具回歸自然和舒適體面的期許時,精緻露營的出現,也像是自然而然的事。
人們喜歡「精緻露營」,卻不是喜歡露營本身,而是在露營中所創設的場景,以及在場景中浸潤的情感、格調,所投射的人格和品味給人帶來的儀式感、存在感以及認同感。
歸根究底,露營已不再只是單純的針對戶外運動的住宿承載體,它開始被「硬核戶外群體」之外的人群發現、接受、模仿,並且再創造。這類人群往往對生活方式有更高的需求和探索,對品味和格調有更深的理解和研究。
但,這類人群畢竟只是少數,這多少讓精緻露營顯得有點不接地氣。
少數人的戶外生活方式
在真正開始討論精緻露營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之前,有必要對精緻露營本身進行一些研究。
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其宗旨:想要親近自然,但又無法割捨空調、床墊、沙發、吊燈等現代人元素,最好還有戶外黑科技來烹飪、存酒等,甚至還有自己喜愛的收藏品。近五年精緻露營在國外發展十分迅速,《加州Glamping》指出——
Glamorous Camping最早是由美國「千禧一代」(國際上專門的代際術語,指出生於1982-2000年的人)創造出來的詞彙。「千禧一代」的野外生存能力比父輩差,物質條件比上一代優越,工作壓力和焦慮感也遠甚於前人,所以他們會讓這種100多年前就在上流社會中盛行的奢遊方式重新進入當代旅行的字典。
20世紀初,富有的歐美人想要體驗那種「走出非洲」式的奢華探險,他們一擲千金地在其非洲狩獵之旅中搭建那些配置有古董家具、雙人床、波斯地毯和奢華床上用品的所謂「遊牧帳篷」,不過這是大多數人可望不可及的野奢之旅。
英國《郵電報》分析認為這一波Glamping熱潮背後的主要推動者是經濟充裕的 70 後和 80後。這些收入穩定,有一定社會壓力,又渴望輕鬆全家出遊的人群是Glamping最大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再以舒適為代價,只需花費一些錢,就能獲得私人訂製的和大自然親近的機會。
在日本,對於這種露營方式的研究和追求,就顯得更為低調,那更像是一種「樸素的高品質」。他們往往自己擁有全套的高端露營裝備,享受搭建、裝飾和拆卸的每一個環節,把露營視為生活方式的一種。
日本很具有代表性的露營活動「富士山GO OUT CAMP」至今已有12年的舉辦歷史,每年報名參加活動的人數多達幾千人甚至近萬人。
GO OUT CAMP是由日本戶外潮流生活雜誌《GO OUT》所舉辦的秋季三天兩夜線下露營活動。舉辦場地Fumotoppara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三面環山,正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小森林,再往前看就是一整座富士山。
王吉剛(國內帳篷品牌「自由之魂」創始人)在2017年參加了GO OUT CAMP,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王吉剛感到震撼——營地景色美麗,基礎設施布局合理且完善,那些露營者大多帶著孩子或寵物、以家庭為單位,他們穿著時尚且潮流,準備得很精緻,「就像是把家裡的所有東西都搬到了戶外那樣」。
在佔地達13萬平方米的營地,王吉剛沒有看到收垃圾的地方,活動結束,營地裡沒有留下任何垃圾,露營者的環保意識可見一斑。
同樣讓王吉剛感到驚訝的是,他看到不少中國人在那裡露營。
戶外露營,在國內還是小眾的存在。傳統的露營方式是徒步露營、登山露營,這些人基本都是硬核戶外群體,對裝備的輕量化、便攜化、功能性的要求極為苛刻。「虐」幾乎是這種露營方式的代名詞,這成了限制其他群體開始這項運動的圍牆。
房車露營、自駕露營讓露營以一種更為奢華的方式進入硬核戶外以外的人群。家庭露營在這兩種方式的承載下,也難逃小眾的藩籬。
精緻露營在中國的出現,更像是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它不虐且精緻地滿足了人們走進山野需求的同時,又不那麼奢華到略顯無趣。
「之前我看到精緻露營這種方式,覺得很矯情,像作秀。我印象裡的露營就應該是虐的、簡單的,而這種穿著華麗,帶那麼多附屬品來到山野的方式,背離了我所認識的戶外,讓我感到不適。」某戶外編輯說,「現在再看,也就接受了這種存在。它像是一種潮流,突然就炸開了。」
圖片來源:Gogogo
但事實上,精緻露營的推動者,更希望它不僅僅是一種潮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戶外文化。
精緻露營只有精緻
精緻露營在中國的萌芽發生在近3年。
定位為「男士穿搭及生活風格分享平臺」的太格有物和「戶外生活俱樂部」Gogogo讓戶外市集的精緻露營在中國落地呈現。
這帶著不少日本「富士山GO OUT CAMP」的影子。
太格有物在今年10月推出的「天空下的周末」秋季站露營活動,距離夏季站僅4個月,參與人數卻從500人到了2500人。太格有物的聯合創始人胡小飛擁有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他深諳傳播之道,瞬間創造出了千萬級的線上流量。這對於精緻露營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錯的傳播效應。
林陽分析,「天空下的周末」的盈利點主要在B端,品牌通過贊助、購買展位等方式參與到這場活動中。C端門票的收入在體量和認知度都少的情況下,還無法作為主要贏利點。
除了戶外市集的形式,精緻露營還以一種「定製產品」的內容存在於一些倡導戶外生活方式的俱樂部機構中。
定位為「倡導戶外生活,戶外美學」的徒步旅行機構嗨皮客在去年夏天開始嘗試把精緻露營作為一種產品,擴展客戶需求。嗨皮客推出了小團隊定製產品——構建一個自己場景下的營地,帶有一些格調和品味,為類似同學聚會、生日party、團建等小團隊提供定製活動,可承載人數大概20人。
嗨皮客創始人足記,希望能夠讓他的客戶既可以看到很美的風景,又可以住得相對舒服。
今年國慶,足記在日光山谷營地做了一個精緻露營的項目。連續7天,用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每天都有不同的客人來到一個固定的山間小院來做客)的方式。每天接待十幾位客人。同時藉助營地配合一些爬山、徒步、親子等活動內容,每天都有不同的戶外主題,從而實現一邊露營一邊享受風景。
在日光山谷度假的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覺得好奇,近而了解嗨皮客這個品牌。嗨皮客的客人來到日光山谷,也發現這個營地的亮點。如此便實現了相互導流和內容填充的目的。
初次嘗試,7天共接待了80多位客人。足記表示,超過了他的預期,之後還會定期推出這樣的項目。
除了市集活動,定製產品,精緻露營在中國還有一種承載形式——酒店式精品帳篷營地。
康藤·高黎貢帳篷營地是一個不錯的代表。康藤·高黎貢帳篷營地位於雲南省騰衝市五合鄉小地方村,緊鄰高黎貢山自然公園,平均海拔約2300米。在高黎貢山枝繁葉茂的森林邊緣,1000米長的高空棧道充滿韻律地延展,將15頂自然探險風格客房帳篷與5個公共空間抬升到了樹梢之上,每頂帳篷面積為46平方米。帳篷類別根據景觀不同被分為「發現者」、「探索者」兩種類型。
結合打造生態旅遊的理念,高黎貢帳篷營地作為康藤布局高黎貢的一個目的地,與多條戶外活動線路相連,徒步、越野、騎行、露營、搭帳篷、手作體驗等都可以作為其補充內容。
以上幾家機構的幾種嘗試都還只是處於模仿和探索的初期。還面臨諸多困境。
最大的困境是尋找場地。對於市集活動而言,能夠承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露營場地本就少有。在具有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能夠提供洗手間、浴室、廚房等硬體配套設施的能夠合作的商業化營地更是少之又少,而像高黎貢帳篷營地,也坦言和當地政府的溝通花費了大量精力,僅選址設計落地等工作就花費了近10年。
其次,精緻露營在技術上也許沒有門檻,但在所要花費的金錢和時間上,有不低的門檻。
另外,目前多隻停留在「小眾」、「潮流」階段,沒有形成一種戶外生活方式和戶外文化而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
回歸的理性
與戶外炊具品牌火楓一母同胞的露營裝備品牌黑鹿誕生於2008年,「當時國內沒有精緻露營的概念,我們瞅準了家庭露營這個方向。」火楓內銷事業部總監張曉宇說。
2008年、2009年,先後推出了移動廚房的桌椅、天幕、帳篷等。但銷售效果很不理想,就暫停了。
停掉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都還沒有達到。「研發出來的東西都比較貴,普通的消費者還沒有這種使用習慣,所以銷售不好。」
2013年是黑鹿的復興年。火楓黑鹿創始人呂旗頂看到了國內不少綜藝節目都加入了這種精緻露營的內容,覺得是時候了。於是復興和推出了一系列黑鹿的精緻露營產品,更注重視覺美學和設計風格,同時開始關注女士群體,推出了黑鹿水杯、帳篷、睡袋、桌椅等革新後的精緻露營產品。
以帳篷舉例,印第安帳篷更多地從親子家庭和女性審美的角度出發,設計得空間更大,顏色美學更高,同時更容易搭建。
與此同時,火楓在2013年、2014年、2015年陸續推出了更適合中式家庭露營使用的大功率爐頭、體積變大的火鍋、吊蒸鍋、中式炒鍋等產品。
在這三個年頭,火楓黑鹿花費了大量精力來推精緻露營的產品。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是在這三年之間,一次推精緻露營類的幾種產品或者幾十種。
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一年推幾款或十幾款精緻露營類產品。
張曉宇把這種變化定義為「回歸理性」。
多年打造戶外品牌和研發產品的從業經歷,讓張曉宇深知,真正適合中國消費者需求和中國土壤的產品,才會被消費。「所有從業者要找到戶外露營到底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與張曉宇理智且克制的心態不同的是,王吉剛更積極。王吉剛在2017年開始設計和推出精緻露營帳篷。先後推出山脊、天空之城、獵戶座、太空堡壘等帳篷。
其中太空堡壘定價16800元,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目前已拿到多個訂單,並有多個日本品牌希望可以做聯名款在日本推廣。
這種來自國外對國產品牌的認可讓王吉剛感到興奮,他覺得自己堅持在做的事情,沒有錯。雖然國內對精緻露營的認知和需求都處於萌芽階段,但他同樣對此懷有不小的憧憬。
同樣定位於生活方式的媒體平臺山系文化,其內容總監Kenneth曾是《GO OUT》國際版主編,他深知目前國內的露營市集活動把精緻露營人群圈得太窄。
「一套裝備很貴很貴的,而且在國內能夠買到的精緻露營裝備也沒有那麼多,這個門檻其實很高。」Kenneth說,「明年我們會和GO OUT CAMP一起在中國落地,對大眾多做一些這樣的教育,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哪怕是花最少的錢買迪卡儂的裝備,先讓更多人去玩去嘗試,相比『精緻』,我覺得把『露營』這個文化做起來可能更重要。」
遲到的反思
當章超慧親自感受了精緻露營,驚詫之餘,她開始認真反思一些東西——
「總之這個事情很重要,同時也很恐怖,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的時代真的已經out了,之前總是感慨現在的城市年輕人都不喜歡露營,店裡的大背包和帳篷的銷售逐年減少,還以為沒有來買大背包和露營帳篷的年輕人都被手機和窮遊網給搶走了,昨晚才知道他們不是不喜歡露營,只是不喜歡那種修行式的徒步露營。」
越來越多的戶外從業者開始意識到,用戶出現斷層的原因,其實是產品供給沒有跟上年輕人的需求,引領和刺激需求更無從談起。
「劣幣驅逐良幣,很多品牌以次充好,從業者不是以推動行業發展為方向,只是在做生意。」張曉宇說。「我們真正要反思的是,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
露營結束,章超慧有點恍惚——
總之我是很久沒有露營了,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露營,傍晚的紅酒和披薩,清晨的咖啡和手抓餅卷煎蛋;夜晚久久瀰漫的爵士,都讓我和我的蝦米小貓一樣感到十分的陌生,但是當偶遇大象和攀巖老炮柳爺,才踏實地相信我們真的是在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