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將開始,大部分學生也都收到了寒假作業。然而有的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只關注到了自己這門學科的重要性,缺乏整體考慮的意識,所以有時會「好心辦壞事」。
布置的作業不但不能夠實現布置作業的初衷,還會給學生、給家長甚至給自己帶來困擾。
1
閱讀,不是越多越好
不久前,一位四年級的家長在朋友圈裡曬出孩子的語文老師「預告」的寒假作業,表示這份寒假作業實在有點兒讓人「吃不消」。
「每個小朋友在假期裡至少閱讀35本名著,其中,文學類作品20本,科學類作品15本……」從「預告」的內容來看,這位老師非常希望家長和孩子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事實上,隨著中高考的改革,閱讀的重要性也的確越來越凸顯。
同時,這位老師為了孩子們能夠有效地完成假期閱讀,也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明確地進行了閱讀的指導,要求孩子們從文學類和科學類兩大塊來進行閱讀。
再比如,雖然這裡沒有看到老師提供的閱讀清單,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30本書一定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讀完也一定是對孩子們有很大幫助的。
而且老師還給家長們留足了時間,並不是在學期結束時匆忙布置的閱讀計劃,而是提前告知,讓家長和孩子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
那麼,為什麼這項作業還是會引起家長的吐槽呢?原因不言而喻。老師只是從自己的學科需要出發布置作業,而忽視了這項作業學生有沒有時間完成,願不願意完成,能不能完成。
寒假時間本來就短,孩子們還可能要走親訪友、旅遊、親子活動等,能夠留給他們的時間其實就更少了。在這樣有限的時間裡,要讓孩子閱讀完30本名著,實在是有點兒強人所難,老師的想法有些一廂情願且脫離實際了。
更不用說,每個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都不相同,對於一些理解能力較弱、閱讀速度偏慢的孩子,這30本書的壓力就更大了。莫非老師真想讓孩子在寒假裡其他事情都不要做,每天就是坐在書桌前看書不成?
其實,不僅僅是閱讀,其他學科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都應該有整體意識和全局意識。從自己的學科角度來說,閱讀名著重要,每天閱讀1小時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每天朗讀1小時英語是不是也是理所當然的?每天做1小時數學題和科學題是不是也無話可說?每天是不是要堅持體育鍛鍊?是不是還要寫一寫日記?
老師們如果能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多一點換位思考,尤其是從本學科學習能力較弱孩子的立場,多替他們想一想,多替他們的家長想一想,做到科學、精選,有可能的話再精細到因人而異,分層分項,那就更具人文性了。
02
打卡,不是百無禁忌
每到假期,老師們特別「喜歡」布置的作業是就是各種打卡。閱讀打卡,跳繩打卡,背單詞打卡,家務勞動打卡,垃圾分類打卡……似乎沒有布置一個打卡任務都不好意思說已經布置了假期作業了。
打卡當然有積極意義,能從一定程度上督促孩子學會堅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QQ群、微信群裡給孩子布置的各類打卡作業,已經逐漸成為一些家庭的隱性負擔,尤其是在幼兒園、小低段。
一些老師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非常反感上級部門的各項「留痕」要求,對於做臺帳和應對各種檢查苦不堪言,但是,在教育教學中,卻非常熱衷給孩子、給家長布置打卡的要求,甚至現在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打卡式教學。
一些幼兒園要求孩子在家養成良好習慣,讀書要拍照,洗手要拍照,運動要拍照,親子陪伴也要拍照。一些低段的小學老師會要求每天把英語發音的視頻、朗讀課文的視頻、體育運動的視頻發到QQ 群或者微信群裡。
於是,群裡非常熱鬧,表面上看,家長和孩子積極參與,負責任的老師還會及時予以點評,但是,喧鬧打卡背後其實可能是學校教育的責任轉移和家庭教育的虛假繁榮。
首先,我們總是在說要給孩子們減負,但是各種花式打卡風的流行,反而加重了孩子們甚至是家長們的負擔。說到底,很多打卡最後還是需要家長來完成的,孩子自己不會打卡,也不能自己拍自己,只能是家長協助,還要第一時間發到群裡,這無形中對家長構成壓力。
為了孩子,家長們只能積極參與,唯恐落後。更可怕的是,這種負擔與傳統假期作業模式不同,它變得更為隱蔽,打著「高科技」的幌子,卻極大佔用孩子和家長精力,有時比常規作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大。
其次,轉嫁了學校教育的責任,讓家庭教育淪為一種表演。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指導、監督、評價主要應該是學校教育的責任。而現在,用打卡這種形式,無疑是把其中監督這塊責任轉交給了家長。
對於教育,家長並非專業的,教師才是專業的,讓非專業的家長來實施學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必然會讓這種打卡變得戲劇化,甚至會出現「媽媽是導演、爸爸是攝影、孩子是演員」這樣的劇情式打卡。
最後,寒假打卡更不是「百無禁忌」,它有可能會增生家長和孩子的應付心理。寒假與春節假期合在一起,本來應該更側重孩子與家人親情的交流,傳統文化的浸潤,民俗文化的薰染,家族文化的傳承等,程式化、任務化的打卡會破壞本來和諧、溫情的氣氛,讓家長和孩子都疲於應付,最後讓打卡流於形式。
3
小報,不是非編不可
不知從何時開始,編寫小報仿佛成為了假期作業的標配,而且,似乎無論什麼學段、什麼學科、什麼年級似乎都可以用編寫小報來作為假期作業。
老師們為什麼如此青睞這項作業?答案無非是以下幾個:第一,編寫有助於鍛鍊孩子的綜合能力;第二,小報這種呈現方式容易批改;第三,小報還便於成果展示。然而,編寫小報實際上卻讓不少孩子和家長感到很頭疼。
曾經有媒體做過調查,編寫小報赫然成為家長最反感的作業。為此,2016年石家莊市教育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小學生作業管理工作的通知》,嚴禁讓家長列印作業、批改作業、製作小報。「南京招考」微信公眾號也曾做過一個微調查,結果顯示南京家長最希望「被禁」的項目是製作各類小報。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改進與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的指導意見》列舉了11種容易加重學生和家長負擔的作業,其中就包括小學低年級語文聽讀作業、聽寫作業、數學拓展作業、製作各類小報等。
不過,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張豐也表示,「意見」並不是反對所有這11種作業,而是要制止其演化出來的家長過度參與現象。比如,製作小報,讓孩子學習搜集資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求過高,沒有爸媽幫忙,孩子很難完成,就應該叫停。
其實,假期作業,特別是寒假作業,未必一定要讓學生編寫小報,特別是幼兒和小學低段的孩子,布置這類作業一定要慎重,很有可能會把這種作業轉嫁到家長身上。
在小學中高段和中學階段,適當地布置假期小報未嘗不可,但也不要形成思維定勢,變成凡是假期作業都要編小報,也不要過度要求小報的精緻美觀,不要過多要求小報的版面篇幅,只要能讓孩子動動手,動動腦,目的就達到了。
寒假作業要布置得有意思,老師們在作業的形式、內容上都要動動腦筋,多一點創新,少一點刻板,多一點人性化,少一點程式化,多一點選做分層的,少一點機械抄寫和反覆刷題的。
這裡,建議老師們在布置每項作業的時候,不妨都來思考一下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寒假作業是布置給學生的還是布置給家長做的?第二,布置給孩子的寒假作業,我能不能都認真批完?第三,坐在家中做作業和走到戶外活動哪個更有意義?
對於那種「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寒假」的雞血口號,作為有著正確教育觀念的老師不能盲目跟從,而應該旗幟鮮明地進行引導。寒假,就讓學生、家長和我們自己都開開心心吧!
你遇到過哪些有意思的寒假作業?
你遇到過哪些奇葩寒假作業?
都來說說吧!
作者 | 周慧 杭州市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浙派教師」
好書即將截團
敬請關注公眾號「樂媽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