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個神奇的朝代,歷史像拐了個彎,習俗啊風氣啊都往有趣的方向發展了去。中國大部分人都是對唐朝是有情懷的。「大唐盛世」、「萬邦來朝」之類的詞,也常是唐朝背景電視劇電影的宣傳詞,輕而易舉就能戳中廣大觀眾的點,那麼在這段輝煌的歷史時期中,婚禮又是怎麼樣的呢?
「紅男綠女」似乎是大家對唐制婚禮最直接直觀的印象,更深入一點,還能想到儀式中的「卻扇」,女性婚服是「細釵禮衣」等,其實不管是哪個朝代的婚禮,在儀式流程與婚服形制上,我們都相當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周制是所有朝代的漢婚的藍本,唐制也不例外。
西漢中期直到南北朝,雖然男婚女嫁還擁有一定自主權,但父母之命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嫁娶奢靡之風日益加強。到達唐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婚禮大操大辦極盡奢侈已經是一項約定成俗的規矩了(有品級的官員會有明文規定),不復最初周制所提倡的簡樸莊重,敲鑼打鼓熱鬧非凡,與現代婚禮更接近。唐代封演提到:「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
關於下婿:也叫「障車」,漢人是父系社會,又非常重視禮節,所以先秦至兩漢婚禮,女父迎婿於門外,禮節周到,更別說會發生刁難女婿的事了,但自魏晉南北朝以後,華夏婚禮受胡風的影響,發展出了刁難新郎的習俗,稱之為「下婿」,這一習俗逐漸融入漢族婚俗,特別盛行於唐朝,下婿就是在結婚當天,新郎去迎接新娘的路上(快到的時候)會被女方家的人堵住不讓走,必須要男方給大量的紅封和禮物等,還要讚美新娘,哄得女方家裡人高興了,才給予放行。
關於催妝: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催著新娘趕緊梳妝打扮出門嫁人了,事實上也相差不遠,唐代是一個詩意的朝代,催妝,就是新郎經歷「下婿」的千辛萬苦,到達新娘家門口時,需得作詩並在馬上吟誦,旁邊的人吹吹曲子放放炮,新娘認為詩不錯,才會願意出門上車,催妝詩並不少見,詩中所含韻味也是相當動人。那麼不會作詩的人該怎麼辦呢,畢竟就算是達官貴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寫得好詩的,這時候解決辦法就是請賓客代作詩,使用一下小小的作弊手段也不是大問題,所以說那時候的人非常有必要多認識幾個會作詩的朋友,當然有雅就有俗,文人才子喜好作詩催妝,也有人用塞禮錢給禮物供酒食的的方法催妝,跟下婿的方式差不多。
關於卻扇:這個習俗起源於晉,到唐代已經運用得很普遍了,就是新娘從娘家出門開始,一直用團扇遮臉,直到交拜禮完成,賓客都離開新房時,才可以放下扇子,以表示整套禮節完成,而且卻扇也是有詩歌的,新郎要作卻扇詩後,新娘才會放下扇子。
關於觀花燭:說通俗點就是鬧洞房,起源於漢朝,方法有很多種,最初是起驅邪的作用,發展到了唐代更是不可或缺,畢竟古代時,男女雙方通常缺少婚前交往,很多都是素未謀面的,鬧洞房有著一個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過程,可以讓他們更快進入夫妻角色,但需要強調一點,鬧洞房是為了緩解新婚二人初次見面的尷尬,不過自這個習俗出現時,就已經被認為是陋習,現代有些過分的鬧新娘的做法,低俗且不文明,已經忘記了鬧洞房的初衷,是非常不可取的。
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比如一種叫青廬交拜的儀式,就是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露天設置青色的帳,新娘從特製的氈席上踏入帳內,再與新郎交拜,但「青廬」是東漢到唐時北方區域所流行的,並無廣泛應用。
至於三書六禮的三書,既是聘書、禮書、迎書,秦漢時是沒有這些東西的,但這是唐代結婚時重要的憑證,而受六朝遺風的影響,門第依舊是唐朝結婚注重的方面,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貞節觀念如漢初一樣是相對淡漠的,女子離婚再嫁十分常見,而法律上雖有「七出」的規定,但同時也有保護女子的條文
那時如果要休妻,結婚時男子貧賤後來富貴的不準休,女子無娘家可歸的不準休等,夫妻二人相處不來的也可以「和離」,唐代離婚比較常見,不受法律限制也不受社會非議,算是封建社會裡相對婚姻自由的朝代,也算對女性相對寬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