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家旅行的意義,蔣勳:動機比能力重要

2020-12-21 旅行隨筆

最近讀到著名文學家蔣勳老師的一篇文章,感觸頗深,文章是關於旅行的意義,題目叫做《人生需要出走》,讀完感覺收益巨大,所以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喜愛旅行和讀書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蔣勳在文中說,他講旅行或旅遊,他常常用「出走」一詞。為什麼人常常需要出走?就是因為,人在固定的環境呆久了,太熟悉你的周圍,就失去了敏感度,失去了創作的激情,所以到陌生的地方有利於自己的見識和思考。

文章中蔣勳老師提到他第一次出走時候的動機: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他在歐洲讀書,需要寫一篇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就問他:「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蔣勳回答說沒有,他的老師就說:「你沒有在米開朗琪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後來蔣勳就跑到義大利呆了一個月。

「今宵酒醒何處」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出走旅行的種子,只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失去了這種出走的勇氣和生命力。但我個人覺得這並不能真的說明我們現代年輕人的「懦弱」,畢竟現在的生存壓力太大了,對於年輕人來說,生存之後才是生活。這一點是蔣勳沒有指出的。

為什麼說動機比能力重要呢?

因為沒有了旅行出走的動機,你根本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旅行,也不會知道要去哪裡旅行,更不會知道到了目的地後要做什麼!《西遊記》中,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能力大的很,為什麼還要他拜唐僧為師,與他一同去西天取經呢?原因就在於孫悟空沒有動機。

唐三藏的能力比孫悟空差得太遠了,但唐僧有那個至死不渝的動機,取經是他畢生最大的願望,所以他心中有目標,也因此他可以取經,並作為孫悟空的師父。旅行也一樣,需要有動機,有動機也就有了意義。

旅行的動機有很多,包括欣賞風景、休息、陪同家人等,但旅行最大的動機不外乎向內和向外的兩種反省。向外反省,是尋找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而對我們普通旅行者而言,對內反省才是我們要珍視的。

我覺得,人不可能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行裡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好的旅行。即使只是參加旅行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跟視野。

向內反省,就是要通過我們的旅行,不斷修正我們的觀念和我們的偏見。以前上學時候在書中讀到「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就一直覺得江南水鄉,就是詩中寫的那樣,處處是小河流水,橋上便是石拱橋。但到了江南才知道,所謂江南水鄉,現在不過是一些被保護開發的古鎮才有詩中的模樣,其他與我們所見的城市、街道沒有多大的差別。

蔣勳老師在文中也有一個例子,元朝北方人周達觀出使吳哥城,去之前覺得吳哥城與元朝比起來簡直就是爾爾小郭不足掛齒,當他到了那裡之後,發現天氣炎熱,而當地居民卻能夠一天洗好幾次澡,並通過其他在當地的所見所聞,一年之後,他變了,並說: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

可見,旅行的動機真的是意義的前提。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接下來想去哪裡旅行,動機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美學名家蔣勳推壓軸之作 「破解」高更的爭議一生
    本報訊(記者 王嘉)繼解讀達·文西、梵谷、米開朗基羅、莫奈等人後,美學名家蔣勳又將目光轉向
  • 名家┃蔣勳: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見美
    他的房子像是一個展廳,可家的本來意義不是展廳啊。如果主人對這個家沒有意見、對自己的生活沒有看法,只想告訴別人他,買的是從義大利進口的最貴的床,那只是作假給別人看。 這裡面的難度是你到底要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你找再有名的設計師都是假的。你怎麼樣回來做自己,才是最難的功課。
  • 蔣勳: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
    羅曼讀書會為 閱 讀 而 生  雅 俗 共 賞 ,醉 美 讀 書  名家經典散文    如果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  ·蔣勳·  我出版過一些書,談了美學、談過詩,寫了一些小說和散文,我想我最終的著作應該是一本懺悔錄。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30歲以後,我才開始看蔣勳老師的作品。那時候,正好是夏天,每個晚上,我都會躺在陽臺上,聽蔣勳說紅樓。他的聲音富有磁性,在這樣的夜晚,慢慢地流進我的心。接著,我又看了他的一系列作品《生活十講》、《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他每一部作品,讀來都讓我感覺放鬆,像是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親人的懷抱。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在大陸,蔣勳受熱捧的程度也不亞於臺灣,被讀者奉為「美學大師」「美的布道者」「美學領路人」。 蔣勳先生著作等身,尤以美學作品見長。他的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 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蔣勳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幾部美學作品,看看蔣勳筆下的美究竟是什麼樣子。
  • 讀懂蔣勳,看這一本書就夠了
    蔣勳的名氣很大,朋友圈裡時常有人在轉他解讀《紅樓夢》的課程。然而,他的文字我卻很少看。並不是我不想看,以前也曾專門去圖書館借過一本他的美學著作。然而,不知道是蔣先生的書太深奧,還是我的學識太淺,總之那本書我沒能看得下去。此後便不再有看他書的念頭。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臺灣散文名家張曉風曾這樣描述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 蔣勳,看他的書,感覺像是遊走在西方美術的長河裡!
    蔣勳老師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人,蔣勳老師寫過的美術論述是不少的,而這本《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其實是一本給大眾普及的讀本。沒曾想那麼厚厚的一大本書,我竟能一夜一夜地連續翻看完它!而且絲毫不覺得枯燥。可能是因為蔣勳的文字幽默自然,並不讓人覺得看不下去,反而是越看越想看。
  • 蔣勳:一個被文學完全浸染的君子
    第一次認識蔣勳還是在央視《讀書》欄目上看到了一本被大眾好評如潮的書籍——《蔣勳說紅樓夢》,隨後又在網上了解了一些關於他的公開信息。「與君初相識,勝似故人歸」,這種感覺仿佛是你與中國古代文化再一次的靈魂碰撞。也許,對於他和文化而言,你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於你的感覺卻意義非凡。浮世繁雜,我們總會迷失在生活的快節奏裡。
  • 江弱水對蔣勳的批評是否過於粗糙?
    回音□鍾哲平看了江弱水關於蔣勳的書是「中文世界裡的三聚氰胺」的評論(見4月29日羊城晚報人文周刊B1版),覺得有話要說。江老師說:「我知道我傷了蔣勳大師很多粉絲的心。」是的,我就是其中一個傷心的粉絲。而且,我也是江弱水本人的粉絲。我很喜歡江弱水的《陸客臺灣》。
  • 蔣勳,被林青霞稱為「半顆安眠藥」的男人,他這三本書不得不看!
    或許就是本著這樣的心意,蔣勳老師會通過作品將他對於生活、對於美的感悟記錄下來。《蔣勳三書》,包括《品味四講》、《孤獨六講》和《生活十講》,每一本書都是他以溫柔的文字,寫下的對於文化與美、與生活的感悟。這所有的一切或許並不高貴,它們也永遠不會像藝術品那樣展示在那些藝術場館裡,但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最經常接觸和感受到的東西,在這裡發現美,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學,在我看來更為重要。因為那需要我們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能夠感受美的心,有一雙能夠創造美的手。成長成為這樣的自己,不是更好的事嗎。「住」是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
  • 蔣勳:講給「大家」聽的人
    而蔣勳,似乎一直在這幾個身份中尋找平衡,給「大家」提供一種見解。他開始做美學內容普及的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有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還很單一。網際網路普及後,一些慕名去聽蔣勳的課程或者看他書的人,開始表達自己對淺顯閱讀的不滿足。而關於蔣勳的爭議,是因為有學界的學者對他所傳遞的知識部分內容的不準確性提出意見。事實上,在他身上一直疊加了學界和大眾兩個不同的評價標準。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而我想說的是,蔣勳老師筆下的吳哥猶為美。《吳哥之美》的作者蔣勳老師,是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他有諸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如《蔣勳說紅樓夢》 、《孤獨六講》、《蔣勳說文學》等等。《吳哥之美》是一本遊記類散文,這本書是十幾年前蔣勳老師在吳哥旅行時,邊遊歷邊寫給愛人林懷民的信,後來整理集結出版成書的。
  • 蔣勳的其他作品(圖)
    該系列分為《蔣勳破解達文西之美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點策劃了蔣勳的「行旅之美」散文日曆——《蔣勳日曆 2021》。這本日曆與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日曆相比,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原創性。首先,它是一本精美的四色彩印圖文書。文字部分收錄了蔣勳最新創作的散文作品,這裡面有世界各地的遊歷漫步,有各地風物的生動介紹,有人文歷史的溯源探尋,有電影音樂的不期相遇,也有對故園舊友的綿遠思念,還有對中外傳統文化的重新體悟,更有對藝術和美的隨時發見。伴隨文字的照片,每一幅都是蔣勳親自拍攝。這些照片是作者對自己所思所見的見證和說明,與文字一起構建了蔣勳的日常生活。
  • 蔣勳談蘇軾書法—返璞歸真
    著名美學家蔣勳說,蘇軾的作品表面看起來是很隨意,看起來很柔軟,可是他的剛硬都在裡面。尤其是「花」跟「泥」這兩個字最美。這兩個字中間用了很多的牽絲,細的筆的牽絲把他們連在一起。別人都說蘇東坡這樣的姿勢寫字是不夠有力的,可是我們看「苦雨」這兩個字,「雨」的橫畫這個部分,到頓的部分再下來,其實非常的剛硬。尤其是肩架寫得非常好。當有人說他的字很醜,他就說:對,我的字就是「石壓蛤蟆體」。下半首,尤其要注意「空、寒、破、溼」這幾個字,人生不完美,但他還是希望自己在這樣頹敗的時間裡活出一種意義。
  • 蔣勳首次大陸個展亮相上海 展出水墨、油畫、書法等作品
    碎磚鋪設的圓明園路97號安培洋行佳士得藝術空間即將迎來蔣勳在大陸的首次個展《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大陸很多人知道蔣勳,是讀他的《孤獨六講》,聽他的《蔣勳細說紅樓夢》,或是看他的美學著作,卻少有人能見到他的畫作、書法。展覽開幕前一天,在這棟老洋樓裡見到了蔣勳,聊藝術、聊身體,聊他認為比美、比藝術更重要的課題——生命。  「別人問我,你接下來還有10年,要做什麼?
  • 蔣勳:魏晉文學是對人性的釋放
    繼《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之後,蔣勳全面系統梳理中國文學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先秦到現代近3000年的中國文學之美。在《蔣勳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中,蔣勳先生憑藉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用平實的語言將《詩經》、《楚辭》,漢朝及魏晉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古典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大家回歸心中的田園。
  • 蔣勳和林懷民:有一種同性之愛,跨越生死
    這是一本感性之書,和所有失戀的人一樣,蔣勳在和林懷民分手以後,非常痛苦。為了讓自己從情感的旋渦裡面解脫,他不停地旅行、寫作。來來去去,他試圖用忙碌的生活來掩內心的痛楚,但畢竟深愛過,想要釋懷並不容易。所以,分手後的那一年,他只有通過不停地書寫,才能把心情的抑鬱慢慢撫平。
  • 改變消費行為的三個要素:動機*能力*觸發器
    足夠強的動機,不僅能夠讓你行動力十足,也能夠讓你忍受力十足!因此,人的動機越強烈,改變行為的可能性越大。那麼,我們的問題是1、怎麼找到人們的真正的動機?2、如何讓人們增強動機,從而改變行為?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3,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我們舉一個例子:鋼琴大家肯定都知道這樣的一句話:「學鋼琴的孩子總不會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