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著名文學家蔣勳老師的一篇文章,感觸頗深,文章是關於旅行的意義,題目叫做《人生需要出走》,讀完感覺收益巨大,所以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喜愛旅行和讀書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蔣勳在文中說,他講旅行或旅遊,他常常用「出走」一詞。為什麼人常常需要出走?就是因為,人在固定的環境呆久了,太熟悉你的周圍,就失去了敏感度,失去了創作的激情,所以到陌生的地方有利於自己的見識和思考。
文章中蔣勳老師提到他第一次出走時候的動機: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他在歐洲讀書,需要寫一篇關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就問他:「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蔣勳回答說沒有,他的老師就說:「你沒有在米開朗琪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後來蔣勳就跑到義大利呆了一個月。
「今宵酒醒何處」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出走旅行的種子,只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失去了這種出走的勇氣和生命力。但我個人覺得這並不能真的說明我們現代年輕人的「懦弱」,畢竟現在的生存壓力太大了,對於年輕人來說,生存之後才是生活。這一點是蔣勳沒有指出的。
為什麼說動機比能力重要呢?
因為沒有了旅行出走的動機,你根本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旅行,也不會知道要去哪裡旅行,更不會知道到了目的地後要做什麼!《西遊記》中,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能力大的很,為什麼還要他拜唐僧為師,與他一同去西天取經呢?原因就在於孫悟空沒有動機。
唐三藏的能力比孫悟空差得太遠了,但唐僧有那個至死不渝的動機,取經是他畢生最大的願望,所以他心中有目標,也因此他可以取經,並作為孫悟空的師父。旅行也一樣,需要有動機,有動機也就有了意義。
旅行的動機有很多,包括欣賞風景、休息、陪同家人等,但旅行最大的動機不外乎向內和向外的兩種反省。向外反省,是尋找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而對我們普通旅行者而言,對內反省才是我們要珍視的。
我覺得,人不可能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行裡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好的旅行。即使只是參加旅行團,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跟視野。
向內反省,就是要通過我們的旅行,不斷修正我們的觀念和我們的偏見。以前上學時候在書中讀到「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就一直覺得江南水鄉,就是詩中寫的那樣,處處是小河流水,橋上便是石拱橋。但到了江南才知道,所謂江南水鄉,現在不過是一些被保護開發的古鎮才有詩中的模樣,其他與我們所見的城市、街道沒有多大的差別。
蔣勳老師在文中也有一個例子,元朝北方人周達觀出使吳哥城,去之前覺得吳哥城與元朝比起來簡直就是爾爾小郭不足掛齒,當他到了那裡之後,發現天氣炎熱,而當地居民卻能夠一天洗好幾次澡,並通過其他在當地的所見所聞,一年之後,他變了,並說: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
可見,旅行的動機真的是意義的前提。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接下來想去哪裡旅行,動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