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離開這個世界,已有八十多年的歲月韶光。如果將時間比喻成一匹白馬,那麼這大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猶如白駒過隙一般轉瞬即逝。
如今他的墓地,靜靜地躺在上海魯迅公園,墓地周遭綠草茵茵、瓜子黃楊、花木縈繞,或許這就是最莊嚴的告白吧!
《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示眾》、《孔乙己》、《狂人日記》,每一部散文集亦或小說集,都會被讀者不厭其煩的反覆拜讀。
人們通過閱讀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仿佛可以了解到大文豪的內心世界。
曾記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在桌子上刻下「早」的少年;以及《故鄉》中那個拿鋼叉扎的閏土;
還有短篇小說《祝福》中,那個被生活折磨得沒有人樣的祥林嫂;身材高大、穿長衫、站著喝酒的孔乙己,仿佛都活生生地躍然於紙上。
魯迅及其著作不僅在我國影響深遠,而且在世界文壇上也備受推崇。作為民國時期擁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大文豪,他的文學成就可與列夫託爾斯泰,以及泰戈爾相媲美。
作為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曾被毛主席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三味書屋今猶在,不見當年讀書郎
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的筆名,生於1881年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
1892年十一歲的魯迅,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這也是有些最快樂的童年時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繪的就是這一階段的童年生活。
由於魯迅祖父周介孚乃光緒年間進士,所以在當地頗有勢力和家資。但是在他因事入獄之後,周家便開始家道中落。
直到1896年,迅父親去世,他的家庭生活更是日益維艱,而此時的魯迅,也只是一個未諳世事的少年。
由於魯迅的父親常年有病,而且最後也是因為久病難醫去世,所以最開始他選擇了學醫。而這段人生經歷在他的短篇小說,《藤野先生》中有個詳細的敘述。
由於當時國家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認為從醫只能醫治人們的身體,根本無法起到醫治麻木靈魂的目的。
魯迅在小說《示眾》中寫道:「於是他棄醫從文並希望通過文學作品的力量,去喚醒那些麻木的『看客』」。
正是因為當時社會中的看客太多,所以他才想通過自己的倡導和呼籲,讓這些麻木不仁的「看客」,能夠真正清醒地意識到亡國的危機。
魯迅雖然放下了手術刀,但卻拿起了直抒胸臆的筆。而他手中的筆桿就是戰鬥時的槍桿,相比較而言一點都不遜色於手術刀。
他之所以不停地去書寫各類小說,主要的想法就是達到喚醒民眾的目的。
臧克家在詩歌《有的人》中,開篇便寫道:「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1936年10月19日,這位用筆桿撐起中國人脊梁的大文豪,因病醫治無效停止了呼吸。想必大家都有這種想法,魯迅從來都沒有離開我們。
二、莊嚴肅穆的魯迅墓
魯迅的葬禮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同為民國四大作家的巴金,親自為這位戰友抬棺,而宋慶齡則是葬禮主持人。
相傳當時有十萬人為他送行,魯迅墓原在萬國公墓東側F區,但後來遷墓至上海魯迅公園內。
魯迅墓的方位為正南向,平面呈口形以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墓地總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中間為長方形綠地四周花木圍繞。
綠地中央偏後建有魯迅坐像,1961年3月魯迅墓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魯迅墓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身後墓碑鐫刻毛主席親筆題的6個字:魯迅先生之墓,凸顯魯迅先生的獨特地位。
魯迅一生曾留下了幾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並且也說了很多警醒世人的話語。他內心中最大的「結」,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他說:「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結 語
每年魯迅誕辰和祭日,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前往魯迅墓致哀。這位秉筆直言的民主戰士,這位敢於用文字敲打人心的文學家,即使是在臨死時也沒有看到,他心目中期待的美好世界和未來。但現在可以告訴這位大文豪,他的希望都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