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每年3月下旬至4月開花,一直持續到夏季,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則色白,經一、二日則色黃,
故名金銀花。
又因為一蒂二花,兩條花蕊探在外,成雙成對,形影不離,狀如雄雌相伴,又似鴛鴦對舞,故有鴛鴦藤之稱。
金銀花還有另外一個常用名字,
忍冬。入冬老葉枯落,葉腋再簇生新葉,經冬不凋,因此被稱為「忍冬」。忍冬最早被記錄在漢末的醫學典籍《名醫別錄》裡,金銀花的名字相傳是由藥王孫思邈命名的。
相傳,孫思邈一日看病歸來,見兩姐妹曬藥,便討茶喝。孫思邈喝完後,只覺甘冽甜美,熱清神爽,仔細詢問後得知,
「這種花初開如銀,久則如金,就叫金銀花吧。」孫悟到其藥性,在後來不少方劑中以此花為主藥。和很多中藥傳說一樣,金銀花的民間傳說中同樣悽美,一千五百年前,中州大地一個村莊,有一位姓黃神醫,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名字不用猜,自然分別叫金花和銀花。一次突發瘟疫,無藥可治,姐妹倆乞求上天,願意姐妹同心化作良藥來解除這惡疾,藥仙被兩姐妹的誠心打動,將她們化作一株並蒂開花的植物。以此入藥後果然治好了惡疾。鄉親們感念於此將這種藥命名為金銀花。又把自己居住的村落更名為「黃德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封丘縣的黃德鎮,據說,至今當地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廟會,來歌頌金銀花姐妹的功德。
傳說很玄幻,但金銀花的功效卻是實打實的,大自然中有的花以容顏取勝,如牡丹。有的花以個性驕傲著稱,如梅花。
而金銀花聞名則是以藥性──最樸素最原始的植物抗生素。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療治瘡瘍之王。《神農本草經》載:「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風熱、瘟病初起、瘡瘍疔毒、紅腫熱痛、便膿血」等。
更多精彩好文
關注以下公眾號即可查看
▼
本草科普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簡 介
傳承千年本草智慧,弘揚中醫精神,普及中草藥知識
對於熱性感冒,咽幹鼻燥,乾咳流淚。金銀花配上開黃花的連翹、嫩竹葉、老荊芥、綠薄荷,小火煮開,就是有名的銀翹散。金銀花的莖枝又名
銀花藤或忍冬藤,也能入藥。它味甘,性寒,入肺經、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瘡瘍、風溼熱痺、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症。
採摘金銀花很有講究。剛打苞的金銀花,苞長2釐米左右,呈綠色,將此時採摘下來的金銀花曬乾後,用乾淨棉布縫好給小寶寶作枕頭,
是再好不過的天然藥枕。對促進嬰兒的腦部發育非常有好處,而且金銀花柔軟、舒適,對嬰兒的頭形不會有影響,
還可以預防寶寶頭頸處長痱子。即將開花的金銀花苞,長約3~4釐米,是飲用效果最佳的時候,這時採摘下來,放在竹匾上曬乾,裝袋後可以長期儲存,
飲用時取少許用開水衝泡,味道上乘。開花過後的金銀花,藥效逐漸減退,此時的花朵雖好看,但藥用價值已經不大,但泡茶的味道仍不遜於花苞,也可以適當採摘。
據一些老花農說,金銀花在曬乾的過程中,不能接觸鐵器,也不能翻動,接觸鐵器會讓花失去藥效;翻動會使金銀花變成黑色,飲用時味道和功效都會減退。金銀花還可以用來熬粥——
銀花菊花粥,原料為金銀花5克、白菊花5克、粳米100克。
更多精彩好文
關注以下公眾號即可查看
▼
本草科普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簡 介
傳承千年本草智慧,弘揚中醫精神,普及中草藥知識
先將粳米加水煮粥,等粥熟時加入金銀花、菊花,稍煮5分鐘即可。這粥具有清熱解毒、祛溼止痢的作用,適用於暑天感冒、頭痛、眼睛紅腫、咽喉腫痛等症。金銀花「祛病除疾養顏色」,確實如此。
我們還可以用金銀花煎的汁來洗澡,不僅祛痱止癢治痘痘,還可以給全身皮膚來個大掃除,草木清香,綠意盎然。這個法子還可以治療小寶寶的
溼疹呢,祛溼毒的同時還不刺激皮膚,比花露水還管用。
金銀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飲。金銀花甘寒氣芳香,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可祛邪,擅治各種熱病,可作為治療咽喉腫痛和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優選。金銀花、薄荷各10克,沸水悶泡15分鐘即可,有清熱解暑之效,小兒外洗可止癢祛蚊除痱。鯉魚500克,洗淨切塊,用蔥、姜、料酒醃製入味;然後與金銀花、菊花各15克一起放入砂鍋中煲40分鐘,最後加鹽調味即成。此湯具有疏風清熱、明目利水之效,適用於頭痛目眩、水腫、心胸煩熱者。金銀花偏寒性,脾胃虛寒者、體弱者、肝病患者、女性經期不宜服用,常人亦不可久服。
【本草科普】往期精彩文章閱讀
▼
更多精彩好文
關注以下公眾號即可查看
▼
本草科普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簡 介
傳承千年本草智慧,弘揚中醫精神,普及中草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