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看到閨蜜在朋友圈求助:「兒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
要說閨蜜十分優秀,985大學的碩士,先生是985大學的博士。
她家兒子小時候也格外聰明伶俐,識字早、數數快。
都覺得,一定是遺傳了爸媽好基因,將來不是清華就是北大。
但天不遂人願,自從孩子上了小學,發現他在學習上格外吃力。
學霸父母為他開小灶不算,還請了名師單獨輔導,但成績還是徘徊在平均線左右。
樂高、奧數都在學,但就是沒有拔尖的地方。
最近聽說隔壁鄰居門門考第一的孩子,參加機器人比賽又得了一等獎。
她越發不淡定了,裹不住的焦慮撲面而來。
她不甘心,那個兩歲會背唐詩,人人都誇聰明的孩子,現在什麼都不如他人。
更不願接受兒子非常「平庸」這個事實。
記得曾在論壇上看到過一位媽媽發帖,吐槽孩子太過平庸,想生二胎。
原來她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學畢業,但孩子不想讀大學,只想開個早餐店。
媽媽覺得他太沒出息了,以至於萌發生二寶的念頭。
這也印證了教育家劉長銘說過的那句話:中國家長最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通人這一事實。
甚至有一年高考作文題目就叫「拒絕平庸」。
因為「平庸」這個詞,在爸媽的眼中,不但刺耳,更主要的是刺心。
— 01 —
接受孩子平庸
真的比接受自己平庸還難上百倍
確實,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非凡成就。
成為下一個拯救全人類的科學家;
成為創業賺的盆滿缽滿的企業家;
成為全世界聞名的藝術家、音樂家。
只是為什麼父母越努力託舉,卻越事與願違呢?
因為現實是殘酷的。
美國比較心理學家理察所著的《正態曲線》一書指出:人類的智力水平呈正態分布。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人極少極少,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更扎心的是,弗朗西斯高爾頓的均值回歸理論還得出結論:父母智商高,孩子也不一定比他們聰明。
沒想到,父母「985」,孩子是「學渣」,原來不是調侃的話,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作為媽媽我也深有感觸。
有時候接受孩子平庸,真的比接受自己平庸還難上百倍。
因為現在孩子的教育,是全家的頭等大事。
不甘願孩子「平庸」,為了給他一個高起點。
朋友把才裝修不久的,郊區帶花園聯排別墅賣了。
換成了市中心一套老破小「學區房」。
三口人擠在一起,雖然各種不方便,但想想孩子有朝一日,金榜提名一切都值得了。
甚至為了全程陪讀,她辭去了月薪三萬多的工作。
一門心思朝著精英路線打造自己的孩子:
800一節的外教課,一月10次,只為培養一口流利的英語。為了開眼界,三歲時,就帶他去看羅浮宮,八歲逼他讀《莎士比亞全集》。
在這樣全心付出,重金投入下,怎麼甘願孩子平平無奇,考個二流大學呢?
她早已為孩子定下目標,清華北大只是第二梯隊,常春藤聯盟剛在考慮範圍。
孩子仿佛就是她的藝術品,在她精心打造下,不允許有一點瑕疵。
如果孩子沒有達成媽媽的要求,她們會焦慮,有些人會做出瘋狂的舉動。
記得新聞曾報導杭州一所重點小學的老師,對兒子要求永遠是100分。
有次兒子只考了72分,她覺得孩子十分愚鈍,自己教育非常失敗。留了一封遺書,吃了大半瓶安眠藥自殺。幸虧發現及時,保住了性命。
也許我們不如這位媽媽這樣極端,但心裡依然無法接受,我們付出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孩子,成績不如其他人的事實。
02
對孩子有期望沒錯
但別讓你的期盼,變成他的負擔
世界上最痛苦的莫過於「求而不得」,這會讓我們焦慮,會讓我們抓狂,對孩子教育更是如此。
其實只要我們合理調整,對孩子的預期,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的「急於求成」而把孩子學習的火花給熄滅了。
首先為孩子找夢想,而不是為自己圓夢。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過: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但很多父母還是把孩子當自己私有財產、未實現夢想的接力者。
姐姐是語文老師,有次考試作文題目是《你的夢想》。
沒想到班裡一個女孩寫到:我的夢想就是媽媽放棄她的夢想。
原來媽媽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個舞蹈家。
可是家裡的條件太差,沒有辦法去完成。
為了實現心中未完成的「舞蹈夢」,每天強迫女兒壓腿,為了保持身材,還不允許她吃主食。
可是對於跳舞,女兒根本不喜歡,十分痛苦。
有時,家長為孩子設計的藍圖,並不能真正讓他們得到幸福。
正如海桑所說:孩子不是家長的希望,家長的夢想,本就與孩子無關。
最好的教育是,放開手,為孩子找到一個全新的、屬於自己的夢。
其次,為孩子設定合理目標。
有次去朋友家做客,正巧遇到她在教孩子寫作業。
只聽到屋裡大喊:「你怎麼這麼笨,解不出來就不要吃飯了!」
我走進一看,吃了一驚。
他兒子剛上一年級,居然在做乘除法混合運算。
朋友卻不以為然,笑我「佛系」,說現在很多孩子都在學,我們也不能落後。
美國教育學家曾指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能掌握的東西是不同的。
拔苗助長,往往適得其反。
父母對孩子有期望無可厚非,但切記要合理。
「洛克定律"曾指出,合理期望,指分階段地設置在稍微高於孩子的水平之上。
讓孩子每達成一個期望,便能獲得強烈的成就感、以及對學習的勝任感,這才是驅動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而不是把目標凌駕於孩子的需求與感受之上。
如果孩子屢次達不成目標,他也會對自己產生否定感,甚至害怕學習。
當你覺得孩子「笨」時,請看下是否是你設置的目標「高不可攀」,讓孩子失去了動力。
正如美國著名人文學家卡萊爾說:
即使最脆弱的小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個合理目標上,就會有所成就。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找到合適他的目標。
最後,多縱向比較,別讓「比娃」變成了「坑娃」。
現在的孩子,經常被父母念叨:
每個家長仿佛都陷入一個「比孩子」的怪圈。
孩子也苦不堪言,只能整天處於這樣一團亂麻的情緒和高壓中。
其實不管「比得過」還是「比不過」,他們都會倍感壓力和焦慮,變得敏感、嫉妒心強、內心匱乏。
研究發現,壓力越高,成就越低。
所以最重要的是,立刻停止使用「你看看別人家的xx……」這樣的句式。
每個個體都存在差異,每個孩子擅長的方向也不一樣。
這些無謂的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比起做橫向比較,父母更應該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發掘、發展他們的興趣與特長。
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為他們驕傲,為他們自豪。
以後,當你覺得自己的孩子,資質平庸,不如他人時。
請看一看,是不是因為我們熱衷「比娃」反而成了「坑娃」?讓他們遠離了「優秀」?
03
你以為「平庸」的孩子
其實可以「不平凡」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那個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詹青雲,上學時,也曾是老師眼裡的「笨小孩」。
她曾在微博裡回憶到:我小時候,開竅晚,學習差,是最讓老師心煩的學生。
還遇到過當著全班同學說我是「笨豬」的老師,還告訴我媽,這小孩考不上高中,趁早送去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