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經受夠了作業系統為用戶制定的條條框框?你是否也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作業系統明明是用來服務用戶的,但為什麼有時候會感覺,自己的操作行為反倒受到了它的束縛?用戶會這麼想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去接受已經被設定好的東西,比如說圖標的尺寸、統一標準的排布方式,久而久之便喪失了新鮮感。
而OriginOS的到來,打響了安卓定製化作業系統革新的第一槍,並且讓用戶從全新作業系統的身上看到了更多可能。#Origin OS#
以「原」為本的OriginOS
Origin本身就帶有「本原」的意思,所以從華容網格到原子組件,在OriginOS的身上隨處可見「原」的身影。
在我們看來,能夠將「本原」一詞完美詮釋的只有大自然。原生萬物,套用在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的關係上也同樣適用:人類起源自然社會,並對自然世界有著極為細膩的感知。秉持著「設計為本原,本原做設計」的理念,vivo為OriginOS融入了諸多自然元素和現實生活中的規律,在那些出彩的動畫特效中就可以見得。
四季分類,春夏秋冬各有「歸屬」
春雨總是在無聲之間滋潤大地,以一種沉默且溫柔的方式告訴人們:春天來了,而OriginOS為用戶在手機上打造的「自然世界」也是如此。沒有繁雜設計,而是通過微小的細節留住轉瞬即逝的溫暖。在不同季節中拍攝照片,相冊圖標會隨著季節的變換而展現不同的色彩。一年四季不停流轉,時光覆蓋下的秋去冬來就以這樣一種形式呈現在桌面,並為用戶所深切感知。
(左:使用前,右:使用後)
除此之外,其還有用戶熟悉的便籤功能。在未使用前,便籤圖標是平整的紙張;而在使用後,我們會發現,紙張的右下角居然卷翹起來了!這正是便籤筆記本在使用前後的真實狀態。
將「力」的作用具象化
華容網格確實好玩,眼看著本是固定形狀的APP圖標,在我手中卻可以變換出1×2、2×2等諸多不同的造型,感覺還挺奇妙。不過在「設計桌面造型」的時候,我還發現了OriginOS隱藏在細節層面的又一動人之處。
相機和鏡頭包、變形器和交互池是兩組支持合併的組件。當我用手指拖拽著其中一個圖標去靠近另一個圖標時,在碰撞的一剎那,圖標就會產生伸縮的動畫效果。這不正是兩個物體碰撞時的真實寫照嗎?OriginOS通過這種方式,非常逼真地模擬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具象化。
無處不在的自然規律
蘋果熟透會掉在地上,這是因為萬有引力;密度小於水本身的物體會漂浮在水中,這是因為浮力;OriginOS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著將現實世界的物理動態展現在系統上。每一次點擊圖標,我都會發現:圖標周圍會隨著手指的落下而有所下沉,就像是漂浮在池塘中的一池荷葉,充滿了源於自然的美感。
如果你足夠仔細就會發現,雖然圖標在手指的作用力下會呈現下沉的狀態,但實際上幅度並不一樣。圖標若是較大,那麼下沉幅度就較小;圖標若是較小,那麼下沉幅度就越大,這是不是十分符合自然規律呢?
寫在最後
一落葉,已知秋,自然給人們的反饋從來都不會太過轟轟烈烈,而是從細微之處入手。從OriginOS的動畫效果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在動態細節方面進行了深入挖掘,這才打造出極致的視覺感受與觸控體驗。每一次點擊圖標、每一次觸控操作,用戶都可以感受到在自然世界和數字世界中來回穿梭的快感,這不正是用戶所期盼的「回歸自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