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積極組織全區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作了一批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傳播正能量的非遺抗「疫」作品,致敬英雄,助力抗「疫」。
2月上旬起,廣西14個地市的非遺傳承人積極行動起來,通過侗畫、剪紙等形式,創作出上百餘部(件)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抗「疫」作品。作品涉及「侗族琵琶歌」「侗族多耶」等23個非遺項目,分屬於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6大項目類別。共有來自全區各地市的上百位代表性傳承人,通過各類形式獻藝獻技。其中,精選刺繡、剪紙、侗畫、蠟染等作品40件,音頻視頻39個,通過「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微信公眾號平臺,連續推出「抗擊疫情 廣西非遺人在行動|抗「疫」題材非遺作品」系列報導,共計31期視頻圖文。平臺閱讀總量達到10萬以上,收到了「光明網」「文旅中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學習強國——廣西學習平臺」等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報導與轉載。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民族語言、民俗風情的多樣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傳情,以藝戰「疫」,不同民族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們,宅家不宅藝,紛紛發揮自己的「手藝」特長,通過創作極具民族風情的作品,積極宣傳疫情防控,向守護生命的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傳統音樂:百樂爭鳴,五彩紛呈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三江侗族琵琶歌」,侗語稱為「嘎琵琶」(gal bic bac),是一種用琵琶伴奏,邊彈邊唱的抒情短歌和敘事長歌。《為防控疫情增戰力》等,音色深厚動聽、輕快活躍。因其鮮明的音樂特色,已受廣西衛視欄目組邀約參加2020「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藝晚會節目錄製。
「侗族大歌」侗語稱為「嘎老」,是一種由歌隊集體演唱的傳統歌種。《侗寨齊心抗病毒》,是由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中學石彥輝老師創作編寫的一首多聲部宣傳疫情防控侗族民歌。歌曲以侗語演唱,由梅林中學老師石倩文領唱,吳仙桃、吳葵英、肖思妹等3名教師以及6名學生共同演唱。這首侗族大歌充分體現了一領眾和,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特點,帶有獨特的侗族氣息。
「鹹水歌」是流行於廣西北海市沿海一帶的民間歌曲,《全民抗疫情》等作品格調清新,韻律優美,獨具沿海地方特色的作品,表達了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
防城港「京族獨弦琴藝術」,彈奏樂《呼喚》是一首具有濃鬱南國風情的聲樂作品,基礎調式為c宮調五聲音階。樂曲中運用了大量的獨弦琴技巧,進行四度推拉弦技巧來模仿上下滑音吟唱,表現了京族人民對武漢人民的關心和問候。
除了類型獨特的音樂類型外,傳統音樂中的民歌類,創作尤其活躍。
隆林各族自治縣的「隆林壯族南盤江調」《預防新肺炎病山歌》,「隆林壯族山歌(隆林哥儂呵山歌)」《吃野味害自己》,長調和短調互相穿插,一前一後,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那坡壯族民歌」,是一種無指揮、無伴奏的傳統山歌。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那坡壯族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羅景超創作並演唱的抗疫作品《新冠病毒防控宣傳山歌》,號召大家聽從黨的指揮,齊心協力戰勝疫情。高亢嘹亮、甜潤悠揚的歌聲,深受民眾喜愛。
崇左的「壯族民歌(左江壯族民歌)」《沒有什麼比命更值錢》這首山歌,以龍州山歌逐卜調夜歌「同連」的曲調編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新冠肺炎的感染渠道、感染症狀、防控措施等知識,有些鄉鎮把它作為村屯的防控宣傳資料。「大新壯族高腔山歌」《唄儂要記吶》《萬眾一心抗病毒》《聽黨指揮》等,則採用通俗易懂的當地壯語和高亢和諧、優美動聽的高腔詩蕾曲調,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群防群控知識,融入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之中。
來賓的「瑤族過山音」《瑤族過山音助抗疫》,由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蘭桂英作詞演唱,其能即興演唱花藍瑤、山子瑤、坳瑤、盤瑤等各類民歌,表現了瑤族山歌的獨特魅力,頗受群眾歡迎。
除民歌外,粵曲同樣廣受歡迎。「楚江安泰,山川清朗,祝祖國山川如錦繡」,北海粵曲《驅散霧霾見春光》,「使用公筷就你我行先,弘揚文明健康的理念,防範和減少交叉感染」《文明公筷文明城》等,功底深厚的創作團隊,精良的視頻製作,歌曲目前已被多家電視臺轉播。
「山河蒙恙,勇赴難關,披上戎裝披上戎裝,誓拼保河山。」大氣磅礴、盪氣迴腸的欽州粵曲《巾幗戎裝》,令人動容、催人淚下。「不畏艱難眾人志堅,義無反顧,攜手向前。」梧州粵曲《降魔志更堅》體現了全國上下同心協力、並肩作戰、共同抗疫的精神,致敬所有抗疫前線的天使們。
傳統舞蹈:邊繞邊唱,踏歌而舞
「侗族多耶」,「多耶」是侗語的諧音,「多」即唱或跳,「耶」即耶歌,為「唱耶跳耶」之意,漢譯為踩歌堂,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無器樂伴奏、邊唱邊跳的集體性歌舞形式。「侗族多耶」作品《萬眾一心抗疫情》《眾志成城抗疫情》,受疫情影響,雖只能通過音頻欣賞到演唱,不能眼見其獨具特色的舞蹈,但仍然能想像到舞者整齊而有節奏的步伐,邊繞邊唱,甩手為拍,踏歌而舞的場面。
傳統戲劇:老少鹹宜,雅俗共賞
「侗戲」,侗語稱「戲更」(YIKGAEML),它是我國317個劇種(其中少數民族劇種22個)之一,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形式優美的舞臺藝術。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戲」《科學防疫 齊心抗「疫」》,號召大家「不戴口罩不要聚人多,公共場所聚眾人多傳病情,不要總想結伴串村寨,要勤洗手打開窗戶常通風,疫情期間暫時不要走親訪友。」受到網友的好評,尤其受到當地老一輩聽眾的喜愛。
「廣西木偶戲」作品《「偶」遇「紐西蘭」,攜手共防疫》《戴口罩》,通過小木偶的表演,分享疫情防控小知識,通過短片給更多的人帶去溫暖與力量,傳遞了愛與關懷。
曲藝:說唱藝術,獨放光芒
北海民間曲藝「老楊公」,俗稱鬼面殼戲,因戲中主角老楊公始終戴著一個似笑非笑的「鬼面殼」而得名,是北海珠鄉民間曲藝的代表。「老楊公」作品《在家也能做貢獻》,宣傳疫情防控,致敬防疫英雄。其格調清新,旋律優美,洋溢著漁家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浪漫情調。
隆林各族自治縣「壯族八音坐唱」,是在山歌歌會的基礎上,利用樂器伴奏山歌,從「一音」逐步發展到「八音」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代表性傳承人韋富甘的一兒(學校保安)一女(醫院護士),都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至今未能回家團聚。因牽掛兒女安危,韋富甘自編自導自演了《城鄉攜手抗冠疫》。作品讚頌了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身涉險境仍一往無懼的精神,表達了期待疫情結束後舉國上下大小家庭共同團聚的心情。
北海「合浦公館木魚」,本地群眾稱為「牡丹花」,是傳統曲藝類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廖烈蓮創作並演唱的《風雨過後見彩虹》,曲調抑揚頓挫,優美動聽,富於濃鬱的地方鄉土特色。
欽州海歌,是由過去欽州沿海一帶盛行的漁歌,發展為以當地方言「海察話」來演唱的一個歌種,是具有獨特表演方式和音樂風格的一種地方曲藝形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欽州海歌」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正曙,利用海察話創作的快板《抗「疫」戰爭定打贏》,把疫情防控知識編成快板,使群眾樂於接受,提高了群眾防控知識的知曉率。
傳統美術:精品薈萃,大放異彩。
「有圖必有意,有意必有寓」的三江侗族自治縣「侗畫」,色彩對比強烈,生活氣息濃鬱,題材選擇自由,構圖天真浪漫。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共國的作品《戴口罩,測體溫》,畫幅飽滿,色彩對比強烈,反映了疫情期間侗寨鄉民配合疫情防控的生活點滴。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凡宇的作品《鼓勵群眾監督》,具有濃烈的侗寨氣息,反映了人們守村護寨保平安的場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玉潔的作品《出門戴口罩》《村屯防控不容忽視》,畫面乾淨,線條流暢,簡潔明了地宣傳防疫知識。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仫佬族剪紙技藝」,是仫佬族人民歷代傳承的傳統美術。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羅華清,創作了6幅仫佬族剪紙抗疫作品。他採用陰剪為主、陰陽結合的手法,構思大膽、創意獨特,內涵深刻豐富、畫面飽滿厚重,表達了仫佬族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風雨同舟、戮力同心、嚴防死守、共戰疫情,詮釋了戰勝疫情的決心和鬥志,表達了對奮戰一線的英雄們的崇敬之情。作品收穫眾多好評,已被廣西衛視欄目組邀約參加2020「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藝晚會節目錄製。
傳統技藝:指尖功夫,純熟精湛
工藝精緻、色彩搭配強烈的「隆林壯族背帶」,線條流暢、古樸自然的「隆林蠟染」,將民族風情與抗疫主題完美結合,展示出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及微信公眾號平臺,及時發布傳承人創作的各類作品,激發了非遺傳承人群體在特殊時期的責任與擔當,提高了非遺傳承人家國一體的情懷和認同感。各民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營造了為抗疫防控貢獻力量的良好氛圍。他們用精湛的藝術作品為抗擊疫情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和疫區的群眾搖旗吶喊、加油助威,堅定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決心,謳歌了戰鬥在一線的英雄們甘於奉獻、奮勇擔當的精神,展現了全區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讓美麗非遺成為戰「疫」中的一股巨大力量。(文/戴桂欣 郭珊敏)
責編:張陽
31746081,.抗擊疫情 廣西非遺人在行動,.2020-03-19 09:14:16,.204341,.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