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窮人可真慘,不但要忍受物質上的貧瘠,周圍人的冷眼,還要被貼標籤,「看,你這麼窮,就是因為你的窮人思維」。
或許有「窮人思維」,比如「吝嗇、目光短淺、懶於思考」,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
為什麼他會「吝嗇和目光短淺呢?」。
因為窮呀,當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你還窮大方,那不是死得更快嘛,必須把貧乏的資金聚焦於關鍵性的生存性消費,而大大壓縮其他非生存性消費。
為什麼他「不善於思考」?
因為思考本身就需要相當的技巧、充足的高質量的信息,而他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周圍的人群,所接觸的信息,以及生活的壓力,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和機會讓他去進行「戰略性思考」。
經常有人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話真沒錯。但問題是,當條件和資源、能力都不具備的時候,你如何讓他「戰略性思考」,就類似於你拼命朝一個小孩子吼道,「你怎麼這麼沒用啊,100斤都舉不起來」,卻不知道,40斤都已經耗光了他全身力氣,完了你還在一旁煞有其事地說道,「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怎麼這麼笨吶,這麼沒用!」。
如果你非要我說「窮人思維」,嗯,我也可以給你提煉幾點:
1.過度的「節約」如果你沒有窮過,你是很難真正想像窮人的生活,體驗窮人的感受。我一個朋友的親戚,爺爺輩的那種,打小就很窮,窮到什麼程度呢?
他家住偏遠的鎮裡頭,有一次,他去縣裡頭醫院割痔瘡還是啥子(拖了好久實在好不了了才去),手術完了之後你猜他怎麼著?
走路回家!
沒有公交車嘛,必須打三輪,三輪車回家估計要好大幾塊。
他捨不得,然後就直接走回家了。
回到家發現,傷口都開裂了,屁股都是血。你可能不信,連我開始也不信,可這真不是瞎編的。當然,這種是「奇葩」,恐怕未必多見。
但生活中,因為窮,所以我們只能應付日常開支,沒法去合理的消費和投資,包括對自身教育和人力資本的投資。
捉襟見肘的生活和預算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沒法進行自我投資和學習,我們耗費了大量的心智努力在各種瑣碎無常卻又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的事情上,這又反過來限制我們的長遠發展。
你看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斤斤計較的窮人真的是很難翻身,消耗的意志力和判斷力過多就很難在其他有價值的事情上費心。
個人觀點,節約是必要的,但務必要騰出一些時間和金錢在自我的教育和投資上,否則,為過多瑣碎的事情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只會讓自己在窮困裡越陷越深,直至無法自拔。
推薦書籍:《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有時間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2.吝嗇卻又好攀比、愛面子大多數窮人骨子裡是吝嗇的,因為生活經歷、經濟條件和父母的影響。
他們不願意為有價值的服務支付費用,尤其喜歡廉價的甚至是免費的,哪怕這些會讓他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價。
可是他們卻又是好攀比的,愛面子的。
他們會為面子犧牲很多,哪怕是一項決策,明顯A是理智的,對自己有好處的,但容易讓人笑話,所以他們會選B,僅僅是因為面子問題,哪怕選B其實對自己是很不利的。
因為窮人身邊大多是窮人,也很少關注有價值的重大事情,所以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家長裡短,你家兒子我家女兒的,各自攀比,尤其是農村裡和小城鎮。
好攀比、愛面子,過於看重他人的態度和看法,影響了自己的明智抉擇,甚至阻擋了前進的、通往富裕的道路。
3.不愛錢,甚至鄙視金錢熱愛金錢並不是錯,相反,是一種美德。
沒錯,是美德!(再強調一遍)
對金錢發自內心的熱愛,有這種驅動,想方設法去發現商機、努力掙錢,才是富人的思維和特質。
可窮人不那麼認為。
他們大多沒有熱愛錢。
他們也知道錢的重要性,可是只有在十分缺錢的那一瞬間意識到,過後就忘了,甚至還自我安慰,不要那麼勢利,有錢不一定幸福,做人要知足常樂,然後又跑去看國產電視劇了。
可是,要我說,有錢不一定幸福,可沒錢肯定不幸福。
有人可能會說,窮人怎麼可能不愛錢嘛,他們可愛錢了。
不,那不是熱愛錢,而是貪圖錢。
熱愛是去了解、研究、分析,並想方設法去努力擁有它;貪圖是,不思考、不行動就想憑空佔有。二者有區別,好好體味一下。
熱愛並利用金錢,才是該有的、正確的金錢意識和態度,而不是鄙視金錢,自以為清高不凡。
你鄙視金錢,錢也會鄙視你,最終你就沒法擁有它。
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貧困。
否則,就喝一輩子的雞湯吧。
4.思維定勢、自我限制以前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轉一條帖子:你同學都身價上億了 你還在糾結早晨幾點能起床
呵呵,看到我就想笑,這雞血打得,好像你早起就能身價過億似的。
勤勞致富是最大的笑話!個中邏輯沒那麼簡單。
動不動就拿王健林的日程表說事,還用來證明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觀點也是醉了。不錯,人家王健林是勤勞,成功的人也確實多半是勤勞的,可勤勞就能致富嘛?!
以收入來衡量,簡單分為上中下三層次的話,可以這樣敘述:
上:佔據權力中心位置(資源分配)或靠近它的,或者統籌整合資源(國企高管、大企業主);中: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比如比較厲害的IT人員、工程師、註冊會計師、職業經理人等;下:體力勞動者、體制外低端技術含量工作從業者。我沒有任何歧視,只是分析現象。如果不突破層級的限制,只是在同一個層次晃悠,你再怎麼勤勞、努力,其實都不會有大的改進和提升。比如,一個餐館服務員,再勤勞也沒啥用,加班加點也是枉然,生活還是捉襟見肘。再比如,一個職業經理人,換到另一個公司做經理,一般也很難有大的突破。
所以,插句題外話,職業發展中通常有三個階段會令人困惑:一是剛畢業求職時(不知道往哪走),二是工作前幾年(都是打雜),三是中年經理層(瓶頸難突破)。
這個話題,此處略去不談。
5.傳統保守、怕擔風險窮人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穩定的、沒有風險的工作。
他們大多是傳統保守的、怕擔風險的,哪怕是很小的風險。
他們很少去考慮挑戰與成長、發展空間和長遠,他們更看重的是現在,是目前,是穩定、是安全。
比如我,找工作或跳槽的時候考慮的是:這一份工作對我的學習和成長有多大幫助,對我找下一份工作有沒有好處。
而我媽,在我之前跳槽的時候,她嘮叨的是:「這麼穩定的工作,你幹嘛還要跳槽?」非常不理解。
好在我是個不怎麼受人左右的人,再加上我又是做培訓的,最終還是憑藉我的三寸不爛成功把她說服了。
大多數窮人,缺乏勇氣、思維定勢,所以不敢跳出那個看似安全的小圈子,最終只能原地踏步。等到年老的時候,就算想走出去也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6.受害者心態和偏激思考他們老覺得富人就是為富不仁的,老闆就是壓榨剝削你的(雖然確實是部分事實)。
他們痛恨社會和體制,卻不去從自我身上進行反思和改進。(我也認為社會和體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他們要的公平其實是:社會應該公平的,而我應該享受更多的公平。
他們只從自己的愛好、願望和判斷出發,事情稍有不如意就很容易有憤怒、怨恨、委屈等負面情緒。
我以前一個同事,自己條件也欠佳,不管是長相還是性格能力,卻特別喜歡對女人品頭論足,完了見到一個美女就去追,當然,結局是屢屢被拒,他經常給我說女人都是功利的、虛榮的、貪財的,我只是靜靜地聽著,也不說什麼。
可是為什麼我身邊的女孩子我就不覺得呢,我家庭條件也不怎麼好,我那時候收入也少,不過我咋覺得喜歡我的女孩子並不是看上我的錢呢(我好不要臉,哈哈)我有時候把自己站在一個女孩子的立場來分析,發現如果我是女孩子我也會拒絕他。
第一,工作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抽菸、酗酒、打麻將;第二,大男子主義,思想和觀點還偏激;第三,人也不帥,也沒覺得多有思想。看嘛,我根本就沒有考慮你的家庭和暫時的收入。對於這些受害人心態和思想偏激的,老實說,我最開始的時候會同情或安慰之類的,久而久之,我只想遠離。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幹嘛要天天讓一個人的委屈和抱怨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不值當!
社會很顯然並不美好,人也無疑沒那麼高尚。但是,我覺得大多數人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沒有惡意的,不會想著一看見你就欺負你、噁心你。
在我看來,人和人本質上並沒有多大差距,最根本的屬性「趨利避害」一直都存在,都是有「自私」的一面。當所有人都厭煩你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你的「奇葩」冒犯了所有人的利益。
倘若你的生活和工作不如人意,生活暫時貧困,我覺得一定要擺脫這種受害人心態和偏激情緒。很少有人會從一開始就故意陷害你或和你作對,最重要真的是認清社會,認識自己,反思並加以改進,否則,在思維的泥淖裡,你永遠都無法逃離。
至於「富人思維」,我覺得和「窮人」與「中產」對比著來看吧。
窮人基本上是靠加班加點、出賣勞動力來獲得「加法上」的收入;中產更多的是依靠知識技能提升和職場打怪升級來獲得「乘法上」的收入提升,這個收入來源於僱主;富人則偏向於依靠打造一套「自來水」系統,藉助於一整套運營模式,以及僱傭他人來獲得「指數級」的收入提升,這個收入來源於市場上的無數人;窮人家孩子出身,沒能考上大學,沒有頭腦和野心,可能就是第一種了;一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公司,大概率算是第二種吧;娛樂明星、體育賽道、投資、創業都是第三種。
為何不同的人會走向不同的軌道和賽場,這中間絕非「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那樣簡單。
實際上,我認為我們可能是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並不是「窮人思維」導致一個人窮,而是一個人窮,所以慢慢就有了「窮人思維」;
也不一定是「富人思維」導致了一個人富,而是一個人富,有更多地資本,所以思維和行動上具備了所謂的「富人思維」的特質。
不信是吧。
如果你現在是中產,我把你的學歷、文憑、知識、技能和現有資產全部剝奪,讓你從零開始,很快你可能就會發現你有了「窮人思維」;又或者現在一個富人,把它所謂的「富人思維」全部訣竅告訴你,我不信你就能從此翻身逆襲變的富裕。
如果說非要探究窮人和富人有什麼差別,是什麼因素導致雙方的差異。
我覺得一定是多方面的,有時代背景和機遇、有性格特質和稟賦差異,有家庭背景和從小薰陶,更有關係資源和資本資金……所有這些可能都比所謂的「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發揮著更大影響。
關注思維燈泡,多漲些知識,少走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