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一個讓你流連忘返的地方
這裡不僅有壯闊的自然美景
有厚重的人文之美
而在美食的恣意江湖
巫山風味世代推陳出新
每一種味道背後
都蘊藏著巫山人的生活智慧
簡簡單單就可以讓味蕾直達心頭的幸福
來看看巫山特色美食
你吃過幾樣?
巫山烤魚:時光沉澱的味道
漢水波浪遠,巫山雲雨飛。6000年前,擇水而居的大溪先民,摸到了熟練捕魚的門道,總結提煉出吃魚的步驟和技巧,他們一起結網、抓捕,相對分工又緊密協作,萌發並創建了初級形態的社會。更耐人尋味的是,每次捕魚豐收,大溪人手拎魚串歡呼吟唱,情不自禁的跳躍律動,觸碰到打開詩歌、音樂和舞蹈之門的開關,成為漢字「舞」的質樸造型。勤勞智慧的巴人和「魚」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一種說法,現代的「巴」就是早期「魚」的別音和音變,巴人就是捕魚之人的暱稱。
在本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巫山小三峽發現巴人遺蹟13餘處。巴人手中擁有得天獨厚和無比珍貴的食鹽,他們逐水而居,捕魚技術高超,魚與鹽的結合,修改了烤魚的技術說明書和美食導覽圖。隨著巫山地區的政治、經濟等地位的上升,對外交流日益頻繁。烤魚技術得到全面升華和快速推廣,花椒、生薑、茴香、桂皮以及蔥、蒜等芳香和調味植物,在去腥解毒,增進食慾,烘託清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鐵器的成熟,尤其是在廚具中大量運用,孵化了醬、滷、燉、煮、煎等烹飪方法,推動著純粹以燒和烤為主要特點的烤魚技術不斷創新。本地首創有蓋土陶罈子的出現,改變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製作和儲存方法。簡易時尚的泡菜迅速進入千家萬戶,直接為烤魚的輔料注入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飲食趣味。
巫山烤魚萌生於洪荒時代,發軔於大溪文化,崛起於巴人部落,成熟於秦漢之際,蜚聲於大江南北,傳承與街頭巷陌,千百年來,因其工藝繁複,選料考究,一直是大戶人家和尋常百姓的桌上珍饈,成為巫山社交禮儀和餐飲美食的代表。
隨著物質條件的日益豐富,巫山人走出三峽,揮灑青春,聽慣了船工號子,看慣了船上白帆的巫峽兒女,思念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懷念著家鄉的五穀百味,巫山烤魚就成為鄉愁的解藥,也成為徵戰商場結交朋友的「定海神針」。漸漸地,敏銳的巫山人捕捉到這道美食攻城拔寨的能力勢不可擋,融合醃、烤、燻等多種烹飪工藝,結合重慶火鍋的用料精華,採用50多種草藥及調料調製出麻辣烤魚、醬香烤魚、泡椒味烤魚、蔥香烤魚、香辣味烤魚、廟黨烤魚等,共十餘種口味,適合東西南北各方口味。
巫山烤魚既是佐飯拌酒、口味奇絕的情懷小吃,又是層次豐富、吉祥溫馨的標準大菜,很快巫山烤魚名聲鵲起,各種以巫山烤魚命名的店鋪如雨後春筍林立大江南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以巫山烤魚命名的門店約1.3萬家,並設計了統一標識、統一店鋪牌匾,建立了「網際網路 雲平臺」全國烤魚智能零售模式,進一步打響「巫山烤魚」品牌。
巫山梨膏:歲月傳承的味道
長江浩瀚,孕育了華夏五千年文明;文明璀璨,巫山梨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堅守在大江沿岸。
巫山自古盛產香酥梨、鴨蛋梨、棠梨、秤砣梨等,品種豐富,質量優良,歷史上素有「梨鄉」之稱。南宋大詩人陸遊《入蜀記》記載:「二十五日,晡後,至大溪口泊舟,出美梨,大如升。」
民國時期,逢大年梨子豐收,由於交通有限,致使大批鮮梨腐爛。經銷水果的店家為保信譽,減少梨農及自身損失,便採用土法慢工熬製,原生態食材,原汁原味,綠色天然,色澤清涼如琥珀,梨香濃鬱,口感甜而不膩,潤燥養肺。由於口感香甜,止咳化痰潤肺功效顯著,男女老少皆宜,當時的梨膏十分暢銷,並遠銷至宜昌、武漢等地。
近幾十年來,巫山卻差點失傳了這門手藝。好在巫山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嗣紅查閱縣誌、歷代名人有關巫山梨詩句、在典籍中尋找巫山梨膏的蛛絲馬跡、在民間尋找梨膏製作技藝人物……對梨膏了解漸深的陳嗣紅隨即拜師,開始學習梨膏熬製技藝。
為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食療需求,在傳統梨膏糖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健康理念,進一步深化傳統工序,用功夫慢火熬製。成品川貝梨膏香味誘惑,甜而不膩,更有美容養顏、潤燥止咳等功效,讓梨膏通過長江水路走出巫山,惠及各地人群。巫山梨膏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翡翠涼粉:綠葉的傳奇蛻變
戀一種美食,愛一座小城。在巫山,有一種味道常常縈繞舌尖,讓人吃過便不再忘卻。它,便是才下舌尖、又上心頭的翡翠涼粉。
翡翠涼粉是蘊育在長江兩岸的神奇美味,一種地道的巫山美食。採用生長在巫山海拔500米的一種名為「臭黃荊」(又名「豆腐柴」)的純野生草本植物製作而成。冷卻後的涼粉碧綠如翡翠般純淨,手感光滑而富有彈性,透著一份沉靜和清幽,是夏季消暑必不可少的傳統小吃。
關於一道美食來歷,總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翡翠涼粉也不例外。相傳,當年大禹在三峽治水期間,妖孽作怪,天氣酷熱,百姓飢餓,痛苦難當。天帝、王母之二十三女瑤姬———巫山女神,授天書於大禹疏通三峽,懲治妖孽,並點化百姓,採山間奇葉———臭黃荊葉,取汁做成涼粉,晶瑩透亮,且飲且食。治水隊伍和百姓食之,精神大振,迅速疏通了三峽。從此,碧色涼粉便在巫山代代相傳,成為人們消暑的特色小吃。因其色如翡翠,故名「翡翠涼粉」。
2010年,翡翠涼粉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舌尖上的中國》曾對此專門進行過報導。
巫山廟黨 感受品臻
巫山山清水秀,縣內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沒有汙染,其獨特的氣候條件資源十分適合黨參生長。
巫山廟黨」屬川黨參,亦名單枝黨,生長在重慶市巫山縣海拔1500米的深山叢林之中,因產於巫山縣廟宇鎮,故稱「廟黨」。2010年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屬巫山獨有藥食兩用品種。
廟黨位列「中國四大黨參」之首,《中國藥典(1995版)》記載:「黨參味甘,功能是補中氣不足,潤肺止咳,尤以巫山廟宇黨參最佳」。素有「三峽最美是巫山,黨參最好是廟黨」的美譽。
巫山廟黨以其「皮細肉白、參氣濃烈、肉實皮軟、味香醇厚、嚼之化渣」而著稱,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胺基酸總量及鉀元素含量在全國各類黨參中最高。具有補氣益血、潤肺生津、壯元陽、利心腎、降血壓、增強抵抗力等功能,常服有健步輕身、延年益壽之效。
目前,全縣廟黨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其中年採收面積1萬畝,年產量超過0.3萬噸,產值超過1.5億元。先後榮獲「中國廟黨之鄉」、「國家黨參種植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川黨參高效優質種植及產地初加工技術集成示範推廣基地」、「中國優質道地中藥材十佳規範化種植基地」、「 國家地理標誌商標」等榮譽認證。隨著「巫山廟黨」的美譽度不斷提高,已成為巫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中藥材,逐漸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
巫山好禮 橙信八方
「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大詩人杜甫筆下的「巫山戀橙」,令人垂涎欲滴。巫山戀橙生長在三峽庫區長江沿岸,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峽江沃土滋養了「巫山戀橙」的 非凡品質。
巫山是典型的三峽河谷生態氣候,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三峽河谷的長日照、金錢難買的中等空氣相對溼度、晝熱夜冷的斜坡逆溫層、富含磷鉀鈣的土地等特徵,讓生長在這裡的「巫山戀橙」色澤飽滿、汁水豐盈、肉質細嫩、口感似蜜,是國家地理標誌註冊商標保護產品。長期食用補充人體營養,促進新陳代謝,清熱潤肺,是老少皆宜,饋贈親友之佳品。
我縣以長江、大寧河和官渡河流域為重點,在海拔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帶,基本形成了南北相連、東西貫通的南邊官渡河流域、北邊大寧河流域、中間長江流域三個柑橘產業帶。目前,全縣柑橘種植總面積達到18萬畝,2019年柑橘產量達到8.9萬噸,其中紐荷爾種植面積8.5萬畝,產量5.1萬噸,W默科特5.1萬畝,產量1.5萬噸,柑橘產值4.5億元。形成了從11月至次年5月都有優質鮮食柑橘上市的產品梯次供給格局。
同時,巫山戀橙將逐步承載更豐富的鄉土文化、人文情懷、價值元素,將巫山這個風景迤邐的秀美之地與柑橘這個酸甜可口的生態之果深度融合,讓產品真正貼上地域的標籤。
(記者 向海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