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某野外駐訓地,氣溫驟降,第80集團軍某旅營戰術考核如火如荼進行中。
「連指揮所被炸,指導員『陣亡』!」清晨,防化營按照計劃向預定地域實施機動。到達後,該營四連指揮所剛開設好就被「敵」炸掉,指揮所內所有人員「陣亡」。
仗剛開打就損兵折將,四連的遭遇並非意外。
此次營戰術考核,該旅通過模擬實戰環境、實地臨機導調、組織實兵對抗,全方位檢驗官兵的遂行任務能力。考核中,官兵要面對的不僅有來自地面的威脅,還有來自空中的威脅。
當防化營機動到達預定地域後,一個黑影也隨之升空,車輛偽裝得好不好、人員隱蔽及時不及時等情況,全處在「敵」無人機的監控之下。
其實,四連開設指揮所時,已按照防偵察要求,使用制式偽裝網進行了遮障處理。但因開設位置附近缺少可利用的自然植被和地形,「敵」無人機在低空偵察中,發現一處較為突兀的「小山包」,從而確定了打擊目標。
四連指揮所全員「陣亡」,但該營的人員損失還沒結束。三連接到空中偵察報告後,組織官兵迅速隱蔽。放眼望去難見一人,卻沒逃過「敵」無人機的「眼睛」:有的官兵在發現空中偵察後,立即就地臥倒,未利用地形地物進行自然偽裝;有的戰士雖選擇了具有隱蔽物的地點,但周圍環境與作訓服顏色差異較大……
接連因為偽裝失敗造成人員「傷亡」,營長梁力力眉頭緊皺。他意識到,雖然平時組織官兵使用制式器材進行了偽裝訓練,還專門對偽裝方法作了規範,但從未對實際偽裝效果進行檢驗。此次考核,這一短板暴露無遺。
考核結束,防化營黨委組織復盤檢討。在分析完三連、四連失利的原因後,梁力力提出了兩個問題:「我們進行偽裝的目的是什麼?防偵察到底在防什麼?」
問題一拋出,在場的營連主官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現在的偵察手段一直在更新換代,如果我們使用的隱蔽偽裝方法一成不變,面對高技術偵察手段,我們該如何應對是必須要思考解決的問題。」
「制式偽裝器材固然功能性很強,配發的偽裝網也具有防光學、紅外和雷達的效果,但偽裝網不是萬能網。」
「可見光、微光、紅外、雷達等偵察手段齊上陣,偵察範圍已擴大到陸海空天電網等多維空間,我們要防的是多維立體的偵察,這是我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
……
營戰術考核告一段落,但它帶給防化營官兵的思想衝擊還在繼續,改變也由此生發。據悉,該營正在對今後防偵察訓練的開展、隱蔽偽裝效果的檢驗等進行研究論證,並制訂針對性整改措施。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徐夢林 汪本蕾 徐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