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性害羞」究竟是什麼?

2020-12-14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社會生活的很多場景中,緊張情緒都會影響我們。比如面臨某種從未經歷過的場景時,或是在公眾面前展示自己時,會感到緊張。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面對未經歷過的事件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時,都會倍感緊張。尤其是在面對不熟悉的異性時,這種感覺更加微妙。

緊張情緒在面對異性時應運而生,這種感覺更類似害羞。害羞常常伴隨一些外在的表現,比如頻繁的小動作、眼神不自覺四處看等等。

所以,此時的緊張更多是一種情緒的集合,既包括應對不安狀況的焦慮,也包括對自己的不自信。人們更在乎自己在大眾面前的表現,害怕自己表現不佳而出醜。

這種焦慮與擔憂如果出現在年齡相仿的男女之間,表現則會更加明顯。特別是在心理年齡不成熟的青春期男女之間,對對方的看法更加在意,從而加重彼此間害羞的感覺。

「性害羞」情緒

心理學研究認為,這種由於緊張而引起的害羞會隨著不同的社會場景而發生變化。比如,心理學中「性害羞」這一概念就是指產生在異性之間害羞的感覺,這種情緒並非始終伴隨著我們。

埃裡克森認為人的成長是階段性的,年紀尚幼時,由於心理並未發展到一定階段,不懂得避免兩性間的許多尷尬,所以此時的個體不具有「性害羞」情緒。

然而,隨著頻繁參與社會化,我們的心理狀態也逐漸成熟。往往進入青春期時,便會懂得兩性有別,有意避免身體接觸等。

這個時期的個體心理急速成熟,並且不論男女都會產生體徵上的變化,對於兩性的身體有了更加透徹的認識。懵懂的愛情往往也會逐漸出現,常見於中學的少男少女間。

性教育在此時也到了關鍵階段,如果沒有進行及時的教育或引導,很有可能導致「物極必反」,這是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試圖以表面上的不在乎來應對。

當我們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一般都會對這種懵懂的情緒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性害羞」情緒會消失。

內心過於在意

即使在成年的男女之間,交往到一定程度時也會出現這種情緒,對彼此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好感。

由於對方身上散發出強大的吸引力,自己樂意與其進行頻繁互動。但同時,又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生怕出醜或者表現不佳,會在對方心中大打折扣。

所有的顧慮、擔憂、不知所措,都是因為太過在乎。心理學研究表明,面對在意的人或事時,人的參與程度就特別高,也就十分害怕失去與對方的聯繫。

反之,則參與程度就較低,對於目標的得與失也不是太在乎。在這種在意與重視中,「性害羞」情緒就長久存在。

除了自己內心在意之外,還有一種因素也有很大影響。社會互動論認為,人際間的社會交往基於個體的某些資源交換,在這種情景下,個體十分傾向於「換位思考」。

社會學家戈夫曼的著名理論擬劇論將社會互動比作一個舞臺,我們各自的表現就像在扮演角色。基於這種理論,我們可以深刻理解自己在社交時的心態,那就是在意「角色」在「舞臺」上的表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個體處於群體生活中時,其行為會受到群體的規則的約束。

對於其他群體成員尚且十分在乎,更別提十分在意的異性了。所以,這時行為上的克制與約束就會產生「性害羞」情緒。

這一情緒也有積極作用,比如男女「曖昧期」時,產生「性害羞」能夠約束彼此的言行,這也將成為兩人之間關係最好的時期。

相關焦點

  • 「性害羞」是怎麼回事?心理學有解釋,異性相吸的微妙變化
    每個人都會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讓別人笑話,要是心理年齡不成熟的青春期男女,會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他們比較在意對方的看法,所以害羞的感覺也會更明顯,這在心理學上也稱為性害羞。1、性害羞的情緒在心理學上,性害羞指的是異性之間的害羞情緒,這種情緒並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隨著不同社會場景變化的。接觸社會的時間越長,心理也會更加成熟。在剛進入青春期時,大家只是懂得男女有別,並避免身體上的接觸。
  • 《心理學與個人成長》系列:害羞會造成自我孤獨
    碩博心理撰稿人:劉剛你什麼時候會感到孤獨?是孩提時期看到父母的爭吵擔心被拋棄的時候?是上課發言被同學嘲笑、被孤立時感受到的孤獨?還是青少年時期感到沒人理解的時體會到的孤獨?又或者你第一次體會到孤獨的感受是身處青年期的迷惘的時候。
  • 心理學專業就業前景究竟如何?
    可是,我們很少獲知,現實世界裡,心理學專業的同學,畢業後究竟何去何從?今天,通過大數據,我們帶你進入現實的心理學世界。幾乎大部分選擇心理學專業的人,都有一個從事心理諮詢的初心。那麼現實和理想究竟是否有差距呢?
  • 心理學的祛魅:心理學是什麼,不是什麼?
    然而,心理學作為一門普通的專業,作為一個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學科,直至現在仍被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普通大眾並不知道真正的心理學是什麼,甚至把民間的一些「算命」、「看相」等也歸入心理學的範疇,這真是天大的誤會。相信學心理學的人都遇到過以下場景:你的同學或朋友充滿好奇地問「你的專業是什麼呢?」,你回答「心理學」,接著Ta會用充滿驚訝的語氣問出你沒法回答的一個問題,「啊!
  • 性心理學:女人對性比男人更挑剔,對性生活質量要求更高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遼寧省葫蘆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20年12月10日對2019年10月發生在葫蘆島「女子拒發生關係過失致前任身亡」事件進行了二審判決,判決女子嶽某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對於事件雙方而言,這都是一場悲劇。
  •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害羞並不可怕,社會環境才是背後最大推手
    《不再害羞》的作者是享譽世界的當代心理學大師菲利普·津巴多,他主編的普通心理學教材被譽為「比小說還好看的教科書」。長時間以來,作者一直致力於通過心理學去改變人們的生活,《不再害羞》就是作者在此願景下的有力實踐之一,全書主要通過對「害羞」這一社交焦慮現象的普及,以及具體克服的方法兩個部分來讓人們科學認識這一心理現象,並渴望通過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來達到幫助人們去克服此類心理問題。
  • 究竟用來幹什麼?美女害羞說出原因!
    究竟用來幹什麼,美女害羞說出原因相信有許多小夥伴們在穿牛仔褲的時候都看到牛仔褲後面有一塊皮標。那麼這塊皮標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用的呢?這樣也使得人們能夠輕易的分別出牛仔褲是什麼牌子的,而且也可以分辨這個牛仔褲是不是正品。所以在很多牛仔褲上有商家都大部分標註上自己品牌的logo。有一些女性小夥伴們也會用這種皮標來固定皮帶,這樣也可以防止牛仔褲滑落。有了這種皮標之後感覺牛仔褲也具有了一定的時尚感,不像我們沒有皮標的牛仔褲,那樣如此的單一。
  • 越是害羞的人,越容易看到人影,你看到什麼?
    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了什麼?
  • 心理學:究竟什麼是愛情?我們要從人類進化史中尋找答案
    作者:心理盧先生文/原創今天寫一篇番外篇,我們大家來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愛情?雖然這個話題很俗套,但這卻是一個最難回答的話題,如果嚴格來說,關於什麼是愛情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確信的答案。究竟什麼是愛情,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在眾人心中,愛情是甜蜜中的憂傷,上升到人類發展史上,有些人則認為,愛情就是人類在進化當中所演化的一種產物。也有愛情至上者認為,愛情就是人生的美好體驗,是精彩的神聖的,決定了人們戲劇的人生,給人們帶來了幸福,也給很多人帶來煩惱。那麼究竟什麼是愛情。
  • 父權制對女性的期待:性、生育、家務|心理學:現代女性如何自處
    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第二性」指的是女人?為什么女人不是第一性?為什麼男女不能做到兩性平等?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們揭示父權制社會中對女性的三大期待:性、生育和家務,並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在職場和家庭生活中女性該如何自處。
  • 心理學:選一杯你喜歡的奶茶,測出你最適合做什麼工作
    心理學:選一杯你喜歡的奶茶,測出你最適合做什麼工作 A 測試結果 A、你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不管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態度都是相當認真的,同時在處事上也能充分發揮才能。
  • 娃不愛「喊人」有心理學原因,可不是害羞沒禮貌,別因誤解傷了他
    作為幼兒園老師,跟家長們聊起孩子時,有的家長會因孩子不愛打招呼而懊惱,覺得自家孩子害羞、沒禮貌,還有的家長則會說「沒事,孩子還小,我家老大小時候也不喊,大了之後跟變了個人似的,嘴可甜啦!」還別說,我也見過這樣的例子。那麼,從小不願喊人的孩子,長大知道喊人,真的是孩子從內向轉變為外向了嗎?娃不愛「喊人」有心理學原因,可不是害羞沒禮貌,別因誤解傷了他。
  • 一直很害羞怎麼辦?別慌!我們不是生來就有口才的,尊重自己的害羞...
    根據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羞怯研究中心的調查,大約40%的人認為自己害羞。 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教授伯納多(Bernardo J. Carducci)博士說,「害羞者並不孤單,其不會覺得其他人害羞,因為害羞症者不會互相交談。害羞者沒有意識到周圍還有很多人與其一樣。」
  • 害羞、憤怒、焦慮……8幅情緒心理漫畫,哪一個戳痛了你?
    01 害羞 對害羞的人來說,無論經歷過多少次,恐怕都會周而復始,沒有提升。害羞其實是一種害怕心理: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在陽光下,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 02 強迫症
  • 「她的破碎,他的歡愉」從搭訕藝術到「性邪教」 | 本土PUA中的黑暗心理學
    你認為那是愛情,對方心裡卻全是目的,能騙什麼騙什麼,能騙多少騙多少,吃幹抹淨再摳不出你身上的價值,所有假面瞬間崩塌,什麼矢志不渝、忠貞不二、非你不可、刀山火海、謹小慎微全是演的,對你的喜歡,更是天然的表演。臨了還會讓你覺得一切的後果都是因為你的過錯,錯全在你,你看我對你這麼好,你都不珍惜,你去S吧,就這樣。
  • 有趣的心理學:吃飯總是「剩一口」,究竟是成熟的表現,還是陋習
    其實這是一種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那麼吃飯總是「剩一口」,究竟是成熟的表現,還是陋習?一直以來,我們的老祖宗便將「剩一口」的行為習慣視為一種陋習,看以下幾種有趣的說法吧,是不是小時候就開始磨耳朵了?然而,在餐桌上,你還會發現另一種人,就是即使沒吃飽、沒吃夠也還是會留下最後一口,那麼這種「剩一口」的習慣究竟是什麼心理呢?我們先從了解不同的習俗開始吧。
  • 高分值電子書同享:社交恐懼心理學 173
    作者: 黎瑞芳 出版社: 古吳軒出版社出版年: 2020-9-1評分:6.5定價: 42.0元作者簡介黎瑞芳,1976年生,廣東興寧人,畢業於韓山師範學院,目前任教於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及人際關係心理學
  • 孩子膽怯害羞?導致孩子性格靦腆害羞的原因有這些
    首先,我們應該先對「孩子害羞」這件事有正確的認識,消除一些錯誤認識。錯誤認識一:害羞=不自信。我們往往會把害羞和自卑等性格問題聯繫在一起,認為一個唯唯諾諾、扭扭捏捏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因為對自己不自信,不敢開口。
  • 心理學有什麼用?鬥膽用3點解讀這個宏大命題
    心理學從出現的那一刻起,便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心理學究竟有什麼用?從最初的心理學前輩到業餘愛好者,都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充滿了渴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很多人以為心理學很神秘,很高深,與我們普通人離的很遠。其實不然,心理學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有個成語叫「察言觀色」,這也算生活中的心理學。
  • 簡述什麼是心理學
    大家好我是緣分,今天我們說一下什麼是心理學我們有時候會看到這樣一種對話: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你看看我現在在想什麼????或者,會有另外一種想法,這個人學心理學的我跟他說話要小心不能讓他看出我在想什麼……再或者,你給我看看,我什麼時候才能發財大哥心理學不是拿來算命的啊~~~之所以會有這些誤解是因為大家對心理學了解並不深那麼心理學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