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社會生活的很多場景中,緊張情緒都會影響我們。比如面臨某種從未經歷過的場景時,或是在公眾面前展示自己時,會感到緊張。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面對未經歷過的事件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時,都會倍感緊張。尤其是在面對不熟悉的異性時,這種感覺更加微妙。
緊張情緒在面對異性時應運而生,這種感覺更類似害羞。害羞常常伴隨一些外在的表現,比如頻繁的小動作、眼神不自覺四處看等等。
所以,此時的緊張更多是一種情緒的集合,既包括應對不安狀況的焦慮,也包括對自己的不自信。人們更在乎自己在大眾面前的表現,害怕自己表現不佳而出醜。
這種焦慮與擔憂如果出現在年齡相仿的男女之間,表現則會更加明顯。特別是在心理年齡不成熟的青春期男女之間,對對方的看法更加在意,從而加重彼此間害羞的感覺。
「性害羞」情緒
心理學研究認為,這種由於緊張而引起的害羞會隨著不同的社會場景而發生變化。比如,心理學中「性害羞」這一概念就是指產生在異性之間害羞的感覺,這種情緒並非始終伴隨著我們。
埃裡克森認為人的成長是階段性的,年紀尚幼時,由於心理並未發展到一定階段,不懂得避免兩性間的許多尷尬,所以此時的個體不具有「性害羞」情緒。
然而,隨著頻繁參與社會化,我們的心理狀態也逐漸成熟。往往進入青春期時,便會懂得兩性有別,有意避免身體接觸等。
這個時期的個體心理急速成熟,並且不論男女都會產生體徵上的變化,對於兩性的身體有了更加透徹的認識。懵懂的愛情往往也會逐漸出現,常見於中學的少男少女間。
性教育在此時也到了關鍵階段,如果沒有進行及時的教育或引導,很有可能導致「物極必反」,這是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試圖以表面上的不在乎來應對。
當我們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一般都會對這種懵懂的情緒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性害羞」情緒會消失。
內心過於在意
即使在成年的男女之間,交往到一定程度時也會出現這種情緒,對彼此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好感。
由於對方身上散發出強大的吸引力,自己樂意與其進行頻繁互動。但同時,又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生怕出醜或者表現不佳,會在對方心中大打折扣。
所有的顧慮、擔憂、不知所措,都是因為太過在乎。心理學研究表明,面對在意的人或事時,人的參與程度就特別高,也就十分害怕失去與對方的聯繫。
反之,則參與程度就較低,對於目標的得與失也不是太在乎。在這種在意與重視中,「性害羞」情緒就長久存在。
除了自己內心在意之外,還有一種因素也有很大影響。社會互動論認為,人際間的社會交往基於個體的某些資源交換,在這種情景下,個體十分傾向於「換位思考」。
社會學家戈夫曼的著名理論擬劇論將社會互動比作一個舞臺,我們各自的表現就像在扮演角色。基於這種理論,我們可以深刻理解自己在社交時的心態,那就是在意「角色」在「舞臺」上的表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個體處於群體生活中時,其行為會受到群體的規則的約束。
對於其他群體成員尚且十分在乎,更別提十分在意的異性了。所以,這時行為上的克制與約束就會產生「性害羞」情緒。
這一情緒也有積極作用,比如男女「曖昧期」時,產生「性害羞」能夠約束彼此的言行,這也將成為兩人之間關係最好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