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急於擺脫小米身上的中低端標籤,但用戶還沒有準備好迎接一個高端的小米。】
出品:駝峰財經
作者:駝叔
一
小米的手機業務越做越大,但越來越像一個自卑又脆弱的暴發戶。
最近,小米一名高管因一句「得屌絲者得天下」的言論,引發了嚴重後果。
不但米粉們集體抗議,小米在微博發布道歉信息,當事人也公開道歉,並因此主動請辭。
事情發生在幾天前的11月21日,小米負責培訓的高管王嵋在2020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年會的一個論壇上表示:「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
你沒看錯,「屌絲」一詞把小米惹急了,把小米高管趕走了,米粉也生氣了。
屌絲和中低端,這是小米一直以來的標籤,也是其深入骨髓的品牌定位,現在卻成了小米急於要撕下的標籤。
明明一直高舉「性價比」的大旗,靠著做中低端手機發家,並不斷做大,現在為了進軍高端市場,就看不得別人說自己是「屌絲」,認為中低端這個詞已經不符合小米尊貴的身份了。
我才不是「屌絲」,誰說我「屌絲」,我就跟誰急!
這聽上去是不是和我們生活中一部分暴發戶的心態很像?
曾經為平民服務,和很多並不富裕的普通人成了朋友,發財後就不讓別人說自己是平民,而以名媛自居。
在日前舉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雷軍在演講中表示,小米創業以來遭遇了很多外界的「誤解」:「幹了十年,大家覺得小米還是中低端,我挺鬱悶的。」
難道做中低端手機是件丟人的事嗎?難道為中國大多數的中低端手機用戶服務不值得嗎?
難道小米一直以來做的不是中低端手機嗎?難道很多人買小米手機不是衝著性價比去的嗎?
雷軍對「中低端」這個詞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可小米早年就是智慧型手機領域「得屌絲者得天下」的最成功實踐者,雷軍本人也說過同樣的話。
比如2013年,有媒體採訪雷軍後,就以《雷軍:得屌絲者得天下,我靠紅米得屌絲》為標題進行深度報導。
文章提到,小米想要建立一個軟硬體一體的帝國,須「得天下」,而紅米手機就是雷軍「得屌絲,奪天下」的方式。
幾年前,屌絲經濟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很時髦的流行詞,「得屌絲者得天下」甚至是很多科技創業者信奉的商業定律。
這些年過去,經歷了996的米粉們為何可以接受自己是「打工人」的現實,卻認為屌絲是對自己的傷害?這到底是米粉成熟了,還是變得更脆弱了?
現在的米粉們,不會真的以為用小米手機就代表是高端用戶吧?那些追著蘋果新產品的年輕人還愛說自己是窮屌絲呢。
二
11月24日,小米集團公布了2020年第3季度業績,營收721.6億元,同比增長34.5%;經調整淨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18.9%。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最新數據,小米躋身2020年3季度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第三位。同時,小米也成為前三名中唯一逆勢大漲的手機廠商。
從財報看,儘管受疫情影響,但小米業績表現不錯,在中低端市場的努力也很有成效,其進軍高端市場的渴求也令人期待,但為何在高端轉型上顯得如此迫不及待和近乎瘋狂呢?
最重要的是,你要人家說你是做高端手機的,你得拿出高端的真材實料:技術水平,研發投入,產品質量,一樣都不能少。
為了論證小米到底是不是中低端手機的代表,《駝峰財經》利用兩個周末時間,問了一大圈身邊的朋友,以及群裡的網友。
雖然調查樣本不夠豐富,調查方式也不太正式,但反饋很真實,也極有說服力。
因為這些人中,有公司白領,也在車間藍領;有城市年輕人,也有農村中年人;有學生,也有中青年「打工人」;有創業公司高管,也有上市公司中高層管理者。
《駝峰財經》對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初步整理後,初略結論如下:
90%的受訪人沒用過小米手機,這些人中大部分表示暫時不會考慮用小米手機,極個別認為可能會給家人推薦使用小米。
10%的人曾經用過小米不同型號的手機,有的正在用小米手機,但堅持一直用小米手機很多年的用戶沒有一個。
在這部分用過小米手機的人中,多數都有共同的經歷,就是手頭一旦寬裕些,就換了其他品牌手機。
部分人認為,小米手機性價比可以,但就是中低端品牌,適合年輕人或家裡的老年人用。
問及小米推出的高端手機,受訪的人中,沒人用過,也沒有人表示願意購買其高端產品。
很遺憾,雷軍急於擺脫小米身上的中低端標籤,但用戶還沒有準備好迎接一個高端的小米。
事實上,筆者和家人早前也用過幾款小米手機,包括紅米,最真實的體會就是,小米性價比不錯,但質量也只值這個價格。
就在寫稿的此刻,還忍不住看一眼在書櫃一格中堆放著的一摞廢舊的手機「屍體」,那裡是家人過去用壞的手機,有蘋果,有華為,有榮耀,也有小米。
它們中大部分都是用到油盡燈枯,也算是壽終正寢,但幾個小米手機幾乎都是用到崩潰,沒能善終。
當然,這種小範圍的非正式調查說服力不夠充足,那接下來就看看小米的並不高端的現實吧。
三
小米進軍高端的一個重要節點是2019年1月,小米將紅米獨立拆分,由其主攻電商市場和性價比,小米品牌轉向高端。
2019年的小米9便試探性地將價格提高至3000元檔。2020年2月,雷軍對著空蕩蕩的臺下演講兩小時,發布了他「夢想打造的高端旗艦手機」小米10,向高端市場邁出了重要一步,而且小米10還直接推出了超前的5G版。
小米10系列也正式帶領小米進入了智慧型手機「4000元以上俱樂部」。
在小米10之後推出的小米至尊紀念版,價格更是大幅升至6999元。加上賣9999元的小米電視,在雷軍看來,「都很受歡迎」。
雷軍認為,要解決大眾對小米定位中低端的誤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大家理解的高端手機,就是賣得貴,小米產品只有在貴的價格立住了,才能得到認可」。
在《駝峰財經》看來,要說影響小米企業形象的話,雷軍這句話才是真的影響小米形象了。
難道小米對進軍高端的理解就是賣貴的產品,沒有別的戰略了嗎?
把向高端轉型說得這麼簡單直白,不怕人家說小米的高端戰略太過現實和直接,太過單薄和膚淺嗎?
細細品讀,雷軍這句話比王嵋「得屌絲者得天下」的言論,對小米的負面影響大多了。
現在,小米真的進入高端市場了嗎?
雖然小米喊了一年「All in 5G」的口號,但在小米的業績排行榜上,排在前邊的都是4G手機。
今年三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售價為1022.3元,與上一季度的1116.3元相比,有所下降了,也低於第一季度的1038元。
海外市場的情況同樣如此,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也在下降。根據財報顯示,海外市場佔到小米今年第三季度總營收一半,但境外市場小米的平均售價也同比下降了1.5%,其中Redmi 9系列的機型,成為了更受歡迎的產品。
也就是說,對於海外市場的用戶而言,主打性價比的紅米手機也更受歡迎。
11月26日,紅米新機Note 9系列發布。根據Canalys的數據,第三季度紅米Note8系列3個月銷量破千萬,累計銷量達到了4000萬。
而在小米上半年6400萬臺的出貨量中,紅米Note 8和Pro版加起來幾乎佔了三分之一。
有數據顯示,小米高端手機(600美元及以上)的銷量只有140萬部,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僅為2%。這說明支撐小米手機高速增長的,依舊是中低端市場。
除了手機,小米在平板方面表現也很遜色。
根據IDC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9月底,全球平板市場佔有率前五分別是蘋果、三星、亞馬遜、華為、聯想。
自2019-年以來,華為推出了十多款平板產品,以至於其2020年的平板市場佔有率上升至國內第一。但小米沒啥動靜,2019年並未推出平板新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下跌10%。
事實上,小米除了曾推出過反響不錯的平板1外,後面推出的小米平板2、3、4都很平庸,用戶體驗並不好。
現在,不少人甚至以為小米已放棄平板業務。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米可以不重視平板業務。但業內普遍認為,沒有平板的產品生態是不完整的,在沒有其餘智能產品可以代替的情況下,平板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四
進軍高端市場不能只靠提升價格,還要有高端的技術研發,以保證產品的質量,這方面小米並沒有優勢。
作為小米高端機的小米10發布後,也曾持續遭到用戶質疑。
有網友在微博上總結了一系列問題反饋,這些問題涉及小米的品控問題,前置攝像頭存在黑點、黑屏、閃屏以及屏幕混用、1億像素拍照放大後不清晰、5G斷網等。
而《駝峰財經》諮詢過程中,就有一位用過小米的用戶表示,放棄小米手機的原因就是質量問題,「用了不到一年就崩潰」。
質量背後就是技術研發實力,其實這才是進軍高端市場的關鍵。很顯然,小米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點,其手機產品的核心晶片、屏幕、攝像頭等,都需要從外面採購。
雖然小米10在相機模組參數上追平了華為,但其晶片和AI算法上的能力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可。比如小米自研的手機晶片曾令人期待,但是松果晶片在2017年發布了第一代之後就沒有後續了。
當然,華為核心的麒麟晶片也依靠臺積電等代工完成,但它自研設計晶片已深入人心,令業界嘆服。
《駝峰財經》注意到,小米的研發投入也有限。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的研發總投入為62億元,佔營收的比例不到4%。
這個比例有點拿不出手,很想知道,小米「2020年完成百億元研發費用投入」的承諾會兌現嗎?
小米2019年的研發投入也不過75億元,這跟華為無法相提並論,即使和其他中低端手機同行比,也很少。
比如OPPO就曾表示,2019年投入100億元研發費用,自2020年起三年內將持續投入500億元用於研發。
另一方面,小米這些年能在中低端市場衝出來,除了靠一直以來的性價比,就是靠其深入人心的營銷策略。
雷軍本人就是營銷的特級KOL,非常擅長宣傳,也一直在賣力地推廣,其餘很多小米高管也都是營銷人才。
所以,小米要想撕掉中低端標籤,僅靠提高產品售價遠遠不夠,甚至會失去一些忠心跟隨的米粉,加大技術研發,提升產品質量,才對得起不斷提高的價格。
對小米而言,什麼時候從一家營銷至上的公司,變成一家技術研發至上的公司,什麼時候就成功進軍高端市場了。
到那時候,小米想說自己是屌絲,外界和用戶也不信吶!
所以,中低端真的是對小米的誤解嗎?
如果是誤解,那這個誤解也太深了。
—END—
駝峰財經
穿透資本迷霧 洞察財經脈絡
解讀商業品牌 關注財富投資
微信ID:tuofeng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