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40年代,關於作業療法的書籍中大部分都以某種形式介紹了園藝療藝操作。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後,在美國,花園療法( Garden Therapy)作為不同類型的療法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20世紀40年代中期,為了看護退伍軍人而建立醫院時,引進了作業療法師和具有花木栽培技術的園藝俱樂部的志願者。參與了醫院的園林綠化設計的 Rhea Mccandliss於1946年為患者建立了園藝培訓班。
Rhea Mccandliss於1949年受位於堪薩斯州Topeka的州立醫院內的K.Menninger博士的邀請,開設了園藝項目,一直工作到1953年。之後,作為園藝療法師於1958年加入了Menninger財團,之後的13年裡,一直為患者開發項目。1968年開始調查和研究是否擴大在醫院內使用的植物的項目、需要什麼樣的專家,並明確了熟練的園藝療法師以及對該領域有興趣的人們需要進行信息交換。
另一位先鋒者是精神科社會工作者及作業療法師 Alice Burlingame。1950年她開發出了作為療法的園藝所使用的工具,並進行了演示,發表了論文。尤其是1950年,她與密西根州立大學的Donald Watson 成立了首個園藝療法相關的研究會,探尋在各個醫院中廣泛進行工作的志願者進行園藝活動的精神意義。她還與作業療法師Eleanor Mccurdy(密西根州立龐蒂克醫院)共同制訂了首個被稱為園藝療法的項目。
另外,志願者以及美國庭園療法協會會員,開展了植物、花卉、園林等各種各樣的園藝療法項目,儘量讓退伍軍人參加,從而使園藝療法產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55年,密西根州立大學首次在此領域授予學士學位;4年後的1959年,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的康復醫學研究所,為了給腦血管疾病、工傷事故、骨髓損害的後遺症患者治療,專門開設了進行園藝療法的溫室——康復機構,並於1991年春,新設立了370平米的室外治療花園。
1960年, Burlingame與 Watson合著了該領域內的首本教科書《藉助於園藝的療法》園藝療法為需要身心治療的患者開創了治療新局面。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設立園藝療法講座。1971年,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生院20位教授聚集在馬裡蘭州Upper Marlboro酒店,組成美國園藝治療康復協會,園藝療法迎來了其成長期。
1972年,此組織會員人數達到335人,並且迅速擴展到美國的其他40個州以及加拿大、英國等地。此NCTRH,就是現在美國園藝療法協會的前身。他們確立了治療的資格認證審核方法,有自己的出版社,每年舉行年會,事業蓬勃發展。此外,為了響應「協會僱用殘疾人"計劃,他們還僱用接受過職業培訓的殘疾人進行工作。
NCTRH於1987年改名為AHTA並沿用至今。另外,還從事促進殘疾人就業、促進項目開發、對相關團體進行資金援助等活動。
另一方面,在歐洲大陸普及園藝療法還需要一段時間。1978 年,英國園藝療法協會( H. T. )誕生,歐洲終於取得了園藝療法的市民權。此協會以振興「治療康復、職業培訓、患者休閒的園藝、農業、花園」為目標,活動範圍涉及整個歐洲以及第三世界國家。其工作是在醫院、康復中心組織和召開學習會、研究會;給有意向召開學習會、研究會的團體進行相關指導;進行調查研究活動;與對園藝療法感興趣的個人和團體進行交流活動等。並且從1979年開始,出版內部雜誌《生長點》,給社會各界提供相關信息。
這樣,治療的患者除了精神病患者之外,視覺障礙者、運動障礙者、老年人、囚犯、吸毒病人等也開始加人被治療的行列,其治療對象的範圍正在逐步擴大。
現在,在康復計劃中採用園藝療法的世界機構主要有以下4個:
綜上所述,園藝療法利用植物、花園、園林,對人的身心均具有治療效果,並作為治療、康復、職業訓練的一種方法,在醫學上廣泛應用。
關於障礙者在社會的生存問題,1959年,丹麥產生的重要觀念在國際上對其後的障礙者福利方式起了決定性的規範作用。即將1951—1952年創立「精神障礙者家屬運動會」提倡的「正常化」下繼續去。正常化是指:從19世紀中期開始的動協會」年輕人或其他障礙對病患者的隔離,對監護主義的疑問與批判,認為「不管是老年人,共同參與生活的社會者,都應該作為單獨的人類個體進行正常生活,只有人類共同生活,共同參與才是正常的社會。」 (日本自由國民社,1981)。
這個觀念,於20世紀60年代得到了北歐各國,以及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支持。日本在70年代也開始關注此問題,並於國際障礙者年—1981年通過,最終確立下來。
此理念的廣泛傳播,給社會帶來了各種變化:養老院開始公寓化,重視社團服務,擴大地區福利,醫療、教育與福利統合化等。在園藝療法領域,也開始了「創造屬於大家的園林與花園」的思想,發展形勢方興未艾。
還有一種是從慈善因素考慮的。在英國,熱愛園林的中產階級們,將自己的私人園林向普通人開放,和普通人分享與植物及園林空間接觸的愉悅效果。到了20世紀60年代,類似的開放式園林或公園已經發展到坐輪椅的身體障礙者也可自由出入;對於視覺障礙者,則建造了「芳香庭園」,讓他們也能樂在其中。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在個人園林或公園中都只是為觀察植物,追求寧靜,以及可以舒適休息,尋求夢想而來,其喜悅感屬於被動獲得。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人們開始傾向於自己營造園林,自己打理花園,在這一過程中主動獲得愉悅感。由此,園藝技術日趨大眾化。
此外,隨著閒暇時間增多,希望自己建造園林、學習園林技術的障礙者及普通市民也增多,相應地,園藝、花園愛好者組織、網站、協會也相繼產生,園藝變為一項大眾化的有益的休閒活動。
20世紀70年代,園藝療法協會大量創立;與此同時,障礙者的社會立場改善活動也在積極進行。
進入80年代,園藝、園林的社會意義進一步加深,人們開始熱衷於研究園藝對人類幸福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國際專家進行廣泛信息交流,讓研究能進一步深入。這種熱潮至今仍然持續著。1994年8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第24屆國際園藝學會議(IHC)中,討論主題有「豐富的人類生活」、「文化的發展」和「園藝創造舒適環境"等,這些都涉及園藝療法話題。 內容持續更新ing,請保持期待和關注哦.(文章部分內容摘自園藝療法概論)
本文編輯:董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