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為較常用中藥。始載《開寶本草》。
別名:真珠。
來源:本品有海水產和淡水產兩種。又分為天然產品和人工養殖。海水產品為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真珠貝和珠母貝體內病態的產物,淡水產品為蚌科動物褐紋冠蚌或同科其它雙殼類動物貝體內病態的產物。這幾種蚌貝在生活過程中偶然有細微的砂粒或其他硬質的微小生物,進入蚌貝殼內的外套膜中,因感不適(如塵砂迷眼),遂分泌真珠質(形成外殼的有光物質)包裹進入殼內的異物(核心)形成珍珠層,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數年),珠層逐漸加厚,珍珠也就逐漸增大,珠民深入水底撈取較大的蚌貝剝殼尋珠,即天然珍珠。
當人們了解了珍珠的形成原理之後,便進一步利用這種規律,進行人工養殖。選體形較大生活力旺盛的蚌、貝、施行人工嵌核手術,使之生成珍珠。人工製作的珍珠核(海產品)多選用珠蚌科動物背瘤麗蚌或頂的殼為原料,砂磨成3~8毫米的圓珠體,或者以蚌貝本身的殼為原料(湖珠)製成微小的顆粒,嵌入蚌貝的外套膜內,再放回水中經過三年放養,即可獲得理想的珍珠,據廣西北海養珠場報導,放養三年的養珠,珠層可達1500層以上。
產地:主產於廣西北海地區的合浦、東興、北海(欽州灣)以及臺灣省的暖海地帶;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南、黑龍江等省的湖泊江河之中,如太湖、洪澤湖、鄱陽湖等湖中均有出產;國內、日本、印尼、印度、泰國、法國等沿海地區也有生產。
性狀鑑別:本品規格較多有廉珠、新港珠、新光珠、老光珠、玉身珠、馬牙珠、華珠、湖珠、珍珠殼,國產養珠等。其中廉珠、新港珠、按顆粒的重量分等。分述如下:
(1)廉珠:主產於欽州灣的合浦縣(古名廉州故稱廉珠。後改合浦、故又有還珠合浦的成語)。是我國名貴特產之一,名馳中外,據知自漢朝開始,就有採珠的記載,至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珠形圓潤,瑩光奪目,為世界珍珠市場上之極品,為西歐、日本等外國產品所不及。
本天然品多呈不規則的圓珠形,大者如玉豆,小如粟米,圓潤光潔,潔白如玉,瑩光奪目,晶瑩透澈,內外一色,顏色全新,多未打眼(孔)。質堅層密,不易破裂,用火燒煅,爆裂有聲,炸為無數極薄微小層片,變為銀灰色,仍有瑩光閃耀。氣無,味微鹹。
本品習慣上以毛分等(毛是計量單位毫的減化字)以10粒為定量基數,將篩選均勻的珠粒用天秤量重,如10粒重為一毫,即為一毛廉珠,重二毫即為二毛廉珠,直至七毛。
(2)新港珠:為進口品,主產於泰國、印尼等地,體形不及廉珠圓潤,色白而瑩光較弱。也以毛分等其餘略與廉珠相同。
(3)新光珠:為進口品,統貨顆粒大小不一,多數為長圓形,饅頭形,表面顯凹凸麻點或溝稜紋理,呈銀白色,光澤奪目,但不透熟,內色略顯青暗,或略顯七彩閃光,餘與港珠相同。
(4)老珠光:體形與新光珠相同唯顏色略顯陰黃,瑩光略暗,餘與新光相同。
(5)玉身珠:體形為細長圓狀,大小不一,長1~10毫米,直徑0.5~5貓咪。銀白色,瑩光奪目,有的有七彩光亮。氣味與上相同。
(6)馬牙珠:多生成於殼壁,體形為瓣塊狀,形如牙齒,大如黃豆瓣塊。表面稜角零亂,溝凸不平,色白亮,不透澈如白石英。體質堅實,亦是由多層組成。用火燒鍛也爆裂為碎片。氣、味與上相同。
(7)花珠:體形不一,顆粒略大如高粱粒、黃豆粒、每顆花珠上有一個孔眼,是穿結珠花作過裝飾品的遺痕,故稱花珠。因受汗浸油汙,顏色黃舊,瑩光減弱,亦略帶七彩光輝、氣、味與以上相同。
(8)湖珠:有天然品和人工養殖品之分。天然湖珠較人工湖珠體形小些,顆粒圓潤些,大者如豆,小者如粟,表皮略粗多帶有小瘤結,色略淡紅色,有瑩光,並閃七彩光輝。氣味與珍珠同。
人工養殖湖珠,形態不一,比天然品顆粒大,多為長粒狀,如麥粒、如豆、如小釘螺。多帶瘤結或亞葫蘆腰紋,亦略淡紅色,有瑩光,亦閃七彩光輝,如石決明之光澤。體堅實不易碎斷,砸斷面層紋不明顯。火燒鍛爆裂聲較天然品弱,煅後層層分裂不顯核心。氣味與天然品相同。
湖珠亦有等級劃分,一般以體形大如黃豆,圓滑而又瑩光閃耀者為優等,列為一號湖珠。形如高梁粒、粟粒者為四號湖珠。介於兩者之間的為二、三號。再小者為五號湖珠。
人工養殖湖珠也結合體形好壞,以及光度好壞,分1~4號。
(9)珍珠胚(殼):是海水人工養殖的珍珠,以作裝飾品為對象,對體形不好的將原嵌的核心取出,只留外表珍珠層(殼),作為藥用。
本品呈半圓形殼皮狀,如黃豆衣,外皮銀白色,有瑩光,內壁呆白色,不顯瑩光,火燒鍛後,也裂為多數薄層。氣味與珍珠同。
以上均以粒大,色白,光彩奪目,破開多層無異物核者為佳。
主要成分:珍珠核珍珠層粉均含鈣質(主要為碳酸鈣,佔93%),又含胺基酸,主要為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穀氨酸等。
藥理作用:安神定驚。實驗上還發現有下列作用。
(1)中和胃酸。有效成分為碳酸鈣。
(2)抗組織胺作用,珍珠層的硫酸水解物能抑制組織胺引起的腸管收縮;又可防止組織胺引起的豚鼠休剋死亡。
(3)抗過敏作用。可防止馬血清引起的豚鼠過敏反應。
(4)利尿。能引起實驗家兔一時性尿量增加。
炮製:磨細粉,生用豆腐制。
性味:甘、鹹、寒。
歸經:入心、肝經。
功能:安神,定驚、清熱、明目、生肌、解毒。
主治:熱病涼癇,煩渴不眠,咽喉腫痛,口瘡,潰瘍不收口,目赤翳障等症。
臨床應用:
(1)主要用於安神定驚。屬神經衰弱引起的心悸、心慌者、配茯神、酸棗仁、五味子等;或以蜂蜜衝服珍珠層粉。由高熱引起抽搐者,配犀角、羚羊角或水牛角等;如為痰熱驚癇,則配天竺黃、琥珀、硃砂等。
(2)治潰瘍病。用珍珠層粉內服,對治療反酸、胃疼有效。
(3)外用治療膿性傷口感染和癤瘡,配冰片、赤石脂、龍骨等,方如珍珠散。實驗發現珍珠散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此外,本品內服或外用治療溼疹,也有一定效果。
用量:入丸散劑用0.3~0.9g。珍珠層粉內服每次0.9~1.5g,每日2~3次。外用適量。
處方舉例:珍珠散(成藥):用珍珠層粉、爐甘石、龍骨、赤石脂、輕粉等,研極細末,每3g加入冰片0.6g,外敷患處。
附:珍珠母:為珍珠貝或蚌類的貝殼,打碎後入藥。味甘、鹹、性寒。功用與珍珠大致相同,但安神定驚不及珍珠,而清肝火,治頭眩耳鳴則較好。用量15~30g。入湯劑宜打碎先煎。
關注我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