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月彌 十點人物誌
2020年快結束了,如果要選一首今年最出圈的歌曲,一定是李宇春的《無價之姐》。《浪姐》結束,這首歌的影響力一直還在。
有人說:李宇春理性、獨立,事業成就頗豐,簡直是「無價之姐本姐」。
出道15年,她是唱作人,也是演員,她是中國最早選秀出身的全民偶像,也是許多時尚品牌青睞的對象。
有人說李宇春變了,變得沒那麼高冷,性格更開朗,在個人風格和藝術形式上,不斷嘗試和突破。
她又好像什麼都沒變,乾淨、簡單、特立獨行。
變與不變中,李宇春還在尋找更能表達自我的方式。
作者丨月彌
十點人物誌原創
為什麼是李宇春?
李宇春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由大眾選出來的「明星」。
2005年,她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在此之前,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只有鞏俐、周潤發這類華人巨星。
這個有著幹練短髮和低沉嗓音的四川女孩,一夜之間成了全國焦點。
李宇春的爆紅,很多人以為只是走運。當年李宇春收到最多的評價是:
「憑什麼她得冠軍?」
「她根本就不配上《時代周刊》!」
▲ 2005年《時代周刊》亞洲版
人人都問:「為什麼是李宇春?」
頂著那些流言蜚語,李宇春選擇專注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用音樂來表達自己。她連續十年舉辦「Why me」演唱會,這是獨屬於李宇春向質疑反抗和自我證明的方式。
她把答案一場場地唱了出來。
李宇春出道以來,清醒克制是她始終不變的處世態度。同時,她的音樂緊隨時代,每個時期的作品都透露著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表達。
2009年,她推出《蜀繡》推廣家鄉四川的傳統蜀繡文化。
2014年,專輯《女神經》中,李宇春抨擊整形潮流,女性的美不應該被框定成統一的模板。
今年年初疫情肆意,她唱了一首《給女孩》,「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心中擷滿愛」。給了很多女孩力量與勇氣。
▲ 《給女孩》MV
李宇春似乎希望不止做一個歌手,而是用作品影響更多的年輕人。音樂人陳偉倫評價李宇春:她一直在突破自己,塑造一個新的李宇春。
她的身上始終維持著一種超前性和先鋒感,音樂方面是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大家將李宇春與中性造型綁定時,她開始穿裙子打破刻板印象。一次音樂劇主題的演唱會上,她一襲白衣出場,上身是輕軟質地的白色西裝,下面穿了一件篷軟的紗裙,英氣不失柔美。
即使喜歡李宇春十幾年的老「玉米」,也總能在她身上看到新的驚喜:「永遠有新的期待,每一次都會超乎我的想像。」
合作過的賴聲川導演曾告訴她:「你不是只做一個簡單的偶像,你真的可以帶領粉絲走入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你可以成為一個改變這個世界價值觀的人。」
李宇春的變與不變
「Why me」系列演唱會辦了十年,第十年,李宇春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變了.
她不再需要向外界證明什麼了,不再只專注自己,而是關注這個世界。
十周年演唱會上,31歲的李宇春想告訴10年前的自己:
「我並沒有因為21歲的你創造的成績而止步不前,我要做得比你更好。面對你,我是驕傲的,我是無憾的,我也是無愧的。堅持最初的夢想,我和你一樣。」
10年過去,不論是創作也好,生活也好,從李宇春的轉變和音樂上,能清晰看到她的成長。
她比以前更願意表達了,從前很少和其他人合作,如今常常與同行合作交流。甚至願意儘自己所能,給年輕人們一些建議「作為一個過來人,如果有人需要聽一些建議,我一定會真誠地分享。」
從前過得太封閉,李宇春偶爾會想「我好像除了工作什麼都沒有」。如今她開始尋找工作之外的愛好,生活變得健康自律。
她自己裝修房子,學著做菜,家裡的冰箱擺滿了各種食材,她會先簡單清洗處理一遍,再用保鮮袋分類裝好,擺放得整整齊齊。
這些年來,她也一直健身,舉重、跳繩、倒立樣樣不落,這讓她在演唱會上能保持穩定的氣息。腿受傷時,行動不便,李宇春便撿起了多年沒碰的吉他。
每解鎖一個新體驗,她就又離過去那個封閉的自己更遠了一點。
在音樂上,李宇春不斷創新,從不把自己圈在安全區內。她主動融入年輕人,翻唱了一代二次元神曲《普通的disco》,還和法國先鋒音樂人合作玩起了電子樂隊。
她還會去參加《我就是演員》,其實一開始,她不太願意演戲,如今只是意識到:
3至5分鐘的流行歌曲能表達的很有限,話劇和電影說不定是一種更豐富的作品形式。
於是她主動決定站上表演舞臺,試著去挖掘人物內心。
今年,李宇春甚至擔任了以前一直拒絕的音樂類節目導師。節目錄製前,她和節目組鄭重而誠懇地談話:
「原創有沒有表達出音樂人的內心,演唱有沒有融合進情感,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東西。」
在李宇春身上,她的造型和音樂一直在變,也開始容納更大的世界,選擇演話劇、拍電影、辦藝術展。
▲ 《捉妖記2》李宇春與梁朝偉搭戲
忽略這些表層的變化,她的精神內核始終不變:對真實自我的表達與追求,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
「我現在回望以前,我覺得我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我可以對十年前的自己說,我沒有停留在你創造的那個小小价值上,我還在往前走。」
「我不想局限於某個小小的世界。」這是她十幾年來對自己一貫的要求。
15年過去,李宇春逐漸從當年的小女孩變成一個強大而溫柔的守護者,她教會女孩們如何守護自己。「希望大家不要被這個世界的惡意吞噬,永遠站在世界的光明之處。」
她在歌裡這樣形容自己的成長,「好像才三十歲,卻聰明了三十倍。」
拒絕,讓她成為更好的自己
變與不變之間,尺度太難把握,尤其是在娛樂工業裡。
藝人某種程度上是經紀公司的產品,塑造與改變成了某種必然。而李宇春像是偶像產業鏈中的一個「異類」。
拒絕,是李宇春這十幾年來的堅持與選擇。拒絕商演、拒絕影視邀約、拒絕各類錄製……
李宇春在《十三邀》接受採訪時說「你問我這些年我做了什麼走到今天,不如問我拒絕了多少。」
在被問到當年為什麼不想接商業演出,李宇春表現出一個音樂人對舞臺的堅持與執著。
公司接的商演多,質量卻參差不齊,有的商演設備很差,去過兩次之後她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幹。
「因為你幹多了,心氣就沒了。」
在李宇春看來,音樂應該是把它當作是一個有激情有創造的作品去投入,而不是只是完成任務就行的活兒,這與商演的邏輯截然不同。
李宇春的第一次公開拒絕,是在錄首張專輯《皇后與夢想》期間,商演擠壓了製作專輯的時間,李宇春直接找到公司董事長王鵬:「我不想這個樣子,這觸碰到了我的底線「。
老闆聽從她了的要求,暫停了李宇春所有商演活動。
從此李宇春在公司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她不接商演,不賺快錢,始終覺得自己還是那個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把音樂做好,才是本分。
除去拒絕商演,她同樣拒絕被外界定義。
一次米蘭時裝周上,有記者讓她用「三個詞定義自己,她笑而不答,記者再次追問, 「你覺得女生什麼時候最美?」
「不被定義的時刻。」
女性的美不該被任何人定義,她說「尊重和接受不同的美、思想和價值觀,這是最重要的。」
拒絕,是因為李宇春始終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如何用選擇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
她拒絕稱她的支持者為粉絲,不希望歌迷對她盲從和過分追捧,也不想有什麼特殊待遇,只想歌迷們平等交流。
「我只是在從事一份演藝的工作,那只是工作而已。我的根不在那兒,我知道自己是誰,我是一個平凡人家的孩子,我也希望可以一直這樣下去。」
2005-2020,這是李宇春出道的第15年。
李宇春依然拒絕名利、拒絕被定義、拒絕降低要求,只為更好的選擇。拒絕外界幹擾,回歸初心,正是這份積累和沉澱,讓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姐」。
原標題:《出道15年,李宇春為什麼還是國民偶像第一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