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雕像之戰:由反種族主義到文化戰爭

2020-12-22 瘋範兒

「我們永遠不會容許暴民拉倒我們的雕像、抹殺我們的歷史、荼毒我們的孩子、踐踏我們的自由。」美國總統川普於7月3日在「總統山」(Mount Rushmore)主持獨立日前夕慶祝活動,指控近期反種族歧視示威浪潮中,示威者推倒美國歷史雕像的行為是一場「左翼文化革命」。雕像所紀念的人物,其歌頌之價值與理念不合時宜時,拉倒它、藏起它,社會矛盾與種族不平等的問題是否就隨雕像而去?

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跪頸致死後,示威騷亂更掀起一股推倒雕像潮,全國一些涉及種族爭議、殖民主義及蓄奴歷史的雕像、紀念碑遭破壞或推倒,包括美國開國元勳兼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南方邦聯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E. Lee)、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Ulysses Grant)、國歌作者基伊(Francis Scott Key)、被美洲原住民視為侵略者的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等。

雖然推倒南方邦聯領袖雕像的事,在過去幾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浪潮裡已多次發生,相關討論亦偶有提起,規模卻沒今時今日來得大,更牽扯到高等學府除名、*撤下邦聯旗(Confederate flag)等連鎖反應。

*註解:長春藤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6月底宣布,校董會決定把前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從該校公共國際事務學院的全稱中刪除其名。威爾遜當時支持種族隔離政策,在1902至1910年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期間禁收黑人學生。

*註解:美國密西西比州議會於6月底表決,移除含有邦聯標誌的州旗,為全美最後一州。該支紅底、藍白交叉上有白星圖樣的南方邦聯軍軍旗,代表了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蓄奴州,既有紀念戰亡南方官兵的紀念,亦被視為是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不公的象徵。美國海軍於6月10日也宣布,正草擬禁止在海軍所屬設施懸掛南方邦聯旗。

雕像去留關乎種族平權

回歸到推倒雕像的議題本身,川普先於6月26日宣布籤署一項行政命令,保護美國的古蹟、紀念碑和雕像,破壞者恐面臨監禁等重罰。川普其後在獨立日宣布籤署行政命令,修建名為「美國英雄國家園林」的雕像公園,已入選的31位人物包括喬治.華盛頓、另一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著名廢奴主義者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戰爭英雄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巴頓將軍(George S. Patton),還有幾位保守派已故人物如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前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加利亞(Antonin Scalia)、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等。

傑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中,提倡「人皆生而平等」,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而1789年正式生效的《美國憲法》列明聯邦無權幹預州政府的奴隸制。然而,當年以絢麗文字宣揚自由、平等的傑佛遜與喬治.華盛頓本身都是蓄奴者,每當後世的美國人慶祝獨立日或歌頌這些開國元勳時,都難免刺痛黑奴及原住民後代,以及反對奴隸制度人士的神經,愈慶祝愈冒犯。然而,這些人物奠定當今維繫美國的諸多核心價值,激進示威者真正渴望推倒的只是根深蒂固的種族不平等。

這得回看歷史因由,美國的奴隸制度與白人至上主義是緊緊相連的,蓄奴者與奴隸地位僅以膚色來區分,就算當時在自由州(free states),擁有人身自由的黑人的權利同樣遭受剝削,久而久之,黑皮膚就是與「低等」及「不自由」相連;白皮膚則被視為「高等」及獲享憲法裡所列明的「自由」。美利堅聯盟國(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即南方邦聯)1861年組成,種族成為了他們建構理想社會的核心議題,並在立國文獻中提倡黑奴奴隸制是國家的基石。

由組成至瓦解,南方邦聯只經歷五個寒暑,代表它的戰旗及後仍在美國國土內飄揚著,歷時百餘年。過往,在南方州份不時出現「三K黨」(Ku Klux Klan)揮著南方邦聯旗幟的遊行,該白人至上主義組織的權益至今仍受到美國法律保護。踏入二十一世紀,移除相關歷史人物雕像之聲音才開始陸續出現。各地政府對於爭議人物塑像或地標的「去與留」都成了政治議題,而美國不少頂尖的高等學府都曾收受白人至上種族主義者的大筆捐助,學院或建築以這些人物命名,哈佛、耶魯、布朗等大學的校園內都發起研討歷史,領導這場影響美國社會逾百年的大思辨,尋求走出社會撕裂困局。

不應景仰或抹殺的歷史

除了今次「遭殃」的國父級人物,南方邦聯領袖雕像的去留問題在美國社會討論已久。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散落美國南部的南方邦聯雕像估計多達數百座,屹立在議會花園、巿政廳廣場等巿內重要位置。隨著時代轉變,在種族平權等「政治正確」觀念影響下,在弗洛伊德被殺事件之前,當局自2015年至去年已移除約114座雕像,包括羅伯特.李、戴維斯等人物。

不過,有人認為把雕像從巿面當眼位置移除,通通送進儲物室,都只是「掩眼法」,只是把歷史痕跡移除了,卻沒治好社會的種族歧視病,也沒療愈美國人民的歷史傷口。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球更多迫切的疑問:昔日具象徵意義的人物是否要被重新審視或推倒?有多少故事需要更全面、更誠實地解讀?應如何向下一代講授歷史?

除了雕像本身,其所處位置及周遭環境亦影響其賦予的含意,因此,過往不少人提出與其拆去雕像,不如搬遷雕像,以讓後世勿忘歷史之痛。

大選前挑動文化戰爭

縱使白人至上主義、紀念南方邦聯等爭議、種族歧視的事實在美國社會存在多年,受到漠視,但弗洛伊德之死再次敲響了美國種族不平等的喪鐘,多元種族社會運動都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旗幟下發酵,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當權者與政客都不得不正視,加上大選臨近,令雕像拆卸與否、大學「除名」等問題變得白熱化。

先有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順應民意」,在6月上旬呼籲移除國會山莊的11尊南方邦聯人物的雕像,形容雕像是向仇恨致敬。川普在「總統山」的獨立日演說,直指推倒或毀壞雕像的行為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強迫他人服從及接受一己觀點的做法,是極權主義的絕對體現,而抹殺美國歷史人物之舉,也是一場意圖推翻美國革命的「左翼文化革命」(left-wing cultural revolution)。主流媒體紛紛把這番演說解讀為—川普銳意挑起「文化戰爭」(culture war)作為其選舉策略。

雕像往後要怎樣處理、拉倒與否,需由社會討論定斷。然而,當這場反種族歧視運動演變成政客口中的「文化戰爭」時,下場只會是讓社會撕裂加劇而沒法糾正歷史錯誤。

相關焦點

  • 【世界知識】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潮中的「塑像之爭」
    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再度掀起美國清除涉種族主義塑像與紀念標識的運動。圖為維吉尼亞州首府里奇蒙市中心的南方邦聯將領羅伯特·李雕像。邦聯標誌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部邦聯的歷史產物,而南部邦聯的成因與南部的蓄奴制歷史密不可分。19世紀中期以來,南部蓄奴州與北方自由州之間一直存在著土地和物產資源的爭奪以及在蓄奴制問題上的政治理念衝突,長期積累的南北矛盾最終引發了政治危機。1861年,美國南部蓄奴州宣布退出美國聯邦,成立「美利堅邦聯」,由傑斐遜·戴維斯任邦聯總統,南北戰爭隨之爆發。
  • 黑人優先、雕像斬首、經典下架……種族問題撕裂美國文化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衝 整理報導 近日,受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後死亡事件的影響,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Black Lives Matter」席捲全美,種族問題也引發世界性的關注。
  • 美國國父華盛頓雕像竟被推倒,種族主義運動無限延伸上綱上線
    他清醒的分析道:「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始終伴隨戰爭、奴役、掠奪、破壞的陰影,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科學落後、技術低下、藝術匱乏、思想缺位,而是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對人類文明威脅最大、破壞最慘烈的,是不受制約的權力!再來看他的對手,英國國王對他的評價:最偉大的人。這一評價更加彰顯其人格魅力的偉大和博大寬厚之心胸。
  • 被美國傳染?丹麥小美人魚雕像被抗議者噴塗鴉:一條種族主義的魚
    反種族歧視的火順利地燒到了丹麥,只是這一次,大家第一反應不是先譴責抗議者的不當行為,而是都很奇怪這是為什麼。據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當地時間7月3 日,哥本哈根最著名的紀念碑小美人魚雕像遭到破壞,該銅像基座上被寫上了「種族歧視的魚」的字樣。
  • 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全球持續,歐萊雅因宣揚白人停用美白宣傳語
    Part.1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持續 警察暴力驅散人群>6月2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大批抗議者手舉標語走上華盛頓街頭,高呼「黑人的命也是命」等口號,反對種族主義,要求警察停止暴力執法。當天,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也爆發了「反對種族主義、反對警察暴力執法」的抗議示威活動。當天凌晨,抗議者在波特蘭警察局北部分局大樓前與警方發生衝突。從畫面中可以看到,當地警方向抗議人群投射多枚震爆彈,並使用催淚瓦斯等驅散人群。據目擊者稱,當天有至少四人被捕。
  • 美開國元勳、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弗遜雕像被反奴隸制抗議者推倒
    據美國媒體6月15日報導,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所高中校門前的開國元勳、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弗遜的雕像14日夜間被一群抗議者推倒。傑弗遜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但其生前是擁有超過600名奴隸,是當時維吉尼亞州阿爾貝瑪爾縣最大的奴隸主。示威者用繩索拉倒傑弗遜雕像。
  • 哥本哈根「小美人魚」雕像遭破壞,被塗鴉「種族主義魚」
    哥本哈根最著名的紀念碑「小美人魚」雕像遭到破壞。周五,警方目前還不知道是誰幹的,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想傳達什麼信息。「一個未知的人在上面寫下了『種族主義魚』。我們正在調查此事。」「小美人魚」雕像由雕刻家愛德華·埃裡克森雕刻,重175公斤。靈感來自丹麥詩人兼作家安徒生1837年創作的同名童話中的一個人物。
  • 丹麥國寶小美人魚雕像被噴上「種族主義魚」塗鴉,警方在查!
    【環球網報導】「種族主義魚」,當地時間3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的小美人魚雕像遭人塗鴉, 被噴上了這樣的字樣。目前,肇事者仍未找到。哥本哈根警方發言人在發給法新社的聲明表示:「我們可以證實,小美人魚已在今天上午9時前遭人塗鴉破壞,不明人士在上面寫了『種族主義魚』。」「我們認為這是故意破壞,已經開始調查。」發言人還說道。路透社消息稱,丹麥警方表示,目前尚未確定肇事者。
  • 丹麥國寶小美人魚雕像,被噴「種族主義魚」,不再相信童話王國?
    丹麥國寶小美人魚雕像,被噴「種族主義魚」,不再相信童話?近日丹麥美人魚被噴上「種族主義魚」,上面被噴上了這幾個字。這個美人魚的意義,象徵唯美的愛情故事,但已於7月3日曹仁塗鴉,上面還被噴上「種族歧視」的字樣,不過目前始作俑者還未找到。
  • 美國版破四舊!盤點歐美推倒的那些名人雕像和背後的歷史?
    在美國弗洛伊德之死點燃了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後,全球多國民眾也走上街頭抵制種族主義。 而作為這次反種族歧視運動的爆發地---美國,推到銅像的運動可謂是轟轟烈烈,不但有街頭的抗議者,更有明星和政治人物的加持。
  • 美國多地哥倫布雕像「斬首」沉湖,反種族活動有演化階層矛盾趨勢
    火上添油非洲裔黑人弗洛伊德被三個白人警察跪死,引爆了全美三十幾個州,幾十個城市反種族示威活動,時間到今天過去近了半個月,示威活動不僅沒有逐步平息,反而憑空又倒出兩桶油,把美國反種族歧視示威引向激化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 雅虎音樂編輯稱美國國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可能是時候換掉了
    據《國會山報》25日報導,當地時間周三(24日),雅虎音樂的一名編輯林賽·帕克在一篇專欄文章中稱,美國國歌《星條旗》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色彩,「可能是時候把它換掉了」。《國會山報》:雅虎音樂編輯:現在可能是時候換一首國歌了報導稱,帕克在文中援引活動人士凱文·鮑威爾的話說,作為一名律師,美國國歌的詞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曾起訴廢奴主義者,他「並不相信所有人都有自由。」
  • 雅虎音樂編輯稱美國國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是時候把它換掉了
    據《國會山報》25日報導,當地時間周三(24日),雅虎音樂的一名編輯林賽·帕克在一篇專欄文章中稱,美國國歌《星條旗》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色彩,「可能是時候把它換掉了」。《國會山報》:雅虎音樂編輯:現在可能是時候換一首國歌了報導稱,帕克在文中援引活動人士凱文·鮑威爾的話說,作為一名律師,美國國歌的詞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曾起訴廢奴主義者,他「並不相信所有人都有自由。」鮑威爾稱:「然而,每當我們唱國歌時,我們都是在用這首歌來歌頌他。」
  • 《獨立宣言》主要起草者、美國國父之一託馬斯·傑斐遜雕像被拉倒
    「黑人之死」引發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中,許多名人的雕像被推倒,近日,美國波特蘭中學前的《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開國三傑之一的託馬斯·傑斐遜雕像被拉倒。倒後還被示威者用錘子狠砸,雕像的底座還遭塗鴉汙損,塗鴉寫著「奴隸主」(SLAVE OWNER),意指傑斐遜是奴隸主。
  • 雅虎音樂編輯稱美國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可能要換掉它了
    【文/觀察者網 齊倩】繼雕像後,美國「清算潮」終於還是燒向了國歌《星條旗》。據美國《國會山報》報導,雅虎音樂編輯林德賽·帕克(Lyndsey Parker)於當地時間24日發文稱,由於《星條旗》帶有「明顯種族主義色彩」,或許「是時候換掉它了」。
  • 美國種族主義歷史觀察:根深蒂固的隱性歧視
    連日來,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在美國引發大規模反種族主義抗議遊行。美國種族歧視事件為何頻發?其歷史根源是什麼?弗洛伊德事件將對美國政治產生哪些影響?本報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丁見民。
  •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示威者推倒華盛頓雕像,並蓋上燃燒的美國國旗
    據美國媒體6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數十名示威者在18日夜間的示威活動中推倒了當地一座開國元勳華盛頓的雕像,還點燃一面美國國旗覆蓋在雕像上。數天前,當地一所高中校門前的另一座開國元勳託馬斯·傑弗遜的雕像也被推倒。
  • 美國抗議示威活動正發生變化,《老友記》製片人突然落淚表示後悔
    延伸閱讀:推倒雕像、下架視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示威活動正發生變化從5月底至今,「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示威活動在歐美多國街頭持續蔓延,從街頭遊行示威、與警察對峙,到推倒雕像、下架視頻,示威者們抗議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
  • 丹麥美人魚雕像被塗鴉「種族主義魚」,自建成107年來數次遭破壞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3日報導,丹麥哥本哈根當地時間7月3日,當地人發現他們引以為傲的小美人魚雕像被人塗上了「種族主義魚」的塗鴉字樣。小美人魚的銅像是丹麥的童話作家漢斯·克裡斯汀·安徒生創作的故事裡的人物形象,屹立在哥本哈根市一處碼頭的礁石上。
  • 從美國的文化戰爭說起:我在威爾遜中心的實習觀察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點進了中心近期的公告欄目中去,看到頭一條的就是威爾遜中心發布的關於本機構名稱的聲明——聲明不長,一共是三個段落,言下之意是中心對於威爾遜總統的種族主義遺產已經多有檢視之處,表示會維持中心現有的名稱不作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