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收穫了幾個完美的尿團,說明小貓咪身體健康,開開心心!
嗯……不過真的是這樣麼?
沒準小貓咪心裡是
也就是說,健康貓咪即使沒有在貓砂盆以外的地方排便、排尿,也可能正在忍受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廁所環境。
貓咪會給廁所五星好評嗎?
Ragen T.S. McGowan等人設計了一項細緻入微的行為觀察研究,發現貓咪在整個排洩過程中(包括排便和排尿的排洩前、排洩期間和排洩後)表現出的連續行為,可以直接反映貓咪對廁所體驗的好評和差評。
整套行為十分複雜,研究中甚至識別出了多達39種不同的行為表現。
從健康快樂的小貓咪,到出現持續的異常排洩行為,甚至發生一系列泌尿系統相關疾病...
這期間我們有太多的機會發現端倪,力纜狂瀾。
下面就來具體看看這項研究吧。
研究設計
參與研究的貓咪均由雀巢普瑞納(Nestlé Purina cattery in Missouri, USA)提供,包括6隻雄性和6隻雌性健康貓咪,沒有頑固的排洩行為問題,均已絕育/去勢,年齡1-5歲(平均1.7歲)。
貓咪社會化良好,一直生活在寬敞且元素豐富的環境中,是良好的寵物貓模型。
研究設計了下述兩種極端的廁所條件,採用錄像的方式記錄貓咪行為,並對每一次排洩事件中出現的行為進行分析.
條件1:理想環境型
生活空間大(3.65 × 4.26 m)
貓砂盆尺寸大(89 × 89 × 17 cm)
使用吸水性和氣味覆蓋效果良好的沙土類貓砂,排洩物可完善掩埋。
條件2:醫院環境模擬型
生活空間小(71 × 61 × 81 cm)
貓砂盆尺寸小(41 × 30 × 10 cm)
使用沒有吸水性和氣味覆蓋效果的聚丙烯顆粒(也就是塑料珠)作為貓砂,排洩物無法完善掩埋。
研究結果
研究共記錄了91次排洩事件:58次排尿(理想環境組40次,醫院環境模擬組18次)和24次排便(理想環境組14次,醫院環境模擬組10次)。
觀察結果顯示,兩組貓咪在整個排洩過程(排洩前、排洩期間和排洩後)中,表現出了行為差異。
▌上廁所前後的「準備」時間更長
與理想環境組相比,醫院環境模擬組中,整個排洩過程十分「糾結」。
行為總持續時間更長,且大部分時間耗在排洩後的行為中。
貓咪排洩前表現猶豫,花費較多的時間用爪輕刨貓砂表面而不排洩;
排洩後,也會花較多的時間去嗅聞排洩物,不斷用前爪刨貓砂盆周圍的一切表面,試圖掩埋排洩物。
▌每次排尿時間更長
另外,與理想環境組相比,醫院環境組中的貓咪排尿次數更少,每次排尿的時間更長,這在兩組間的差異十分明顯。
所有哺乳動物排空膀胱的時間大約都在20秒左右。
因此,相比理想環境組平均20秒的排尿時間,醫院環境模擬組中平均52秒的時間明顯過長。
▌在貓砂盆外排洩
對於貓砂盆外排洩的事件,理想環境組沒有記錄到任何貓砂盆外排洩的事件;而醫院環境模擬組在4天的時間裡,分別記錄到貓砂盆外排尿和排便各4次和5次。
貓砂盆外排洩事件較低的發生率說明,即使上廁所體驗不好,貓咪也會繼續使用現有的貓砂盆,不一定會在貓砂盆外排洩。
研究設計了兩種極端的廁所條件,但實際的家庭環境通常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
因此,研究者認為可以根據該研究的觀察結果,判斷實際情況下貓咪排洩的負面和正面行為表現。
敲黑板總結
貓咪的整個排洩過程(從「啊啊啊啊十萬火急」到「嗯,解決」的過程),小動作越少、總時間越短,說明廁所體驗越好。
貓咪即使在行為上已經表現出沮喪的情緒,但仍然會繼續乖乖使用現有的貓砂盆,不一定會在貓砂盆外排洩。
使用更好的廁所條件,貓咪會表現出更加正面的連續行為,這有利於維持尿路健康。
說了這麼多,那麼什麼行為說明貓咪不滿意呢?
常見行為包括:
1. 在貓砂盆前不斷走動,猶豫不決。
2. 進貓砂盆後,一直猶豫要用怎樣的姿勢排洩。
3. 排尿次數少,單次排尿時間長。
4. 排洩後,嗅聞排洩物的時間長。
5. 排洩後,除了貓砂本身,還用前爪刨周圍的一切表面(如封閉式砂盆的內壁或砂盆周圍的地面)來試圖掩埋排洩物。
6. 排洩後,沒有果斷離開,而是多次折返。
7. 整個排洩行為的總時間較長。
養貓前總是聽人吹牛說養貓不需要太大的空間。養貓後發現,還差一個沙漠。
責任編輯:LNS
本文為貓研所原創,謝絕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