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有活力,經濟發展有動力。只有充分保證市場主體平穩運轉,才能穩住就業、穩住經濟。2020年,建行河南省分行持續發揮「河南省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優勢,以開放共享、賦能社會的理念,整合工商聯、商會、企業、第三方機構等多方社會資源,聚焦小微企業逆境發展中的「難點」,以連接企業營商環境「斷點」、解決市場主體「痛點」、疏通經濟循環「堵點」為重要抓手,為小微企業提供更便利的交易場景、更便捷辦事環境及「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逆境突圍輸送充足「彈藥」,激發小微活力。截至2020年6月30日,依託「河南省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建行河南省分行已累計服務了全省18個地市、98個縣域工商聯組織、2.2萬家平臺企業,充分展現了建行普惠金融服務實體、支持小微的大行擔當。
科技「架橋」,打造普惠服務「綜合體」
從讓「企業跑」到讓「數據跑」,從「來回多次跑」到「最多跑一次」,建行河南省分行運用科技力量,架起「銀、政、企」信息互聯互通「高架橋」,連接營商數據「斷點」,打通市場信息「孤島」,助力「放管服」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為激活市場主體活力走好「先手棋」。
2019年11月,作為致力於服務「中原崛起」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國有大行,建行河南省分行聚焦市場發展主體「政務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立體化交叉需求,攜手河南省工商聯,率先打造國內首家「河南省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實現「建行、工商聯、商會、企業、第三方機構」等五方互聯互通,已在PC端、APP端兩種渠道上線,涵蓋商會管理、會員管理、在線辦公、電子身份認證、即時通訊、金融服務等10餘項功能。
通過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實現平臺服務及外接系統「一網通辦」。在「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中探索嵌入「電子身份認證」,實現「註冊一次用戶、提交一次材料、一網辦理所有」,從而提升辦事效率,優化營商環境。
通過強化智能交互和信息共享,建立起信息暢通的「立交橋」。建行河南省分行以科技力量拓寬各級工商聯、商會、商會會員之間線上交流渠道,讓其通過在線交流模塊,實現資料分享、工商圈查看、站內互動、系統消息等實時互動和共享,快速滿足市場主體多方需求。
把脈「問診」,搭建小微企業「減壓倉」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尤其疊加新冠疫情影響,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市場主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建行河南省分行利用「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平臺,通過嵌入場景、融入流程,為市場主體提供「一站式、綜合化、全流程」金融服務,助力解決市場主體發展難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精準施策,引「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小微主體。建行河南省分行致力於打造「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等「三個一」信貸模式,在「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嵌入「惠懂你APP」,實現「雲稅貸」、「抵押快貸」、「帳戶雲貸」等普惠金融產品「出海」,讓平臺會員享受自動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務,大幅提高平臺會員融資效率,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為企業「鬆綁減負」。同時,融入「個人金融、資金結算、投資理財」等金融產品,打造「金融超市」,為平臺會員提供開戶、貸款、繳費、理財綜合金融服務,助力激發市場活力。上線以來,已成功為4000多家民營小微企業授信超30億元。
全量服務,普惠金融服務「融資+融智」賦能小微主體「活力」。疫情期間,建行河南省分行在「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平臺,開設「支持民營企業復工復產-建行在行動」專欄,將建設銀行支持民營企業復工復產各項政策、建行大學「金智慧民」優秀培訓課程等及時送達平臺會員,為入駐商會和會員提供針對性綜合服務,助力平臺會員復工復產和經濟復甦。
數字生態,創新普惠金融「雲服務」
暢通經濟循環的基礎是實現商品等市場要素自由流通。依託「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打造交易市場和政務服務生態圈,有效疏通「商品流」和「信息流」,讓市場主體實現資源互通、市場共建,促進平臺市場更活躍。
「雲會面」,搭建專屬採購渠道,讓產銷各方買賣「更有利」。建行河南省分行圍繞平臺會員日常經營需要,在「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平臺內,逐步推出原材料等日常經營物資在線採購渠道,從而促進平臺會員「產銷對接」、「互通有無」,減輕平臺會員購銷壓力,盤活商品存量,降低經營成本,進而激發其發展「活力」。同時,積極推進「企業網上招採系統」與「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訂單」,助其發展壯大。
「雲建議」,構建政務服務一體化,讓政企各方「更親清」。依託「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開發「民營企業訴求響應系統」,打造「建議——反饋——監督」政務服務生態圈,讓平臺會員的「心聲」及時傳達到政府部門,讓政府部門的落實舉措及時傳遞給小微企業,助力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政企良性互動。
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和疫情衝擊,建行河南省分行著眼國內大循環,依託雄厚的金融科技優勢,以新金融行動探索小微金融服務新模式,充分運用「工商聯智慧服務平臺」平臺優勢,暢通經濟循環,全力以赴保護、支持、賦能各類市場主體,幫助其渡過眼下難關、邁過轉型門檻,實現高質量發展。(通訊員:於曉洋、焦志磊、韋軍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