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植無論是稀了還是密了都不一定獲得高產,只有做到合理密植才最有可能實現高產。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玉米產量不只與玉米的畝穗數(也就是一畝地種植的玉米株數,玉米種植或稀或密直接影響這個數據的大小)有關係,而且還與種植玉米的穗粒數(也就是一畝地中每個玉米棒子平均下來的籽粒數)和粒重(也就是一畝地中平均下來固定數量籽粒的重量,如千粒重就是一千個籽粒的平均重量;或單粒重就是一個籽粒的平均重量)都有關係。
玉米畝理論產量公式可以表達為:理論產量=畝穗數×穗粒數×粒重。由於現在我們種植的玉米大多都是一株一穗且空稈基本不佔比例,因此畝穗數一般也可表達為畝株數。
由此可見種植玉米要想獲得高產只注重稠密是不行的,需要協調它與穗粒數和粒重的關係,使三者乘積達到最大才是高產的關鍵。但是合理密植是協調三者關係的關鍵和基礎。
看到這個公式也許你要說了,我在儘可能增加畝穗數的前提下,使穗粒數和粒重發揮到最大不就是高產嗎。想法很美好,但這不是簡單的公式計算。試著想像一下,無限制最大限度地增加畝穗數,在田間生產上是個什麼情景?就把玉米種的一棵挨著一棵,密密麻麻排成排,見過這樣的種植方法嗎?稍有種植經驗的老農都會打消你這個想法。
其實在生產上,玉米產量三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既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一般情況下,三者對產量的調節作用從大到小依次為穗粒數、畝穗數、粒重,可以說玉米產量三要素穗多是基礎,粒多是關鍵,粒重是保證。合理密植則可以充分協調三要素之間的關係。當種植密度較稀時,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穗粒數和粒重,但是收穫玉米穗較少,一旦穗粒數和粒重增產的幅度小於畝穗數減少帶來的減產因素時,那麼,你所種植的這塊玉米地畝產量則就要下降,做不到高產。但是當你種植玉米密度過大時。會使得玉米個體植株偏小,甚至會營養不良,造成的結果是不但穗子小,籽粒也小,甚至空稈的比例會增大。此時由於畝穗數增大所帶來的增產因素小於粒和穗帶來的減產因素的時候,產量同樣是下降的,也做不到高產。所以,在實際生產中合理密植是高產的前提和基礎。
玉米生產中,合理密植的增產途徑有哪些?
我們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玉米產量的也是通過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形成。玉米種植過密,葉面積過大,植株之間會相互遮擋鬱蔽,通風透光性下降。那些被遮擋不能直接光合作用的部分葉片,不但不能形成產量,反而它的呼吸作用會消耗光合葉片合成的有機物質,使得本應該構成產量的部分有機物質又被這部分葉片呼吸作用消耗掉了。這樣導致的結果不但不能增產,反而會造成減產。種植過稀,植株間葉面積過小,地裡沒有葉片的空白部分不能合成有機物質,同樣會因造成土地浪費而產量上不去。因此通過合理密植的植株葉片面積不至於過大或過小,可以做到使玉米植株充分利用太陽光照。
玉米合理密植,使得玉米植株在地塊分布較勻稱,這樣就有利於植株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使土壤供給發揮到最佳限度,同時還可以製造並積累較多的有機物質從而實現玉米增產、高產的目的。
另外一方面,合理密植就是協調成產三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畝穗數增產的效益大於穗粒數和粒重所帶來的減產損失,這樣協調發展獲得較高的產量。
玉米怎樣合理密植?
玉米要想做到合理密植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能實現的,它需要綜合考慮到品種特性、生產水平和自然條件等因素。
株型緊湊型玉米品種適宜適當密植,而鬆散型宜適當稀植。一些緊湊型玉米品種,如掖單22、鐵研53等,由於它的葉片上衝,株型較緊湊,單株佔地較小,可以通過適當密植來最大限度利用光照和土壤。鬆散型玉米品種則相反,它們的葉片較匍匐,植株株型鬆散,單株較為佔地,應通過適當稀植來利用光照和土壤,避免因葉片相互遮擋反而會造成減產。
肥沃地塊適宜適當密植,貧瘠地塊則適當稀植。因為玉米生產不比小麥生產,小麥可以通過有效分櫱來自我調整群體大小,玉米自身調節能力較差,基本是一穴一穗。因此對於較肥沃的土地,為了使土壤肥力達到最大化,要進行適當密植來挖掘土壤增產潛力。反之土壤貧瘠地塊要在適當稀植的基礎上,通過加強田間水肥管理來彌補土壤貧瘠這一劣勢來實現高產。
早播的玉米應適當稀植,晚播適當密植。一般早播宜選用植株株型高大的中晚熟品種,這樣單株營養葉面積也較大,應通過適當稀植、延長生育期來實現高產的目標。反之宜選用一些株型較小的早熟品種進行適當密植種植。
總之,玉米種植無論是過密還是過稀都不利於產量的形成,不利於形成高產條件。只有通過合理密植,才能使玉米植株充分利用光照和地力,有效協調成產三要素,最大限度地實現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