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整容式長大?看到小S的女兒們我才明白。
前段時間許曦文和許韶恩倆姐妹為尼龍拍攝雜誌封面,圖一曬出就有種大片既視感。
大女兒紫色掛耳染+高馬尾,厭世臉+犀利的眼神頗有超模內味了。
二女兒綠色劉海挑染+髒辮,恬淡俏皮感呼之欲出。
這張封面圖兩人不論是面容還是氣質,都神似小S徐熙娣,不得不說姐妹倆表現力真不是蓋的!
當初被網友吐槽單眼皮、塌鼻子、「最醜星二代」的她們,這次算是逆襲了吧!
在買買醬的印象中,小S每次曬照,三個女兒都會因為顏值被吐槽一番,幾乎跟美女不搭邊。
甚至還被媽媽帶著扮醜,這絲襪套頭的照片估計是三姐妹最想刪的圖了吧!
而如今三姐妹不僅拍雜誌,還成為了時尚寵兒,最重要的是顏值都越來越高了。果然女大十八變,怪不得網友調侃像「整容 」了 ~
U1S1,按照傳統審美來說,她們確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美女,很多人也get不到她們的長相。
但按照小S自己的話來說,她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質,是一種高級的美。
小女兒許曦恩外表嬌憨可愛,實際卻很鬼馬調皮,當被問到覺得自己現在漂亮嗎,有多漂亮?她白眼一翻說道:滿分啦跟你講~
二女兒許韶恩甜美俏麗,笑起來很有感染力,很多網友留言說吃她的顏,小梨渦讓她莫名有種親和感。
大女兒許曦文高級清冷,氣場很強,單眼皮的加持讓她多了幾分 疏離氣息。曾經因為單眼皮被嘲醜,如今這雙眼睛反而大大增加了她的辨識度。
讓我沒想到的是,笑起來的許曦文竟然有種反差萌,看著格外治癒明媚,意外撞臉金高銀。
買買醬覺得,她們三姐妹變化的不僅僅是臉,還有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那種自信的氣質讓我分外著迷。
伏爾泰曾寫過:美只愉悅眼睛,而氣質的優雅則能使人心靈入迷。
一個人內在的氣質與修養比起美貌來說,更長久,也更能吸引人。
其實三姐妹之所以都如此自信,完全離不開小S的教育。
當媒體和網友都在吐槽她的孩子「醜」時,小S呼籲大家別過分關注孩子的長相,她們都很美。
而她日常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炫耀」自己的女兒,每天變著法的來誇她們。
比如誇大女兒的單眼皮好看,把自己P成單眼皮做對比。
比如發個ins都是二女兒寫的詩,還配文:原來我的二女兒是文青~
三女兒想捲髮,小S就帶她做了羊毛卷,結果遭到網友質疑,她發文直誇女兒時髦有sense。
三姐妹跳舞都取得第一名她也會第一時間肯定她們的努力,將優秀的女兒們分享出來。
在小S這裡,女兒們都是天使,大眾所謂的缺點全是她們個人的特質,她會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並最大程度的讓她們展現自己獨特的美。
我之前看過一個研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被父母認可,甚至一直被父母打壓和責備,那麼他長大之後極其容易自卑,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
因為很多孩子都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並且會從潛意識當中認可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覺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這樣的人。
我想許氏三姐妹能越變越美,正是因為小S對她們的讚美與肯定,她們的氣質源於內心自信。
當然,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絕不是空談,更要身體力行的為孩子做榜樣,小S徐熙娣就是這樣的家長。
三姐妹對舞蹈感興趣,其實都是受到了小S的影響。
熟悉小S的人都知道,她本人就超愛跳舞,還專門請了老師來跟著學習。
許曦文表示自己一直是以媽媽作為榜樣在堅持。
看小S曬的圖,就知道她平時幾乎都是跟女兒們在舞蹈室裡練習。
作為明星,小S可能不算「完美」母親,但只要有時間她都會陪在孩子身邊。
跳舞比賽幾乎都不會缺席,就連拍攝雜誌,巨星小S都會跑去給孩子們當助理。
在拍攝期間,小S經常會親自指導動作。
說句實在話,大女兒硬照表現力能這麼好,小S功不可沒。母女倆一起拍雜誌封面,誰也不輸誰。
最最重要的是,許曦文還直接搶了小S的飯碗,成了清揚的代言人,媽媽的「搖錢樹」真的長大了。
看到小S女兒們的變化,買買醬想起《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中的一句話:
「 一個孩子不僅需要有愛,還要感受到成長的力量。什麼是成長的力量?就是一個人渴望自己的正向變化。而孩子正向變化,來自於父母對他的能力培養。」
我想越來越優秀的孩子,都會有一個懂得培養他們能力的父母,能夠發現他們身上獨有的特質。
許氏三姐妹很幸運遇見了小S這樣的父母,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那麼幸運,能獲得父母的認可。
根據不完全統計:90%的中國孩子都十分渴望得到父母們的認可。
這個數據就說明,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打壓式」教育下成長的。
還記得當初看《少年說》時,有一個小女孩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因為在她身上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也說出了大部分小孩的心聲——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我好?
她在臺上控訴:「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卻沒想到得到媽媽再次打擊的回答:「我一直不斷打擊你,是因為我認為我不打擊你,你可能就有點飄。」
即使小女孩表示自己不適合激將法,母親依舊不為所動,最後她只能哭著下臺。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家庭的縮影,很多孩子一直都活在別人家小孩的陰影下,有多少人一生都沒有獲得過父母的肯定,就這樣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
也許父母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好,希望他們通過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但長期打擊和嘲諷,只會讓孩子更加自卑,導致他們長期處於自我否定的狀態。
誠然,關於孩子的教育,我們一生都在摸索,至今也沒有準確答案,但一味「打壓」和盲目「鼓勵」都是不可取的,凡事都得講個度。
紀伯倫在《論孩子》一詩中寫道:
你的孩子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都有選擇如何度過人生的權利。
我想大部分父母要學的就是好好說話,接納孩子,互相理解尊重,讓家庭成為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