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職場思維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5分鐘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很多人意外「享受」了一把在家辦公。
然而與很多人想像中的並不一致,聽起來愜意美好的在家辦公卻讓很多人產生了「還不如去上班」的覺悟。
那麼到底為什麼在國外很多優秀公司都在實施的「在家辦公」卻被我們玩成了一地雞毛呢?
今天我就來聊聊「在家辦公」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面向過程」的工作流程無法適應「在家辦公」
事實上,很多人沒有辦法適應自己在家辦公,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所處的工作流程依舊是「面向過程」而非「面向結果」的。
所謂面向過程的工作流程,其實用一句話能非常好的概括,那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作為一個負責撞鐘的和尚,「撞鐘」的過程就是你工作的全部內容。你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把那個鐘撞響,而你的主持關心的則只是你到底有沒有去「撞鐘」。
至於撞的好不好聽,力度如何,有沒有什麼技巧,這些既不重要,也沒有人關心。
聽起來似乎有點敷衍,但是在過去的工作環境中卻並沒有帶來什麼很壞的結果。
原因很簡單,因為傳統的工作結構中,「過程」與「結果」往往是統一的。
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只要工作1個小時,必然能夠帶來100件成品的產出。
在其他崗位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理髮師雖然不一定時時刻刻都在幹活,但是理髮店的店長完全可以通過調整理髮店內理髮師的數量,來控制每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與產出。
即使是一些更加看重「個人能力」、「工作效率」的崗位類型(例如會計),在工作過程當中,也會不知不覺間形成面向「過程」的組織習慣,不管你工作效率有多高,個人能力有多強,你不會因為自己的效率高而減少你的工作量。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老闆自然而然就會關心一件事情:我的員工工作是否飽和?
在面向過程的工作流程中,本質上來講,你老闆僱傭的是你這個人的「工作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你的工作量越「飽和」,他能獲得收益也就越高。
在面向過程的工作結構中,「把流水線速度加快一點」、「把工作時間延長一點」,都是能夠有效提升產能的方法,這種方法曾經非常有效,即使到了今天,在很多工作中也依舊有效,哪怕是看起來「高大上」的程式設計師,依舊逃不開這樣的定律,無休無止的加班,其本質原因就在於,(至少在老闆心中)你們的工作依舊是面向過程,依舊是「以量取勝」的。
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當我們突然開始「在家辦公」時,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你的老闆會情不自禁的思考「他們都不在我的眼皮底下了,還會好好幹活嗎?」
於是乎,就不得不動用更多的手段、制度,來確保每個人工作量的飽和程度。
但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大家不在一個統一的辦公環境中,這些制度的實施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與成本。
平時你在公司耗到晚上九點半,哪怕只是摸魚划水,但老闆一眼看過去發現大家都在,自然而然就感到「放心」。
可現如今大家都在自己家裡了,又怎麼保證大家是真的在幹活呢?
於是「日報」、「小時報」甚至「直播工作」這些奇葩點子就紛紛湧上了臺面。
而為了執行這些「規定」,每個人又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填報這些表格……從而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闆覺得「你們在家工作為什麼效率這麼低?」,員工覺得「我一天什麼都沒幹,光寫小時報了……」
看到這裡,相信您已經發現了,面向過程的工作流程,壓根就不可能實現良好的「在家辦公」。
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你無奈的發現自己白天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會議」、「報告」,晚上在家加班到凌晨,家人問你「為什麼不吃飯?」,而老闆還感覺你「根本沒有幹活」……
「面向結果」的工作就是如何來的?
傳統的工作一向都是面向過程的,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面向過程的工作流程,卻漸漸的沒有辦法解決更多出現的新問題。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新興行業當中,技術革新的力量變得無比強大,而產生這種革新的門檻卻越來越低。
在面向過程的工作結構下,有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所有因技術提升而帶來的收益提升,幾乎全部都會歸屬於資方,而這種提升往往只會來源於資方。
這其實很好理解,一家工廠之中,老闆花大價錢更新了生產設備,在不增加工人的情況下使產能提高了25%。
提高的這部分收益,主要就來源於老闆對生產線進行投入而獲得回報。
同時能夠提升流水線效率的也只會是你的老闆,只有他肯花大價錢投入,才有可能帶來後面的結果。
但是在很多行業中,這一規律逐漸失靈了。
以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基於一個優秀的「點子」,你的競爭對手很可能會在短短數個月內迅速崛起,並大口大口的搶走你的市場。
即使是一些技術上的「小創新」,往往也能帶來成本上巨大的優勢。
而最要命的是,這些「創新」依靠的往往是個人的靈光一閃,而非公司老闆的投入……
在面向過程的工作結構當中,我們需要員工保持工作量上的飽和,才符合公司最大化的利益,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如果一個人他的工作始終處於飽和狀態,那麼他很難有額外的精力產生前面所說的那些奇思妙想。
即使是最嚴密最優秀的績效考核,也只能讓你的員工更加拼命的幹活,卻無法讓他們迸發出更強大的創意。
而對於那些已經身處頭部的企業來說,這些有可能出現的創意,才是他們未來生存的根本與希望。
於是,「面向結果」就成了更好的選擇。老闆們花錢,從「買時間」變成了「買成果」。
我花這些錢,希望你為我做成一件什麼樣的事情,我關注的只是結果的達成與質量。
至於你如何完成的,在哪完成的,完成之後你去幹什麼了,我壓根就不在乎……
這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因為這種改變意味著,每個人都將自己享受到因效率提升而帶來的額外紅利。
原本需要8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果你只用兩個小時就能完成,那麼剩下的6個小時你既可以拿來追劇打遊戲,也可以再去接3份同樣的工作!
毫無疑問,這將極大的刺激個人對提升工作效率的熱情與動力。
你的工作,是否適合「面向結果」?
所以說,在家辦公這種形態的出現,其實本質並不是「在哪辦公」,而是「公司的關注點到底在哪?」
對於一家面向結果的公司來說,不管員工在家辦公還是在公司辦公,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區別。
唯一所關注的其實就是究竟在哪辦公才能令組織達到更高的效率?
從這一點來說,並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夠實現面向結果的工作流程。
甚至更加悲觀的來說,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公司都有自己的KPI考核,但是真正能夠理清「組織目標」與「個人工作目標」的公司仍舊是屈指可數……
絕大多數公司所謂的KPI仍舊不過是簡單的數據分解而已,甚至以「工作量」作為考核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又何談面向結果的工作流程呢?
從目前來看,對於那些公司內部實施「小項目組」的工作,以及更多依仗「個人能力」完成的工作,更容易形成面向結果的流程。
前者「小項目」式的分工,在成果(需求)界定上更加清晰,每一個小項目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公司整體中的意義與目標。
而依託個人能力的工作,本身對外界條件的依存度較低,靠自己就能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會計、設計人員、獨立開發者等等),只要能夠解決「獲取工作」的問題就好了。
到這裡,相信您已經發現了,「在家辦公」並不是什麼「公司福利」,也不是老闆們的善心大發。
它只是在面向結果的工作流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工作狀態罷了。
在這次疫情來臨時,我們絕大多數人無論是自己的工作類型,還是自己所屬的公司都還在使用「面向過程」的工作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會產生好的效果呢?
很顯然,這一次突如其來的「在家辦公」並不成功,只能說它是一次應對意外的無奈之選。
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家辦公就是「失敗的點子」,相信那些適合面向結果的公司,在這次嘗試中會得到新的啟發,很多老闆會發現,原來在家辦公並不是如之前想像的那樣不可思議。
而更重要的,則是對我們個人來說,這一個很好的體驗與思考,在未來,我們是否真的可以考慮徹底擺脫公司這種「組織」的限制,是否能讓自己的工作「成果」直接轉化為收入?而這種生活狀態,是不是能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重新規劃一下你的職業發展,也許將為你打開一扇全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