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物理的聖杯」我國科學家成功合成流體金屬氫

2021-01-08 觀察者網

據《科技日報》12月2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團隊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成功獲得了氫和氘的金屬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先進科學》上。這是固體物理研究所量子中心研究團隊繼成功合成流體金屬氮之後,在輕質元素高壓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2015年和2018年,美國兩實驗室觀察到過這種氫和氘的流體金屬態,分別發表在當年的《科學》期刊上,但兩者報導的溫度與壓力曲線差異很大,無法準確確定流體金屬氫的存在區域。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量子中心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基於金剛石對頂砧裝置並結合脈衝雷射加熱技術,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可模擬地核的極端溫度壓力條件,將氣態的氫和氘成功轉變成流體金屬態;並利用超快寬帶超連續光譜探測到了樣品的光學吸收、反射特徵,揭示了流體金屬氫和氘的光、電等物理特性。研究結果明確了流體金屬氫和氘的存在區域,並進一步說明這種金屬態需要經歷相當寬的高溫高壓半金屬區域才能夠獲得。

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大儀器研製項目等項目支持。

「高壓物理的聖杯」

據《中國科學報》9月26日報導:氫是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在常壓下,兩個氫原子結合形成氫分子。193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尤金.維格納和物理學家希拉德.亨廷頓預測,氫在25 GPa的高壓下會變為金屬氫。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HPSTAR)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毛河光告訴記者,這種材料具有超高的能量密度,理論預測是室溫超導體和超流體,甚至可能是由未知的新物理機制操控的一種新穎的凝聚態。同時,金屬氫也被認為是氫在木星、土星等大行星中的一種重要的存在形式。

因此,有人將金屬氫稱為「高壓物理的聖杯」。近一個世紀以來,高壓學者通過不懈努力,已經使高壓技術所能達到的壓力接近預想中的條件,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種氫的高壓新相。

金剛石對頂砧示意圖(圖自HPSTAR)

然而,維格納和亨廷頓顯然大大低估了形成金屬氫所需的壓力,時至今日,人類還未實現靜態高壓下金屬氫的相變,後來的研究認為金屬氫相變的壓力至少要達到500 GPa。

500 GPa是什麼概念?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冰告訴《中國科學報》,地心的壓力約為360 GPa。

這麼高的壓力要如何才能得到?

李冰告訴記者,金剛石對頂砧壓機用兩顆頂對頂放置的金剛石相互施壓,可以產生約400 GPa極限靜態壓力,這是達到如此高的靜態壓力的唯一手段。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金屬氫的研製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這幾年不斷有研究小組聲稱合成了金屬氫,但是在業內難以得到共識。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在極端條件下由於物理限制,往往測量手段匱乏,測量結果的準確性也不盡如人意。而且眾多學者對通過深入研究金屬氫以及氫金屬化過程,以探索其所蘊含的新的物理機制的重要性,目前也沒有足夠的認識。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成功合成金屬氫!喜摘「高壓物理聖杯」,成諾獎有力爭奪者
    但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我國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發展,我國科學家也取得了許多了不起的成就。此前中科院突破的一項材料技術的突破,大有希望成為諾貝爾獎的最為有利的競爭者。眾所周知!早期武器的核心部分是火藥,而現階段來說,環三次甲基三硝胺(RDX)和 TNT及相關混合裝藥共同佔據了爆炸物領域的半壁江山。
  • 巖漿中的巨大能量——流體金屬氫
    圖片來自網絡然而,這遠遠不是氫的利用極限,近一百年以來,科學家為另外一件事進行了前赴後繼的研究,這就是「金屬氫」。1935年,普林斯頓大學Wigner和Huntington預言,在一定的高壓下,氫可能會變成一種鹼金屬;1968年,Ashcroft提出疑問,根據BCS理論,金屬氫可能是一種高溫超導體。
  • 經過80年的探索,科學家終於發現了金屬氫
    但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法國和德國的研究小組在限制和壓縮氫以及在高壓下探測氫的性質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一篇新的論文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金屬氫證據,該論文已被同行評審並發表,但研究尚未結束。去年6月,當這項研究首次出現在arXiv物理預印本伺服器上時,我們對此進行了報導。
  • 氣體有可能變成固體甚至金屬嗎,什麼條件下會發生相變?
    早在1935年,英國科學家貝納爾就預言,在高壓下,任何絕緣體都能夠變成導電金屬體,但不同材料轉變為金屬的壓力不同。而金屬氫,是人們認為最難獲得的一種材料。科學家們預測,製造出金屬氫可能需要25萬個大氣壓。但後來發現這點壓力遠遠不夠。
  • 金屬氫引起的「紛爭」:科學家探索近90年,人類渴望的終極燃料
    90多年來,人們一直試圖以金屬形式製造氫,但目前它所帶來的是專業人士之間的紛爭。如果誰能第一個成功製造金屬氫,那將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成就,以至於多個研究小組已經宣稱取得了成功,只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對此表示高度懷疑。
  • 氫明明是非金屬,可科學家為什麼說木星內部存在液態金屬氫?
    在地球上氫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比如水,水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歷史上最早研究氫的科學家是卡文迪許。氫元素總共有三種同位素,分別為氕、氘、氚,。氘的原子核中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即原子量為2。氚的原子量為3,原子核中有兩個中子。通常所說的氫就是指的氕,因為它佔自然界中氫的總量的99.98%。
  • 85年前預言的金屬氫,被創造出來了?
    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試圖尋找金屬氫,雖然有時他們會得到一些似是而非卻令人欣喜的結果,然而要在如此高的壓強下通過實驗來證實這個預測是極其困難的。 在過去的幾年裡,許多科研團隊都在壓縮氫,以及在高壓下探測氫的特性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金屬態氫可能存在嗎?
    金屬氫是可能實際存在的。事實上,木星和其它類似氣態巨行星固態內核被認為主要由它構成。能否利用現有技術在地球上製造金屬氫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這取決於你對金屬氫的定義。氫在大氣中通常以雙原子分子的形式(即H2,也稱分子氫)存在。當氫分子被壓縮時,它會在保持雙原子結構的情況下變成固態,再到金屬態,即金屬氫分子。
  • 摘取化學的聖杯,科學家讓童話成真!
    摘取化學的聖杯 可問題是精巧合成的氫化酶模擬物在有機溶劑中光照不到10分鐘就完全失活,催化轉化數TON只有0.1。換句話說,即一個催化劑分子只產生0.1個氫分子。模擬光合作用制氫看上去很美,但如此「嬌嫩」的催化劑能用嗎?
  • 製得金屬氫,在425吉帕斯卡下面
    在427GPa的壓力下,樣品處於金屬狀態,並且仍然能夠與錸墊片區分。鑽石尖端中心處的紅色外觀歸因於鑽石帶隙的減小。b,在各種壓力下的紅外透射光譜。分別由紅色星號和三角形表示與振動子和帶隙的閉合有關的固有吸收特徵。c,在壓力增加(紅色)和減少(藍色)期間,氫氣壓力演變與作用在T-DAC活塞上的氦膜壓力之間的關係。
  • 重磅 科學家實現15度常溫超導:需要267萬倍大氣壓
    日前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實現了室溫15度下的超導,只不過壓力高達267萬兆帕。 超導現象在1911年被發現,當時是在接近絕對零度-273度時才出現的,這個溫度沒有實用意義,100多年來人類一直在尋找常溫超導,這就是凝聚態物理上的「聖杯」,誰能搞定這個成就,不僅諾獎拿到手軟,對社會發展也會有革命性的意義。
  • 科學家發現冰川下有氫支持的生命
    科學家使用從全球冰雪覆蓋的棲息地收集的多年數據,發現了對支持冰原和冰川下微生物生命的過程的新見解,以及這些生物體在整個冰河時代和整個冰河時期對生命的延續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圖所示冰島第四大冰川科特盧伊庫爾(Ktlujkull)擁有豐富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由玄武巖基巖風化產生的氫所維持。密西根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科學家本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這項工作使用從加拿大和冰島的冰川站點採集的沉積物樣本,研究了水和微生物與冰川下方基巖相互作用的方式。
  • 金屬氫和氫,有著怎樣撲朔迷離的關係
    在我們的大氣層中,氫始終是雙原子分子H2,也稱為分子氫。當分子氫被壓縮,其最終會呈現出固態,然後變成金屬,並同時保持其雙原子結構。這就是所謂的金屬分子氫。隨著進一步對其施加高壓,氫分子將解離,最終產生金屬原子氫。(也就是H代替H2)由於獲取金屬H需要比H2更高的壓力,因此有關其可行性或成功性評估的問題通常涉及並指代原子氫。
  • NSR綜述:氮雜環磷氫化合物的負氫轉移活性及其合成應用
    近日,清華大學楊金東博士和程津培教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綜述文章,全面概述了氮雜環磷氫化合物近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其反應活性比較以及在合成中的應用現狀,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詳盡的參考。
  • 科學家首次在室溫中合成鑽石
    人造合成鑽石需要的時間就少得多,但過程中依舊需要高壓和高溫。但如今,科學家想出了不在高溫下就可合成鑽石的方法,他們在《Small》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在普通室溫中合成鑽石的文章。碳原子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結構:從二維的黑色石墨烯到超堅硬的透明鑽石。
  • 華裔科學家利用海水成功分離出氫燃料
    華裔科學家利用海水,成功制出氫燃料 在近日的科技新聞裡,一位華裔科學家發現了可以使用海水製造氫燃料,而海水又是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而氫燃料如果能作為汽車主要的供能原材料,將是一件非常節約成本和環保的事情。 氫燃料在以後會成為人類最重要的獲取能量的方式之一。因為使用氫燃料可以實現零排放無汙染,而且氫燃料可以帶來的能量比同等級別的燃料原材料帶來的更多。
  • 全球天然氫勘探與應用發展
    一個世紀以前,已經有關於天然氣開採過程中伴生氫氣的觀測,但氫的含量變化很大(從1ppm到10%不等)。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洋中脊發現富含氫氣的流體之後,科學家才開始著手系統研究天然氫的起源,先後經歷從海洋到陸地作業再到定點觀測三個階段,但對其形成機理遠不如甲烷(CH4)、氮氣(N2)和一氧化碳(CO)那樣認識全面。
  • 科學家找到延長氫燃料電池壽命的方法
    俄羅斯託木斯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開發用於碳氫燃料或氫氣發電裝置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他們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強電流電子研究所的科學家一起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獲得燃料電池的關鍵元素之一—電解質。託木斯克理工大學新聞處表示,這將延長燃料電池的使用壽命。
  • 我國創辦的這本期刊首次獲得影響力因子
    美國物理聯合會出版公司出版總監 Jason Wilde說。一份優秀的科技期刊離不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高水平認真負責的審稿和高效率的編輯出版。記者了解到,MRE在創刊初期就定位為「創辦一本極端條件下物質與輻射這一領域的國際一流綜合科技期刊」,並為此組建了由國際一流專家組成的編委會,制定了嚴格的審稿流程和高標準的稿件接收要求。